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女人单纯无知,好男人无所不知——江淮论坛
作者:文丽敏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9人气:817
细心的观众从一家人在餐桌旁的位置就会看出《家有儿女》所张扬的男性家长在家庭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该剧到处可见对女性的轻视与贬低。剧中为了贬低刘梅无知,常常不惜违背常识与真实,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抬高夏东海,才能让人们更加认同女性就是不如男性的“第二性”。这种贬损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
1.无知
剧中多处表现刘梅的无知,不仅她自己常做白痴状问:“什么意思?”而且通过夏东海的口、孩子的口来表达妈妈什么都不懂、处处不如爸爸。例如,当刘梅给小雪同学宫海的妈妈找到医院清洁工的工作时,小雪激动地说:“妈妈,您给了她一根渔竿啊!”刘梅刚从外面进来自然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而夏东海却对她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像你是肯定不会明白的,给我们做饭去吧。”不知道如果有人对该剧的女性主创人员说这样的话时,她们会作何感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之类的古语不懂也就罢了,如果连现代汉语“着装”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已经接近文盲了。但这个人物的身份又是某医院的护士长,剧中多处提到她上护校,第三部又有她的大学同学来访的情节,即便她读的是专科或是中专,也不至于无知到这种程度。更有甚者,当小雪问刘梅知不知道孔融时,刘的回答是:“我当然知道了,小雨老说。”孔融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家长给孩子讲,幼儿园的阿姨给小朋友讲,单单刘梅无知到要听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上小学的儿子讲,可见该剧贬损女性已经到了不顾生活真实的程度了。难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年古训依然阴魂不散?
2.无能
我们几乎可以在《家》剧每一集中都能看到爸爸有多么智慧、多么高明,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相比之下,妈妈刘梅差不多就是“头发长见识短”的现实翻版。剧中刘梅的无能表现在方方面面。遇事就会着急发火,毫无主见,这是她的常见病。刘梅遇事总是手足无措地问丈夫怎么办,用她的话说,“爸爸是一家之主,爸爸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做。”当夫妻两个人产生分歧时,最终证明都是丈夫对,不论是处理家里的事情还是教育孩子,处处都是父亲英明正确。妈妈刘梅要么事事听丈夫的,要么就是导演一出出没有理智的闹剧,当然也要在丈夫的帮助下收场。刘梅总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丈夫说:“小哥,你怎么那么好呢?”难怪在刘星眼里,仅仅上高二的小雪也比老妈强——“咱家除了老爸知识渊博可就剩你了”。在孩子眼里,爸爸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通情达理,理解孩子,讲究民主,是孩子们的朋友。所以他们遇事会跟爸爸说,不说也瞒不了,早晚会被智慧的老爸看穿。而刘梅则是不讲究教育方法,唯恐成为狠毒的后妈,所以对夏雪、夏雨过分宽容,对刘星则是简单粗暴,让其一次次受到冤枉和打击。所以尽管她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个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母亲。
这样的贬损甚至在老一辈身上也能够看到。爷爷和姥姥之间的小矛盾、小冲突,也往往是爷爷正确,姥姥则是胡搅蛮缠,如在“冬泳”、“节约能源”等问题上两人的态度。虽然最后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但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倾向让人十分忧虑。毋庸讳言,女性在男权的社会中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平等和公正的待遇,但更可怕的是影视剧对种种不平等的粉饰和强化,因为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广泛和深远的。当年《渴望》中的刘慧芳,隐忍、忘我、默默承担一切的形象回归了中国妇女形象传统,成为很多男观众择偶的标准、女性观众学习的榜样。所以有评论说“一个刘慧芳,让妇联工作倒退了10年。”但是《家有儿女》的影响恐怕是几十年,因为该剧有很多青少年观众,他们接受了这种观念后,又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下一代。
