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冲击下《道德经》译介的“裂变”——江淮论坛
作者:章媛来源:原创日期:2013-08-10人气:942
从17世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开始有目的地接触、翻译、传播《道德经》,到现在老子之“道”在西方广为流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阶段,我们既看到《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西方最具影响的经典著作之一,在东西文化交流传播中不断扩大和影响,哲学地、客观地研究探讨《道德经》的西方学者越来越多;又看到由于东西文化的差异,一些以老子之“道”为滥觞,自由地大规模地阐释发挥的作品也不断涌现,诸如《物理之道》、《领袖之道》、《养身之道》、《小熊之道》等等,使《道德经》在译介过程中被“裂变”的巨痕清晰可见。“演义类”的译解是这种“裂变”的代表。
所谓“演义类”译解,如同《三国演义》于《三国志》一样。这些《道德经》的“译作者”大多不懂汉语,只能借助其他译本,有选择地截取其中符合自己的理论精神,再根据体会去解读发挥,完成著述。近现代以来,《道德经》西传中的“演义类”译解愈演愈烈,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性译解者为勒奎恩(Le Guin)、宾纳(Witter Bynner)、马丁等。本文以他们“译解”的著作为例,探讨《道德经》在西传中,特别是在英译中如何被“裂变”的。
一、勒奎恩对《道德经》“描述式”译解
阿苏拉·勒奎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出生于1929年,美国现当代重要的奇幻、科幻、女性主义作家,是雨果奖和星云奖(西方科幻小说最高奖)的双料得主,其代表作有《地海传说》等。作为如此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魅力和生命力何在?
勒奎恩自己认为,在《地海传说》(Earth Sea Cycle)作品系列中,运用了许多道家思想观点,例如放弃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根源的“善恶二元”对立的思想,代之以道家的阴阳相生、二元互补、祸福相依、和谐平衡等理念;法师对魔法力量的解释不再以神秘的宗教信仰为依附,而是利用老子对自然运行之道的解释,即魔法乃是仿效自然之道等等。所有这些都深深表明,勒奎恩的思想和创作之路深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阿苏拉·勒奎恩善于从各民族文化渊源中汲取思想内涵,无疑为其作品注入了新鲜并且永恒的生命力”[1]。因而她作品中所包含的以老子之道为宗旨的全新的生命哲学观,不仅增强了作品生命力,而且也扩大了影响。
出于对道家思想和文化的热爱,阿苏拉·勒奎恩对《道德经》可谓一见钟情。她曾经这样说过:“发现老子是我的运气,因为老子如此年轻,我可以用一生伴随着他。”[2]ⅸ为此,她不仅把老子的思想主张淋漓尽致地融入自己的作品,还亲自“翻译”《道德经》,并为之作注。勒奎恩对《道德经》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她认为:“《道德经》不是智慧,不是权威,也不是只针对男性读者,或者只是探索异域的神秘,而是让我们聆听一种与心灵的对话。”[2]ⅹ
尽管如此,勒奎恩称自己的译本不过是对《道德经》的“描述”,而不是所谓的“翻译”,自己的评述也是“另类的”、“非学者型的”,由于她不熟悉汉语,所以反倒认为自己可以感悟汉语的节奏、韵律和风格。[2]107她说她二十几岁就开始“翻译”《道德经》,可是每次总是翻了几章就搁在一边,这样几十年过去了,手里积累的《道德经》也多了,于是在参阅了卡鲁斯的译本中的字对字的翻译,以及很多别的版本后,着手系统地“翻译”她的《道德经》。[2]107
下面以第35章为例,看勒奎恩是如何译解《道德经》的。该章原文为: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勒奎恩的译解回译汉语是:
紧紧抓住伟大的思想,整个世界就会归顺、和平、静瑟而安全。我们之所以停下脚步,为的是欣赏音乐和品尝食物;可是如果你去感受“道(the way)”,平淡而无奇,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东西存在,听起来也听不到什么,可是你却取之不尽。(1)
