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入理论——劳伦·泰弗诺
作者:卢崴诩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0人气:1677
涉入理论是前一阶段成果的进一步澄清与扩展。为了提出这个理论,泰弗诺再次从多元情境和一般化操作的视角研究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进行协作时所遵循的文法原则。他指出: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必须涉入范围大小不同的情境,从范围最小、最亲密的情境(例如自己熟悉的家)到范围最广、最公共的情境(例如进行批判与辩护的场合)。也就是说,人们必须与位于不同关系距离的人和物进行不同层次的协作,而不同层次的协作有赖于不同程度的一般化操作。因此,每当人们从一个层次的情境进入到另一个层次的情境时,他们就必须从一种涉入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涉入方式阴。
涉入理论的一大特点是:它不仅关注行动者的行为,也关注环境对行动者的回应以及行动者对环境回应的考虑。泰弗诺认为绝大多数讨论行动者的“实践”的理论家都缺乏对环境回应的关注,因为他们将实践看成稳定的、规律的行动,而非行动者对持续变化世界的创造性调适。这些理论家往往强调“被建构的社会实在”而抛弃了“外在实在”的想法。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涉入理论的框架中,行动者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一涉入方式之下,行动者会关注与此涉入方式相关的实在,以此涉入方式特有的道德要求检验这个实在。
不同的涉入方式是由不同的道德要求所驱动的。因此,将社会学重新道德化是涉入理论的第二个特点。泰弗诺指出:在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它一方面极力摆脱孕育它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另一方面则努力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结果,社会学便逐渐远离了有关“什么是好的”这一类道德议题,取而代之的是“规范”、“价值”之类被认为是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这一趋势造成了一种吊诡的现象:大多数社会学家的思想都带有明显的(有时甚至是过多的)政治与道德关怀,但是在他们的理论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行动者的政治与道德关怀却不太得到承认。“社会规范”一类的概念将“什么是好的”一类的道德问题简化为定理一般的规律。“社会实践”理论往往意味着:属于某一群体的成员将遵循群体的规范,一再地重复着规律的行为。涂尔干所谓的“社会事实”或者布迪厄的“惯习”便是两个显著的例子。社会学在将自身塑造成为“客观科学”的过程中,忘记了道德关怀是人类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泰弗诺认为将行动者的道德关怀简化为客观规律的做法抹去了人们在共同生活时所必须面对的张力。这些张力存在于不同道德要求与相应的实在之间,从而主导着不同的涉入方式。每一种道德要求都必须在行动者检验实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而哪一部分的实在必须被检验则取决于行动者采用了哪一种道德要求。各种道德要求与实在的相互依赖标志着各种相应的涉入方式的特性,最终也标志着人类共同生活的特性。泰弗诺之所以使用“涉入”(engagement)作为其理论的关键词,是因为它能够捕捉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嵌合与动态调适的关系,也因为这一词汇在法语中带有承担的意涵,每一种涉入方式都意味着行动者的一种道德的承担。
涉入理论将分析焦点放在三类主要的涉入方式:熟悉性方式;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批判与辩护方式。每一种涉人方式都立基于特定的道德要求,环境中的人与物都受到这个道德要求的检视。三种道德要求依序为:个人的、特殊的便利;成功的常规行动;正当的共同福祉。在每一种涉入方式中,都有相应的实在受到特定道德要求的检验。三种实在依序为:紧密依附于环境的人和亲密的环境;计划执行者和功能性的器具;符合资格的人与物。以下简要地介绍这三类涉入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第一,熟悉性方式。在此一涉人方式下,行动者因为经常地使用而对身边的人和物产生习惯性依赖。环境中的人与物并未被分割成一个个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或功能明确的器具;反之,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交织成一个整体。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人与自己家的关系。一个人对于家这样的亲密环境的适应涉及到身体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在此一涉入方式中,行动者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立在非常个人、非常特殊的线索之上的。