《家有儿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但这种和睦是建立在强化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在歧视和贬损女性的基础上的。正如左方所说:“银幕荧屏女性职业特点,常常被叙事者策略性地取舍得只剩下符号性着装和工作环境的偶然闪现;她们的时代性、职业性、社会性、独立价值和尊严,靠加倍努力和智慧与丈夫共同支撑生活天空的事实,被结构性地消解、忽略不计了。”[3]编导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个妻子或一个母亲怎样为家庭为儿女无私奉献,怎样自我牺牲;女人怎样做才能让家庭更幸福,女人怎样才能保卫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于是在影视剧中,为了营造温馨的氛围,女性牺牲自己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全心培养孩子经营家庭。这无疑是男性理想的女性形象,是男权社会“幸福生活”意义的模式化阐释,是男性的幸福,至于女性自身的主体价值、女性的自我发展却少有人思考。
《家有儿女》的其乐融融的家庭伦理大厦是建立在性别价值双重标准基础上的,所谓性别价值双重标准就是:同一件事,男人做了就好,女人做了就不好;或者反过来,同一件事,女人做了就好,男人做了就不好。这是源远流长的社会性别歧视的基本逻辑。《女戒》就有“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民谣有“再强的女子锅台转,再弱的男子走三县”。
今天,这种陈腐观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强烈谴责。《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CEADW),早在1979年就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中国是《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该公约。公约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对妇女的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1981年9月3日,《公约》对中国生效。然而,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性别平等状况堪忧,大众传媒对男女平等的认知水平尤其低下。《家有儿女》就是这方面的例证之一。
“大众传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成为性别形象与性别差异最大的生产者与传播者。”[4]时至今日,以影视剧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很多导演和编剧的社会责任感却越来越小;批评家和管理者对影视剧的社会道德要求越来越低,似乎只要不出现暴力色情,只要收视率还过得去,就是好作品。如果影视剧仍然对一些轻视、贬损和压抑女性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嘉许和褒奖,偏见与积习便难以推翻和颠覆,那么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公平进步和女性自身的发展,当然也会殃及我们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 [M].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5.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Ⅱ[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3]左芳.警惕影视女性形象的集体陷落[J].时代潮,2003,(3).
[4]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
1.无知
剧中多处表现刘梅的无知,不仅她自己常做白痴状问:“什么意思?”而且通过夏东海的口、孩子的口来表达妈妈什么都不懂、处处不如爸爸。例如,当刘梅给小雪同学宫海的妈妈找到医院清洁工的工作时,小雪激动地说:“妈妈,您给了她一根渔竿啊!”刘梅刚从外面进来自然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而夏东海却对她说:“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像你是肯定不会明白的,给我们做饭去吧。”不知道如果有人对该剧的女性主创人员说这样的话时,她们会作何感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之类的古语不懂也就罢了,如果连现代汉语“着装”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已经接近文盲了。但这个人物的身份又是某医院的护士长,剧中多处提到她上护校,第三部又有她的大学同学来访的情节,即便她读的是专科或是中专,也不至于无知到这种程度。更有甚者,当小雪问刘梅知不知道孔融时,刘的回答是:“我当然知道了,小雨老说。”孔融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家长给孩子讲,幼儿园的阿姨给小朋友讲,单单刘梅无知到要听一个从小在美国长大的、上小学的儿子讲,可见该剧贬损女性已经到了不顾生活真实的程度了。难道“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千年古训依然阴魂不散?