勒奎恩理解的“大象”是“伟大的思想”,而这个伟大的思想是什么,她没做具体解释。据陈鼓应注:“大象:大道”;河上公注:“‘象’,道也”;陈玄英疏:“大象,犹大象之法象也”;林希逸注:“大象者,无象之象也”[3]20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哲学的方方面面无不围绕道而展开,且都是道的‘发明’”,“老子的哲学构建实质上即是道的构建”[4]。在该章中,老子通过两个层次来阐释的道,也构成了他的“道的哲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一层说“大道”的魅力与作用,在于能使民心归顺,国泰民安,且用之不竭;第二层说明“大道”的属性与特质,即“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通过比较可看出,由于勒奎恩在第一层把“大象”具象化为“伟大的思想”,所以就无法与第二层“大道”的属性——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和听之不闻,建立逻辑联系,因而失去了对老子之道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并且,勒奎恩给这一章加标题为“仁慈的力量(humane power)”,说明她对此章的译解只是更多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字面上把握内容,与老子所言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相去甚远。正如她自己所言: “《道德经》不是翻译,只是“描述”[2]107。
再看《道德经》第58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勒奎恩的译解回译汉语:
所以圣人给物体塑形而不用刀削,做成 方形不用锯,合准而不用压力,这些都是光 而不耀的智慧啊。(1)
此处勒奎恩理解的原文是圣人如何处理大千世界中的具体事件,她还在此章的注释中指出:道家不用谋略或方法,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物体做成某个形状不是采用某种方法或刀具,而是自然达到。她又说,最后一句是对前面的总结:“这些就可称为光而不耀的智慧。” [2]76
从整个这一章来看,老子主要是通过朴素的辩证法来说明事物两个方面的正反变化,而要适应这个变化,就必须像圣人那样“执守中道”。圣人是如何执守?就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因此,这四句在语法上都是转折的并列关系,并不像勒奎恩译文中表达的与工具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其次,这四句都在集中说明同样一个道理——圣人如何“执守中道”,而并不是说明它们“从不炫耀的智慧”。从这点来看,勒奎恩对老子之“道”的“描述”与原文距离很大。
总的来说,以勒奎恩的理解力和学识,不应该在“译介”时出现这样的裂变,问题不仅在于她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更在于她根本不懂中文,只能借助别人的翻译来“解释”《道德经》。这种“二传手”式的“翻译”,充其量只能算在别人译作上的发挥。因而她自己也认为:“如果我能知道译者(的译文)在翻译哪个汉字的意思,我就该知道为什么这个译本做这样的选择,那个译本又做那样的选择了。”[2]107从勒奎恩对《道德经》的“翻译”和其在作品中的运用,可以看出,一位作家只要对《道德经》稍稍有运用就会给自己的作品带来如此大的生命力,如果这样的作家能对《道德经》没有那么多“裂变”式的理解而真正地把握,那么他们的收获将有多大,谁能预测?
所谓“演义类”译解,如同《三国演义》于《三国志》一样。这些《道德经》的“译作者”大多不懂汉语,只能借助其他译本,有选择地截取其中符合自己的理论精神,再根据体会去解读发挥,完成著述。近现代以来,《道德经》西传中的“演义类”译解愈演愈烈,其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性译解者为勒奎恩(Le Guin)、宾纳(Witter Bynner)、马丁等。本文以他们“译解”的著作为例,探讨《道德经》在西传中,特别是在英译中如何被“裂变”的。
一、勒奎恩对《道德经》“描述式”译解
阿苏拉·勒奎恩(Ursula Kroeber Le Guin)出生于1929年,美国现当代重要的奇幻、科幻、女性主义作家,是雨果奖和星云奖(西方科幻小说最高奖)的双料得主,其代表作有《地海传说》等。作为如此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魅力和生命力何在?
