女性仍在被“忽悠”——江淮论坛
作者:文丽敏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9人气:1053
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众多频道都在重复播放,该剧也连续拍摄制作到了第四部,总集数达367集,其火暴程度可见一斑。与以往的情景喜剧相比,《家有儿女》确实传达了某种健康、乐观、向上的精神。试图通过一个重组家庭来展现爱的力量,让人们看到父母离婚和再婚的孩子一样可以获得爱和关怀,让人们看到亲人之间的爱和真诚、为人处事的正直善良,这一切都给人一种温暖感。特别是对与青少年观众既有吸引力又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该剧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并没什么新意。尽管剧中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和时代气息,如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新潮的服装、玩具、用品……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该剧性别观念陈旧的事实。仔细梳理该剧,不难发现男女主人公就是按照性别价值的双重标准设计的。鉴于该剧发生了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指出其误导受众,特别是广大女性和青少年的地方,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 好女人不在外面闯,好男人不在家里忙
在《家有儿女》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大多是没有明确的社会职业,更别谈社会地位,他们的身份只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
刘梅无疑是一号女主人公,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社会角色的女性,她的职业是护士,这也是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从事较多的一个职业。《过把瘾》中的杜梅、《中国式离婚》中的娟子、《亮剑》中的田雨等,均属此类。这个看似随意添加的社会身份,其实大有来头。
母亲,是女性性别的本质特征。男权社会将原本独立的母性强行挂靠在社会化的“妻性”之下,从而将女性封闭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之内。鲁迅先生曾讲过,女人只有“母性”没有“妻性”即指此而言。在男权社会的主流观念中,女性最应该做的是“贤妻良母”,而“贤妻良母”的主要衡量标准则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因为“贤妻”是针对伺候丈夫而言,“良母”是针对养育丈夫的儿女而言。这样一来,“贤妻良母”的主要表现领域就只能是家务劳动。女人的依附性由此而来,《家有儿女》中的刘梅就是顺着这一思路设计的。
当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封锁略有松动时,首先开放给女性的就是服务性工作,这其实是女性“贤妻良母”的家务型劳动的逻辑延伸。护士、保姆、招待员、“空姐”、教师(以幼教和中小学为主)等等,至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女性工作”。女人从事女性工作则被认为是有“女人味”的基本前提。所以影视剧中的女性大多被塑造成男性主管的助手、秘书,围绕在男性医生周围的护士、营业员、服务员等等,以迎合传统观众的心理需要。这是几千年来“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父权观念的现代翻版。
《家有儿女》剧中刘梅本来是一位职业女性,但她的工作却很少得到表现,仅仅有些只言片语提到她的业务是比较出色的,较为突出的一次表现是一位病人忽然病情严重,其家属要报复负责护理的刘梅来泄愤。但她的工作也只是一个矛盾的起因,并不是剧作要表现的内容。还有一集跟她的职业有关,就是关于营养餐的实验,开始因好吃而受家庭成员的欢迎,后来因为难吃而遭到反对,实验也以失败而告终。尚存上进心的刘梅好不容易写了一次论文还因不够发表水平而屡遭退稿,以至于儿子刘星不得不去跟主编的儿子做交易。《家有儿女》之所以很少表现刘梅的工作情况和社会活动,并不完全是因为该剧的主要故事发生在家庭中,因为相比之下,父亲夏东海的工作则频频得到表现。夏是某剧团的儿童剧编剧,不仅职业让人羡慕而且大作频出,经常赚得稿费,而且还能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向投资方妥协,不一味炒作,不搞不正之风……