2.无能
我们几乎可以在《家》剧每一集中都能看到爸爸有多么智慧、多么高明,几乎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相比之下,妈妈刘梅差不多就是“头发长见识短”的现实翻版。剧中刘梅的无能表现在方方面面。遇事就会着急发火,毫无主见,这是她的常见病。刘梅遇事总是手足无措地问丈夫怎么办,用她的话说,“爸爸是一家之主,爸爸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做。”当夫妻两个人产生分歧时,最终证明都是丈夫对,不论是处理家里的事情还是教育孩子,处处都是父亲英明正确。妈妈刘梅要么事事听丈夫的,要么就是导演一出出没有理智的闹剧,当然也要在丈夫的帮助下收场。刘梅总是用崇拜的目光看着丈夫说:“小哥,你怎么那么好呢?”难怪在刘星眼里,仅仅上高二的小雪也比老妈强——“咱家除了老爸知识渊博可就剩你了”。在孩子眼里,爸爸不仅知识渊博,而且通情达理,理解孩子,讲究民主,是孩子们的朋友。所以他们遇事会跟爸爸说,不说也瞒不了,早晚会被智慧的老爸看穿。而刘梅则是不讲究教育方法,唯恐成为狠毒的后妈,所以对夏雪、夏雨过分宽容,对刘星则是简单粗暴,让其一次次受到冤枉和打击。所以尽管她任劳任怨地操持家务,教育孩子,却并不是一个孩子心目中的理想母亲。
这样的贬损甚至在老一辈身上也能够看到。爷爷和姥姥之间的小矛盾、小冲突,也往往是爷爷正确,姥姥则是胡搅蛮缠,如在“冬泳”、“节约能源”等问题上两人的态度。虽然最后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但这个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倾向让人十分忧虑。毋庸讳言,女性在男权的社会中从未得到过真正的平等和公正的待遇,但更可怕的是影视剧对种种不平等的粉饰和强化,因为这种影响是隐性的、潜移默化的,也是广泛和深远的。当年《渴望》中的刘慧芳,隐忍、忘我、默默承担一切的形象回归了中国妇女形象传统,成为很多男观众择偶的标准、女性观众学习的榜样。所以有评论说“一个刘慧芳,让妇联工作倒退了10年。”但是《家有儿女》的影响恐怕是几十年,因为该剧有很多青少年观众,他们接受了这种观念后,又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的下一代。
《家有儿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但这种和睦是建立在强化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两方面的主导地位的基础上,建立在歧视和贬损女性的基础上的。正如左方所说:“银幕荧屏女性职业特点,常常被叙事者策略性地取舍得只剩下符号性着装和工作环境的偶然闪现;她们的时代性、职业性、社会性、独立价值和尊严,靠加倍努力和智慧与丈夫共同支撑生活天空的事实,被结构性地消解、忽略不计了。”[3]编导们津津乐道的是一个妻子或一个母亲怎样为家庭为儿女无私奉献,怎样自我牺牲;女人怎样做才能让家庭更幸福,女人怎样才能保卫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于是在影视剧中,为了营造温馨的氛围,女性牺牲自己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全心培养孩子经营家庭。这无疑是男性理想的女性形象,是男权社会“幸福生活”意义的模式化阐释,是男性的幸福,至于女性自身的主体价值、女性的自我发展却少有人思考。
《家有儿女》的其乐融融的家庭伦理大厦是建立在性别价值双重标准基础上的,所谓性别价值双重标准就是:同一件事,男人做了就好,女人做了就不好;或者反过来,同一件事,女人做了就好,男人做了就不好。这是源远流长的社会性别歧视的基本逻辑。《女戒》就有“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民谣有“再强的女子锅台转,再弱的男子走三县”。
今天,这种陈腐观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遭到强烈谴责。《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CEADW),早在1979年就在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中国是《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签署了该公约。公约第一条开宗明义地指出:“‘对妇女的歧视’是指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 1981年9月3日,《公约》对中国生效。然而,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性别平等状况堪忧,大众传媒对男女平等的认知水平尤其低下。《家有儿女》就是这方面的例证之一。
“大众传媒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成为性别形象与性别差异最大的生产者与传播者。”[4]时至今日,以影视剧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对受众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很多导演和编剧的社会责任感却越来越小;批评家和管理者对影视剧的社会道德要求越来越低,似乎只要不出现暴力色情,只要收视率还过得去,就是好作品。如果影视剧仍然对一些轻视、贬损和压抑女性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嘉许和褒奖,偏见与积习便难以推翻和颠覆,那么它所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势必会影响社会的公平进步和女性自身的发展,当然也会殃及我们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美]凯特·米利特.性政治 [M].宋文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35.
[2] [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Ⅱ[M].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9.
[3]左芳.警惕影视女性形象的集体陷落[J].时代潮,2003,(3).
[4]吴菁.消费文化时代的性别想象[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