这些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空间位置的线索散布于环境之中,让行动者难以清楚地说明,却又让行动者感到熟悉、舒服、方便。而行动者的很多个人的癖性也必须经由这些独特的、无法说清楚的环境线索才能实现。一个人对于亲密环境的适应并不具有“社会实践”概念所谓的“社会性”,亦即集体一致的行为方式。其他人可能会适应我家的环境,如果他们和我一起居住很长一段时间的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环境中支持着他们的熟悉感的线索与支持我的熟悉感的线索是一至的。每一个人在适应亲密环境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仰赖独特的环境线索。所以,和别人同居并且相处融洽所需要的不是一致的行为方式,而是习惯对方的生活方式,适应对方所熟悉的环境。此一涉入方式下的协作具有很大的限制。这种相互交织、界线模糊的状态不利于责任归属的认定。因此,在某些工作环境中(例如采用泰勒式管理原则的工厂),管理者会刻意地将各个工作台分开,运用标准化的机器,制订清晰的作业准则,从而打破熟悉性方式,使每个员工的责任能够被明白地界定。
第二,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在此一涉入方式下,行动者将环境中的人与物看成是一个个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或功能明确的器具。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已经被许多的行动理论讨论过了。泰弗诺的观点与这些理论不尽相同。首先,他并不将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视为囊括所有人类行动的普遍方式,而仅仅把它当作多种涉入方式当中的一种。此外,他特别强调平等看待人与物。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与功能明确的器具必须被放在一起阐释。最后,他把这种涉入方式连上道德要求。当行动者处于此一涉人方式时,他(她)采用的道德要求是能否实现自身的计划性行动。延续前面居家环境的例子来说明此一涉入方式。当一位外地旅客打算租用家里的一个房间几天时,为了让这位不熟悉的房客能够以常规的方式使用家里的设施,主人必须清除家中很大一部分自己习惯的、个人的、特殊辟好的环境线索,将家具和日常器物以常规的使用方式重新摆设。这种新秩序相应的涉入方式就是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川。此一涉人方式必须假定所有参与者都默认了共同的知识。所以。一旦参与者之间出现纠纷,这种涉入方式就无法再顺利运作了。
第三。批判与辩护方式。在有争执的情况下。行动者会进入这个涉入方式。此时,行动者会采用符合共同福祉的各种价值秩序来检视其所遭遇的环境,从而以这些价值批判对手的立场、辩护自己的主张。同样延续前面的例子来说明此一涉入方式。当主人与房客对物品的使用方式产生纠纷时,前面那种依靠默许的公认知识作出的安排就显得不恰当了,此时主人与房客必须诉诸具有最高正当性的集体公约(例如门把的“效率”、热水器的“安全”、书本的“价格”、古董椅的“家族纪念性”)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或者批判对方的不当行为。除了发生争执的情况之外,当需要进行大规模、远距离协作时,行动者也会采用批判与辩护方式来应对环境。此时如果仍然依赖逐一解读他人的计划性行动和器具的功能来达成协作,势必将耗费巨大的协商成本。因次,行动者必须按照具备了最高的一般性的价值秩序对各种人、事、物进行安排,从而达到降低协作成本的目的。
四、涉入理论对当代社会学的贡献
“结构一行动能力辩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泰弗诺的涉入理论无疑是站在凸显“行动能力”的一端。涉入理论具有五大特点:(1)强调行动者的道德能力;(2)强调行动者与实在的双向影响;(3)强调行动者必须涉入多元的情境;(4)强调行动者在多元的情境中需要多元的行动能力;(5)强调社会学家的目标是阐明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共同生活时所需遵循的多元文法原则。笔者认为这个新的行动能力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学的贡献有三大项。
第一项贡献在于涉入理论巧妙地化解了许多当代社会学的热门争议。例如:研究者是否应该抱持着特定的道德关怀进行研究?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实在的关系是什么?研究者应该采用宏观还是微观的尺度研究社会?涉入理论把这些问题的焦点从研究者的身上转移到行动者的身上。涉入理论要探讨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抱持着哪些道德关怀?如何检视实在?怎样涉入范围大小不同的情境?此外,涉入理论认为行动者具有多元的行动能力。因此,不同行动理论之间无止境的相互批评与指责便可以停止。每一种行动理论都解释了行动者的某一种行动能力。只要每一种行动理论都清楚自己的适用范围而不坚持自己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行动理论是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存在的。最后,社会学宣称任何知识都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这就导致社会学知识与社会之间倒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无限循环。涉入理论将社会学重新界定为:阐明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共同生活时所需遵循的多元文法原则。如此一来,社会学就和社会合而为一,跳脱无限循环的难题。
