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赎罪》中成长小说题材的应用——江淮论坛
“成长小说”也被译作“教育小说”或“塑造小说”等,最早出现于德国。成长小说以青少年为描写对象,以主人公成长历程为主题,讲述他们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7]巴赫金在其著作《小说理论》中指出:“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性格形成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年轻主人公在经历生活的磨炼或考验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人格,也达到了道德观念及情感和心理上的成熟。”[7]可见成长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人物道德和心理发展的历程,小说《赎罪》即是通过成长小说题材的运用一步步向读者呈现主人公对赎罪这一行为的认知与实践。
第一,成长时期。在众多成长小说中,主人公多为具有敏感气质的少男少女,小说描写主人公们从孩童时代到成年时期的人生旅程,探讨外在环境对人物内心的冲击和改变,揭示人物心理历程的转变以及转变带来的影响。如众所周知的成长小说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大卫·科波菲尔》,讲述的就是大卫从儿童时期经历种种磨难到最终取得个人成功的历程。成长小说与主人公在成长期所经历的一系列生活的经验教训以及教育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在小说《赎罪》的第一部,13岁的布里奥妮对成人世界处于混沌无知的状态,她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热衷于写作,敏感而又自我。为了迎接哥哥里昂回家,布里奥妮精心创作了剧本《阿拉贝拉的磨难》,并积极地要将它搬上舞台呈献给家人。她满心以为剧本会取得巨大成功,可谁料想现实却难如人愿。失望的布里奥妮丢下正在排练的表姐表弟们,不顾他们的感受,拂袖而去。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此时的布里奥妮还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她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布里奥妮会不管不顾地宣泄,不顾及身边人的感受。接下来当布里奥妮躲在窗口看到姐姐和罗比在喷水池边的争执时,立刻简单地将这理解为好人与坏人的较量。看到自己的姐姐居然无力反抗坏人罗比的欺辱,明显处于弱势,布里奥妮立刻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姐姐的“保护神”,便有了后来在图书室里她对姐姐的“出手相助”。幼年的布里奥妮习惯于沉浸在自我虚构的世界中,现实与虚构的边界在她这里模糊难辨,这种人生经验的不足和自以为是的态度会给他人带来可怕的危害,这一点在后来也得到了验证。可见,布里奥妮所犯下的错误是每个年幼的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都可能会犯的错误,作为读者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成长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是孩子成熟的一部分,也是为行将到来的成人期做准备。
第二,离家旅行。成长小说的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通常会离家开始一段旅程,寻找新生活。对于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切断与自己过去生活的脐带意味着颠覆自己曾有的狭隘错误的观念,增加自己原来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不能提供的第一手资料。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会将离家旅行当成是自己走向成熟的一条必经之路。离开熟悉的生长环境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从而成为“自己的主人”。对于布里奥妮来说,离家既是她赎罪的方式之一,也是促使她进一步成熟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布里奥妮天真任性,但当她渐渐长大,伴随着心智的发展和成熟,她渐渐意识到自己生长环境是造成自己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小说中,老年布里奥妮暗示,她年幼时犯下的错,除了自己的幼稚偏执,以母亲艾米莉为代表的贵族阶级的势利偏见和对伦理禁忌的重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成人后的布里奥妮鼓起勇气离开富裕的家庭,放弃了她的阶级提供给她的一切便利,选择做了一名普通的战地护士,将自己投身到危险的二战中。正是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见所闻,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恐怖,布里奥妮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人和其他任何东西一样,是个物质的存在,容易毁坏而不易修复”[4]325,自己当年对罗比的错误指控会给罗比和姐姐的生活带来怎样无法弥补的伤痛甚至毁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自己选择人生的道路,在战争中经历严酷的现实和生活的考验,都进一步促进了布里奥妮道德上和心理上的成长与成熟,坚定了其赎罪的决心。
第三,寻找自我和有意义的生活。成长小说的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变故和考验后,会通过自我发现,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位。最终,他们会确立自我身份或是实现自我价值,不断成熟,不断获得自我意识,不断对现实提出疑问或不断探索新领域。《赎罪》的元小说结尾更是揭示了主人公甚至作家本人对于人性、对于赎罪真正意义的思考和探索。老年布里奥妮意识到姐姐和罗比已经离开人世,自己也再也没有机会向逝者忏悔,而死亡也将掩埋一切,因此,她所能做的就是在想象和虚构中为姐姐和罗比安排一个完美的幸福结局,让他们“依然活着,依然相爱”。对于自己的安排,布里奥妮觉得这不是一种逃避,“上帝也好,小说家也好,是没有赎罪可言的,即便他们是无神论者亦然。这永远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正是要害之所在。”[4]394对于自己穷其一生都无法获得的救赎,再一味地自怨自艾已毫无意义,布里奥妮将记录事实真相作为自己赎罪的方式。通过叙述,还罗比清白,揭示战争的罪恶,试图修正人类的偏见与罪过,唤起人性的良知和理性。或许对于全人类来说,体会感觉别人在面临问题与困难时的感受可能也是我们自己所能做的一种修正。正如成长小说定义中所描述的那样,主人公最终彻底摆脱了年少轻狂时的任性自私,老年的布里奥妮将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给世人以警醒,也进一步唤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成长小说的意义不仅是单纯地向读者讲故事。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和主人公经历着同样的教育。通过书中(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81页)的讲述,读者可能会更关注于主人公成长的经历和成熟的过程,汲取生活的教训。主人公和命运、和他人、和自我的冲突与斗争都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自我的认知,增强或考验读者自身的道德韧性。小说《赎罪》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经历,各种冲突似乎都是真实可信的,因此更具有强有力的说服力。此类成长小说更关注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圆满和道德观念的完善,小说试图探讨人与人、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平衡关系和交互反应,体现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内涵。
综上所述,小说《赎罪》涵盖了多种题材,如果说罪与赎的主题彰显了作家麦克尤恩创作小说的现实批判意义,二战背景的设定则毋庸置疑深化了这一主题意义,而成长小说题材的运用进一步实现了作家对这一主题建构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三种题材的交相映织,像一张巨大的互文之网,相互影响,相互参照,构成了文本从过去到现在的动态演变过程。从三种题材互文的角度来分析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显而易见。如同一轴画卷,作者一步步呈现出自己对人性、对赎罪这一行为的理解,使其“人性之弱点造成人之罪,而赎罪的真谛只能来自于人自身”的观点逐渐明朗化。对读者而言,互文性手法的运用可避免单一角度地、孤立地对待小说文本,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者文学运作的独特性。因此,对小说《赎罪》的解读,互文性关系的研究角度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永国. 互文性[J]. 外国文学,2003,(1).
[2]杨艳. 《诺桑觉寺》的女性意识[J]. 江汉论坛,2010,(12).
[3]帕特里克·富尔赖. 电影理论新发展[M]. 李二仕,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4:54.
[4]伊恩·麦克尤恩.赎罪[M]. 郭国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张志刚.宗教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38-140.
[6]陈榕. 历史小说的原罪和救赎——解析麦克尤恩《赎罪》的元小说结尾[J].外国文学,2008,(1).
[7]蔡晓燕.在赎罪中成长[J].作家杂志,2009,(1). (责任编辑 文 心)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