对男女主角社会选择这一捧一贬,绝不是编剧导演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源远流长的男权余毒在作怪。
剧中除刘梅外的女性,还有孩子的老师、孩子同学的母亲、胖婶及几位亲友。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也是一种女性的符号性职业,是女性母亲角色的延伸,而且她们的出现都是要向家长告状(这样动辄就请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而作为同学母亲出现的女性都没有职业身份,她们的出现都是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对方的家长。也有夫妻同时出场的,例如鼠标的父母,但母亲的角色没有任何在场的意义,她只是作为父亲的帮手夫唱妇随。她们的出现似乎只有暗示剧中人家庭完整的功能。只有剧中的胖婶似乎是一个从事街道或社区工作的热心女性,这类工作也通常被认为是比较适合女性来做的,人们一提到街道就会想到一些热心的、爱管闲事的大妈大嫂。例如广为传播的小品《超生游击队》里被讥讽的“小脚侦缉队”。
另一些女性亲友大多职业不明,但其中有一位白丫,是值得关注的。这是一个影视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事业型女性,一会儿谈生意、一会儿签合同……正如所有这类女性形象一样,她也面临事业与家庭(孩子)的两难处境。最后,她也在刘梅一家的教育和引导下,终于认识到孩子是最重要的,孩子对母亲的需要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退而选择相夫教子。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牺牲女性的社会选择和社会进步,不仅是合理的,也是道德的。这就是《家有儿女》要传达给受众的性别观念。
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家有儿女》有意弱化女性的社会角色,形成了在职业上始终围绕在男性身边的“类职业”形象。这代表了男权社会的主流观念,即女性更适合的工作在家庭,因此我们看到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辅助性、服务性都是她们的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延伸。为了赢得更多的传统观众,该剧的女性更传统、更柔弱,没有任何的突破。
二、 好女人埋头家务,好男人不做家务
《家有儿女》一剧把理想的女性定位在家庭中,毫不避讳地要求女人成为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尽管刘梅是一个职业女性,但关于她的绝大部分场景是在厨房的灶台边,几乎每一集都能看到她在厨房忙碌,而且编导不厌其烦地渲染其厨艺如何了得,让人觉得不管女人有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只要不能胜任家庭主妇的角色,那她就不是一个好女人,起码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所以刘梅每天都要负责全家人吃饭穿衣的问题,不仅要伺候孩子,还要伺候丈夫。剧中多次提到连夏东海的袜子都要刘梅来洗,还给了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爱。对于这件事夏东海是非常得意的,其他人也是津津乐道,从中我们自然也看到了编导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护士的工作是比较累的,每天都要倒班,遇到特殊情况可能还要加班。即便再忙再累,下班回家也要负责家务,用刘梅的话说:“每天下班,气都没喘匀就得给你们做饭。”但作为剧院编剧的夏东海的工作时间却是比较自由的,不必每天坐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家里构思和写作。这样的夏东海居然还成为近乎完美的新好男人!
秘密在于他讨好妻子的手段。剧中表现他关心体贴妻子,适时地赞美妻子贤惠,饭菜做得香;还会在纪念日精心准备礼物制造一个个惊喜……但这个男人被塑造成基本不做家务也不会做家务的人,他在家里常做的事就是看看报、读读书,甚至是玩玩游戏。偶尔因妻子不在家而不得不做家务时,则被表现成家里乱得天翻地覆、饭菜做得难以下咽、孩子们苦不堪言。但这仍然无损于夏东海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编导的立场很明显,这些琐事就不该是男人做的,家务就是女人的事。正如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批判的“性角色对男女两性各自的行为、举止和态度作了繁复的规定。性角色将料理家务、照管婴儿之事划归女性,其他的人类成就、兴趣和抱负则为男性之责”[1]。