涉入理论的第二项贡献是赋予“压迫”这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新的内涵。泰弗诺认为每一种涉入方式都对应一种独特的文法原则。三种主要的涉入方式为熟悉性方式、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批判与辩护方式,与它们对应的三类文法原则依序是共同亲密性的文法原则、以个体身份在自由主义公共场合下进行选择的文法原则、多元价值秩序的文法原则。从文法原则而非社会结构的视角切入,“压迫”可以被分成两大类:首先,每一种文法原则内部都具有不平等的等级秩序;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适合运用某种文法原则;那些不适合的人可能会受到压迫。例如,刚搬入一个地区的新移民很难使用共同亲密性的文法原则,也很难以多元价值秩序的文法原则中的“家园价值”为自己辩护。其次,每一种文法原则都可能对其他的文法原则造成压迫。以公共政策辩论为例子作说明。在此类场合中,多元价值秩序的文法原则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如果有人按照共同亲密性的文法原则表达他(她)对政策的意见,这个人会被大家忽视甚至嘲笑。
涉入理论的第三项贡献是替许多比较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例如组织的比较研究。泰弗诺认为组织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大规模、远距离的协作。所以,组织协作必须依赖具有最高正当性的集体公约。但是,各种组织并不会和各种价值秩序完全重合,比如国家对应公民价值,教会对应灵感价值,家庭对应家园价值。一般而言,组织的构成原则会同时包含两种以上的价值秩序。例如,经济组织“公司”通常会同时包含不同程度的市场价值、工业价值、家园价值等。所以,组织可以被看成是不同价值秩序的妥协的手段。换句话说,研究者可以利用六大价值秩序作为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不同组织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检视每个组织包含了哪些价值秩序、如何达成妥协,从而建立组织的类型学。除此之外,泰弗诺还曾经带领学生与一个美国的研究团队合作。运用其价值秩序理论进行法美两国环境争议中的批判与辩护的比较研究。目前,泰弗诺正与一些年轻学者合作,以三种涉入方式为分析的基本框架。比较东欧与西欧人民日常生活模式的异同。
五、结语
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社会学的成果。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见解,泰弗诺的涉入理论试图勾画出一种探讨人类行动能力的新社会学。在行文结束之前,笔者想要指出涉入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双重意义。首先,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可运用性。除了本文已经提及的经济活动、社会争议、组织类型、政策变迁、移民生活等领域,还有许多可能的运用方式等待我们去开发。其次,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它是我们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变迁的一条捷径。因为涉入理论既触及了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议题,又紧扣着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最新热点。透过它,我们可以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有一种历史的、宏观的、动态的了解。
涉入理论的一大特点是:它不仅关注行动者的行为,也关注环境对行动者的回应以及行动者对环境回应的考虑。泰弗诺认为绝大多数讨论行动者的“实践”的理论家都缺乏对环境回应的关注,因为他们将实践看成稳定的、规律的行动,而非行动者对持续变化世界的创造性调适。这些理论家往往强调“被建构的社会实在”而抛弃了“外在实在”的想法。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涉入理论的框架中,行动者与环境的动态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在某一涉入方式之下,行动者会关注与此涉入方式相关的实在,以此涉入方式特有的道德要求检验这个实在。
