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小说《赎罪》的文学题材溯源——江淮论坛

作者:尹吉明来源:原创日期:2013-08-09人气:1743
 长篇小说《赎罪》被公认为英国著名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Ian McEwan)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小说提名2002年布克奖,并被时代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和“历史上最著名的100部小说”之一。故事讲述的是13岁的小女孩布里奥妮因误会诬陷姐姐塞西莉娅的恋人罗比为一起庄园强奸案的施暴者,她的证词使罗比锒铛入狱,也从而毁了姐姐塞西莉娅的终生幸福。长大后的布里奥妮渐渐意识到自己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在无可挽回的情况下她决心花费一生时间为此赎罪。
《赎罪》这部小说从故事内容上来看,并非新颖独特,甚至有些老套落俗,然而小说巧妙的结构安排与个性化的叙述手法却使其独树一帜。互文性手法的运用是该作品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之一。小说像是一个巨大网络,包含了各种互文因素。对于小说《赎罪》的互文性研究,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多见,比较集中的是对小说内部构造及元小说结尾的分析与探讨,如:布莱恩·芬妮曾重点讨论过《赎罪》中叙述者的自觉意识、小说的元叙述特点和自我指涉特征,国内学者也曾撰文从影响与误读两个视角分析《赎罪》的艺术价值。这些多是从某一文本内部互文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互文性。然而互文性理论是个十分广泛的文学理论概念,除了文本内部的自我指涉和自我引用外,更囊括了一个文本与除自身文本之外的其他文本之间交相映错、互相依赖的复杂关系。准确地说,互文性理论是在20世纪欧洲一系列文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学理论,也被译作“文本间性”,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包括:(1)两个具体或特殊文本之间的关系(transtexuality);(2)某一文本通过记忆、重复、修正向其他文本产生的扩散性影响(intertextuality)。[1] 通常来说,互文性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概念以热奈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2]。广义的概念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2]。综合来看,主流的文学理论家或批评家认为,小说文本一般是开放的,既有对前文本的模仿,又和其他文本相交互;即有对传统文化的承袭,又有和传统文化、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诚然,“互文性”是个中性词,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源头,但和其他文本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一棵枝繁叶茂的树,根茎旁枝错节,纵横蔓延。
本文拟运用的互文性即指某一具体文本与其他文学题材或文本形成的互文关系。以此为理论基础来分析《赎罪》的写作特色,不难发现,无论是从小说的罪与赎的主题还是从小说中虚构的文学文本与真实的历史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看,抑或是从成长小说题材的改写角度来审视,《赎罪》都有着十分明显的互文性特征。作者从这诸多角度来叙述主人公从“犯罪”到“赎罪”的心理历程,深入探讨了其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揭示了作者自身的观点,即:人性之弱点造成人之罪,而赎罪的真谛只能来自于人自身。本文意从以上提及的三个方面细致分析小说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本身深奥的主题意义,揭示互文性手法对于小说主题的建构作用,揭示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和审美意蕴。
一、《赎罪》中的《圣经》元素解读
帕特里克.富尔赖提出:“互文性通常与主题参照密切相连”。[3]在小说《赎罪》中,作者即引用参照了《圣经》中罪与赎的主题。