让人更感忧虑的是这种性别角色定位和分工还延伸到未成年的男孩女孩,如有一场戏刘梅让刘星洗碗,刘星就认为这是女人的事所以应该小雪洗,还有一场刘梅让刘星买酱油,刘星说像这样的琐事就应该让小雪去。这无疑显示出未成年人也被灌输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女孩子就该做琐碎的小事,家务事就是女人的事,就是妈妈的事,如果自己的妈妈因为工作影响了家务,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母亲不称职。这些男孩女孩将会带着这种影响长大,又会用这种观念规范女性、规范自己。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2]。
但该剧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并没什么新意。尽管剧中加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和时代气息,如先进的教育方法和观念,新潮的服装、玩具、用品……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该剧性别观念陈旧的事实。仔细梳理该剧,不难发现男女主人公就是按照性别价值的双重标准设计的。鉴于该剧发生了广泛而重大的社会影响,指出其误导受众,特别是广大女性和青少年的地方,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 好女人不在外面闯,好男人不在家里忙
在《家有儿女》众多的女性形象中,大多是没有明确的社会职业,更别谈社会地位,他们的身份只是丈夫的妻子和孩子的母亲。
刘梅无疑是一号女主人公,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社会角色的女性,她的职业是护士,这也是影视作品中的女性从事较多的一个职业。《过把瘾》中的杜梅、《中国式离婚》中的娟子、《亮剑》中的田雨等,均属此类。这个看似随意添加的社会身份,其实大有来头。
母亲,是女性性别的本质特征。男权社会将原本独立的母性强行挂靠在社会化的“妻性”之下,从而将女性封闭在婚姻和家庭关系之内。鲁迅先生曾讲过,女人只有“母性”没有“妻性”即指此而言。在男权社会的主流观念中,女性最应该做的是“贤妻良母”,而“贤妻良母”的主要衡量标准则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因为“贤妻”是针对伺候丈夫而言,“良母”是针对养育丈夫的儿女而言。这样一来,“贤妻良母”的主要表现领域就只能是家务劳动。女人的依附性由此而来,《家有儿女》中的刘梅就是顺着这一思路设计的。
当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社会封锁略有松动时,首先开放给女性的就是服务性工作,这其实是女性“贤妻良母”的家务型劳动的逻辑延伸。护士、保姆、招待员、“空姐”、教师(以幼教和中小学为主)等等,至今仍是人们心目中的“女性工作”。女人从事女性工作则被认为是有“女人味”的基本前提。所以影视剧中的女性大多被塑造成男性主管的助手、秘书,围绕在男性医生周围的护士、营业员、服务员等等,以迎合传统观众的心理需要。这是几千年来“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父权观念的现代翻版。
《家有儿女》剧中刘梅本来是一位职业女性,但她的工作却很少得到表现,仅仅有些只言片语提到她的业务是比较出色的,较为突出的一次表现是一位病人忽然病情严重,其家属要报复负责护理的刘梅来泄愤。但她的工作也只是一个矛盾的起因,并不是剧作要表现的内容。还有一集跟她的职业有关,就是关于营养餐的实验,开始因好吃而受家庭成员的欢迎,后来因为难吃而遭到反对,实验也以失败而告终。尚存上进心的刘梅好不容易写了一次论文还因不够发表水平而屡遭退稿,以至于儿子刘星不得不去跟主编的儿子做交易。《家有儿女》之所以很少表现刘梅的工作情况和社会活动,并不完全是因为该剧的主要故事发生在家庭中,因为相比之下,父亲夏东海的工作则频频得到表现。夏是某剧团的儿童剧编剧,不仅职业让人羡慕而且大作频出,经常赚得稿费,而且还能在工作中坚持原则——不向投资方妥协,不一味炒作,不搞不正之风……
对男女主角社会选择这一捧一贬,绝不是编剧导演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源远流长的男权余毒在作怪。