勒奎恩自己认为,在《地海传说》(Earth Sea Cycle)作品系列中,运用了许多道家思想观点,例如放弃西方的基督教文化根源的“善恶二元”对立的思想,代之以道家的阴阳相生、二元互补、祸福相依、和谐平衡等理念;法师对魔法力量的解释不再以神秘的宗教信仰为依附,而是利用老子对自然运行之道的解释,即魔法乃是仿效自然之道等等。所有这些都深深表明,勒奎恩的思想和创作之路深受老子《道德经》的影响,“阿苏拉·勒奎恩善于从各民族文化渊源中汲取思想内涵,无疑为其作品注入了新鲜并且永恒的生命力”[1]。因而她作品中所包含的以老子之道为宗旨的全新的生命哲学观,不仅增强了作品生命力,而且也扩大了影响。
出于对道家思想和文化的热爱,阿苏拉·勒奎恩对《道德经》可谓一见钟情。她曾经这样说过:“发现老子是我的运气,因为老子如此年轻,我可以用一生伴随着他。”[2]ⅸ为此,她不仅把老子的思想主张淋漓尽致地融入自己的作品,还亲自“翻译”《道德经》,并为之作注。勒奎恩对《道德经》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她认为:“《道德经》不是智慧,不是权威,也不是只针对男性读者,或者只是探索异域的神秘,而是让我们聆听一种与心灵的对话。”[2]ⅹ
尽管如此,勒奎恩称自己的译本不过是对《道德经》的“描述”,而不是所谓的“翻译”,自己的评述也是“另类的”、“非学者型的”,由于她不熟悉汉语,所以反倒认为自己可以感悟汉语的节奏、韵律和风格。[2]107她说她二十几岁就开始“翻译”《道德经》,可是每次总是翻了几章就搁在一边,这样几十年过去了,手里积累的《道德经》也多了,于是在参阅了卡鲁斯的译本中的字对字的翻译,以及很多别的版本后,着手系统地“翻译”她的《道德经》。[2]107
下面以第35章为例,看勒奎恩是如何译解《道德经》的。该章原文为: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勒奎恩的译解回译汉语是:
紧紧抓住伟大的思想,整个世界就会归顺、和平、静瑟而安全。我们之所以停下脚步,为的是欣赏音乐和品尝食物;可是如果你去感受“道(the way)”,平淡而无奇,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东西存在,听起来也听不到什么,可是你却取之不尽。(1)
勒奎恩理解的“大象”是“伟大的思想”,而这个伟大的思想是什么,她没做具体解释。据陈鼓应注:“大象:大道”;河上公注:“‘象’,道也”;陈玄英疏:“大象,犹大象之法象也”;林希逸注:“大象者,无象之象也”[3]205。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老子哲学的方方面面无不围绕道而展开,且都是道的‘发明’”,“老子的哲学构建实质上即是道的构建”[4]。在该章中,老子通过两个层次来阐释的道,也构成了他的“道的哲学”的很重要的一部分:第一层说“大道”的魅力与作用,在于能使民心归顺,国泰民安,且用之不竭;第二层说明“大道”的属性与特质,即“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
通过比较可看出,由于勒奎恩在第一层把“大象”具象化为“伟大的思想”,所以就无法与第二层“大道”的属性——淡乎其味、视之不见和听之不闻,建立逻辑联系,因而失去了对老子之道深层次的领会与把握。并且,勒奎恩给这一章加标题为“仁慈的力量(humane power)”,说明她对此章的译解只是更多地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字面上把握内容,与老子所言的“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相去甚远。正如她自己所言: “《道德经》不是翻译,只是“描述”[2]107。
再看《道德经》第58章:“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勒奎恩的译解回译汉语:
所以圣人给物体塑形而不用刀削,做成 方形不用锯,合准而不用压力,这些都是光 而不耀的智慧啊。(1)
此处勒奎恩理解的原文是圣人如何处理大千世界中的具体事件,她还在此章的注释中指出:道家不用谋略或方法,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把物体做成某个形状不是采用某种方法或刀具,而是自然达到。她又说,最后一句是对前面的总结:“这些就可称为光而不耀的智慧。” [2]76
从整个这一章来看,老子主要是通过朴素的辩证法来说明事物两个方面的正反变化,而要适应这个变化,就必须像圣人那样“执守中道”。圣人是如何执守?就是“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因此,这四句在语法上都是转折的并列关系,并不像勒奎恩译文中表达的与工具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其次,这四句都在集中说明同样一个道理——圣人如何“执守中道”,而并不是说明它们“从不炫耀的智慧”。从这点来看,勒奎恩对老子之“道”的“描述”与原文距离很大。
总的来说,以勒奎恩的理解力和学识,不应该在“译介”时出现这样的裂变,问题不仅在于她对中华文化缺乏了解,更在于她根本不懂中文,只能借助别人的翻译来“解释”《道德经》。这种“二传手”式的“翻译”,充其量只能算在别人译作上的发挥。因而她自己也认为:“如果我能知道译者(的译文)在翻译哪个汉字的意思,我就该知道为什么这个译本做这样的选择,那个译本又做那样的选择了。”[2]107从勒奎恩对《道德经》的“翻译”和其在作品中的运用,可以看出,一位作家只要对《道德经》稍稍有运用就会给自己的作品带来如此大的生命力,如果这样的作家能对《道德经》没有那么多“裂变”式的理解而真正地把握,那么他们的收获将有多大,谁能预测?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