在基督教文化中,基督教徒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即原罪。基督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罪感”意识。圣经中的原罪包括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分别为暴食、贪婪、懒惰、骄傲、淫欲、愤怒和嫉妒。原罪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原罪的存在将世俗人类与完美的神隔绝开来,使人与人之间不能沟通。原罪,一种超验的,仅凭人自身无法解脱的深重灾难,它成为人从步入尘世到生存繁衍,直至归于尘土过程中永受诅咒的根源。而另一方面,赎罪在西方文学中更是常见的母题,其原型最早可追溯到亚当和夏娃因为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圣经》中指出,人在犯下罪行后,将不断地经历各种磨难,只有通过行善去恶,用善举来赎原罪,才能回归伊甸园。其实质讲的是人在违背了上帝的意志、违背了与上帝之间的约定后必须付出的代价、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惩罚,即赎罪理论。赎罪理论可追溯到更早的古希腊罗马时代的灵肉分离的观念,即人的肉体与灵魂同等重要,因为肉体安逸代表着现世的舒适,而灵魂的安宁则预示着来世的无虞,两者同样重要。可以这样说,因为原罪,人在有生之年就应当去赎罪,通过赎罪来修复与上帝之间的关系,通过赎罪来弥补天性之错,从而获得上帝的谅解,使得死后灵魂获得永生。可见在基督教观念中,赎罪是人走向终极圆满的必经之路。小说《赎罪》所要表现的正是赎罪理论,小说中的三位主人公虽然表现形式不一,但都在不断地赎罪、忏悔,都在通过赎罪来获得灵魂上的救赎,从而使自己得到解脱。
在小说的一开始,塞西莉娅虽与罗比倾心相爱,但由于阶级出身的不同,两人都竭力维护着自己的自尊和骄傲,不愿先于对方将感情倾诉出来。而在心上人罗比被诬陷入狱后,塞西莉娅却坚定了自己对罗比的爱,她坚信罗比是清白的,并因为家人对罗比的不信任而与家庭决裂,离家出走,来到贫民窟中生活,并且成为一名为病人服务的护士,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家庭赎罪。罗比在被捕入狱后,因为想洗刷掉强奸犯罪名的侮辱,与塞西莉娅能在日后清清白白地生活,选择了赴法国对敌作战,赎这份本不属于自己的罪。可是,在战争中,罗比最后死于败血症。就这样,他死在了赎罪的路上。
布里奥妮一生都在为13岁时所犯下的“滔天大罪”忏悔。13岁的布里奥妮暗恋罗比,在偷看了罗比写给塞西莉娅的信后,加上之前看到姐姐和罗比之间的一些奇怪举动,她的想象力便由此展开,嫉妒和猜疑使布里奥妮误认为罗比就是强奸表姐的变态狂,在她喊出那句“是他干的,我看见了他,我亲眼看见了他”[4]194的时候,她为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和命运宣判了死刑,而这个被孤独、寂寞和嫉妒裹挟的少女也成为了整部小说中最大的罪人。从罗比被带上警车那一刻起,布里奥妮开始后悔。随着年龄的增长,布里奥妮更是渐渐明白了自己当年的幼稚。长大后的布里奥妮选择了和姐姐一样的道路,放弃了攻读剑桥大学的机会,成了一名战地医院的护士。白天,她热诚地为伤员服务;晚上,她不停地写作,希望用文字的方式解释自己当年的错误,洗去内疚,试图赎罪。可是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与恐怖之后,布里奥妮更加明白自己当年的行为所导致的可怕后果。少女的无知渐渐被成熟的心智所替代。最终在明白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当面向姐姐和罗比道歉后,布里奥妮开始认真创作小说《赎罪》,并在自己的世界中为自己设计了当面向罗比道歉的场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诉说内心的歉疚,向死去的人忏悔,为自己赎罪。
从以上三位主人公的赎罪之旅,尤其是布里奥妮的行为改变上来看,人对于自身性格上的弱点的认识与改正是渐进式的、修正型的。基督教思想史上著名的早期教父哲学家伊里奈乌认为,上帝创造人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即“第一个阶段:人首先是作为一种有理智的动物而得以存在,此时人还不是成熟的,但是是一种有道德或精神发展潜力的存在者;第二个阶段:人类相应于上帝的创造目的,从最初的存在层次逐步迈向最高的存在层次。”[5]这种罪恶既非先天的善良缺失也非后天的人性堕落,而是人类精神或道德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阶段。因此,虽然罪恶是令人憎恶的,但悔罪和赎罪是人类最美好善良的行为,正如基督耶稣以自己的生命为赎罪祭,承担了人类的所有罪恶,经历了从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涅槃,赎罪行为的本身代表着一种圆满和新生。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