剧中除刘梅外的女性,还有孩子的老师、孩子同学的母亲、胖婶及几位亲友。值得注意的是,中小学教师也是一种女性的符号性职业,是女性母亲角色的延伸,而且她们的出现都是要向家长告状(这样动辄就请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是值得商榷的)。而作为同学母亲出现的女性都没有职业身份,她们的出现都是因为孩子之间的矛盾,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对方的家长。也有夫妻同时出场的,例如鼠标的父母,但母亲的角色没有任何在场的意义,她只是作为父亲的帮手夫唱妇随。她们的出现似乎只有暗示剧中人家庭完整的功能。只有剧中的胖婶似乎是一个从事街道或社区工作的热心女性,这类工作也通常被认为是比较适合女性来做的,人们一提到街道就会想到一些热心的、爱管闲事的大妈大嫂。例如广为传播的小品《超生游击队》里被讥讽的“小脚侦缉队”。
另一些女性亲友大多职业不明,但其中有一位白丫,是值得关注的。这是一个影视作品中较为典型的事业型女性,一会儿谈生意、一会儿签合同……正如所有这类女性形象一样,她也面临事业与家庭(孩子)的两难处境。最后,她也在刘梅一家的教育和引导下,终于认识到孩子是最重要的,孩子对母亲的需要是任何人任何事都代替不了的,退而选择相夫教子。因此,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牺牲女性的社会选择和社会进步,不仅是合理的,也是道德的。这就是《家有儿女》要传达给受众的性别观念。
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家有儿女》有意弱化女性的社会角色,形成了在职业上始终围绕在男性身边的“类职业”形象。这代表了男权社会的主流观念,即女性更适合的工作在家庭,因此我们看到女性形象所表现出来的辅助性、服务性都是她们的家庭角色在社会中的延伸。为了赢得更多的传统观众,该剧的女性更传统、更柔弱,没有任何的突破。
二、 好女人埋头家务,好男人不做家务
《家有儿女》一剧把理想的女性定位在家庭中,毫不避讳地要求女人成为任劳任怨的“贤妻良母”。尽管刘梅是一个职业女性,但关于她的绝大部分场景是在厨房的灶台边,几乎每一集都能看到她在厨房忙碌,而且编导不厌其烦地渲染其厨艺如何了得,让人觉得不管女人有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只要不能胜任家庭主妇的角色,那她就不是一个好女人,起码不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所以刘梅每天都要负责全家人吃饭穿衣的问题,不仅要伺候孩子,还要伺候丈夫。剧中多次提到连夏东海的袜子都要刘梅来洗,还给了她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爱。对于这件事夏东海是非常得意的,其他人也是津津乐道,从中我们自然也看到了编导的态度。
我们都知道护士的工作是比较累的,每天都要倒班,遇到特殊情况可能还要加班。即便再忙再累,下班回家也要负责家务,用刘梅的话说:“每天下班,气都没喘匀就得给你们做饭。”但作为剧院编剧的夏东海的工作时间却是比较自由的,不必每天坐班,大部分时间都可以在家里构思和写作。这样的夏东海居然还成为近乎完美的新好男人!
秘密在于他讨好妻子的手段。剧中表现他关心体贴妻子,适时地赞美妻子贤惠,饭菜做得香;还会在纪念日精心准备礼物制造一个个惊喜……但这个男人被塑造成基本不做家务也不会做家务的人,他在家里常做的事就是看看报、读读书,甚至是玩玩游戏。偶尔因妻子不在家而不得不做家务时,则被表现成家里乱得天翻地覆、饭菜做得难以下咽、孩子们苦不堪言。但这仍然无损于夏东海好丈夫、好父亲的形象。编导的立场很明显,这些琐事就不该是男人做的,家务就是女人的事。正如凯特·米利特在《性政治》中批判的“性角色对男女两性各自的行为、举止和态度作了繁复的规定。性角色将料理家务、照管婴儿之事划归女性,其他的人类成就、兴趣和抱负则为男性之责”[1]。
让人更感忧虑的是这种性别角色定位和分工还延伸到未成年的男孩女孩,如有一场戏刘梅让刘星洗碗,刘星就认为这是女人的事所以应该小雪洗,还有一场刘梅让刘星买酱油,刘星说像这样的琐事就应该让小雪去。这无疑显示出未成年人也被灌输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女孩子就该做琐碎的小事,家务事就是女人的事,就是妈妈的事,如果自己的妈妈因为工作影响了家务,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母亲不称职。这些男孩女孩将会带着这种影响长大,又会用这种观念规范女性、规范自己。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任何生理的、心理的、经济的命运都界定不了女人在社会内部具有的形象,是整个文明设计出这种介于男性和被去势者之间的、被称为女性的中介产物”[2]。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