不同的涉入方式是由不同的道德要求所驱动的。因此,将社会学重新道德化是涉入理论的第二个特点。泰弗诺指出:在社会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它一方面极力摆脱孕育它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另一方面则努力模仿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结果,社会学便逐渐远离了有关“什么是好的”这一类道德议题,取而代之的是“规范”、“价值”之类被认为是中性的、描述性的概念。这一趋势造成了一种吊诡的现象:大多数社会学家的思想都带有明显的(有时甚至是过多的)政治与道德关怀,但是在他们的理论所呈现的社会世界中,行动者的政治与道德关怀却不太得到承认。“社会规范”一类的概念将“什么是好的”一类的道德问题简化为定理一般的规律。“社会实践”理论往往意味着:属于某一群体的成员将遵循群体的规范,一再地重复着规律的行为。涂尔干所谓的“社会事实”或者布迪厄的“惯习”便是两个显著的例子。社会学在将自身塑造成为“客观科学”的过程中,忘记了道德关怀是人类共同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
泰弗诺认为将行动者的道德关怀简化为客观规律的做法抹去了人们在共同生活时所必须面对的张力。这些张力存在于不同道德要求与相应的实在之间,从而主导着不同的涉入方式。每一种道德要求都必须在行动者检验实在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实现,而哪一部分的实在必须被检验则取决于行动者采用了哪一种道德要求。各种道德要求与实在的相互依赖标志着各种相应的涉入方式的特性,最终也标志着人类共同生活的特性。泰弗诺之所以使用“涉入”(engagement)作为其理论的关键词,是因为它能够捕捉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嵌合与动态调适的关系,也因为这一词汇在法语中带有承担的意涵,每一种涉入方式都意味着行动者的一种道德的承担。
涉入理论将分析焦点放在三类主要的涉入方式:熟悉性方式;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批判与辩护方式。每一种涉人方式都立基于特定的道德要求,环境中的人与物都受到这个道德要求的检视。三种道德要求依序为:个人的、特殊的便利;成功的常规行动;正当的共同福祉。在每一种涉入方式中,都有相应的实在受到特定道德要求的检验。三种实在依序为:紧密依附于环境的人和亲密的环境;计划执行者和功能性的器具;符合资格的人与物。以下简要地介绍这三类涉入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第一,熟悉性方式。在此一涉人方式下,行动者因为经常地使用而对身边的人和物产生习惯性依赖。环境中的人与物并未被分割成一个个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或功能明确的器具;反之,行动者与环境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交织成一个整体。一个具体的例子是人与自己家的关系。一个人对于家这样的亲密环境的适应涉及到身体与环境的紧密结合。在此一涉入方式中,行动者与环境的关系是建立在非常个人、非常特殊的线索之上的。这些视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嗅觉的、空间位置的线索散布于环境之中,让行动者难以清楚地说明,却又让行动者感到熟悉、舒服、方便。而行动者的很多个人的癖性也必须经由这些独特的、无法说清楚的环境线索才能实现。一个人对于亲密环境的适应并不具有“社会实践”概念所谓的“社会性”,亦即集体一致的行为方式。其他人可能会适应我家的环境,如果他们和我一起居住很长一段时间的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环境中支持着他们的熟悉感的线索与支持我的熟悉感的线索是一至的。每一个人在适应亲密环境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生活习惯,仰赖独特的环境线索。所以,和别人同居并且相处融洽所需要的不是一致的行为方式,而是习惯对方的生活方式,适应对方所熟悉的环境。此一涉入方式下的协作具有很大的限制。这种相互交织、界线模糊的状态不利于责任归属的认定。因此,在某些工作环境中(例如采用泰勒式管理原则的工厂),管理者会刻意地将各个工作台分开,运用标准化的机器,制订清晰的作业准则,从而打破熟悉性方式,使每个员工的责任能够被明白地界定。
第二,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在此一涉入方式下,行动者将环境中的人与物看成是一个个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或功能明确的器具。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已经被许多的行动理论讨论过了。泰弗诺的观点与这些理论不尽相同。首先,他并不将这种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视为囊括所有人类行动的普遍方式,而仅仅把它当作多种涉入方式当中的一种。此外,他特别强调平等看待人与物。动机清楚的计划执行者与功能明确的器具必须被放在一起阐释。最后,他把这种涉入方式连上道德要求。当行动者处于此一涉人方式时,他(她)采用的道德要求是能否实现自身的计划性行动。延续前面居家环境的例子来说明此一涉入方式。当一位外地旅客打算租用家里的一个房间几天时,为了让这位不熟悉的房客能够以常规的方式使用家里的设施,主人必须清除家中很大一部分自己习惯的、个人的、特殊辟好的环境线索,将家具和日常器物以常规的使用方式重新摆设。这种新秩序相应的涉入方式就是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川。此一涉人方式必须假定所有参与者都默认了共同的知识。所以。一旦参与者之间出现纠纷,这种涉入方式就无法再顺利运作了。
第三。批判与辩护方式。在有争执的情况下。行动者会进入这个涉入方式。此时,行动者会采用符合共同福祉的各种价值秩序来检视其所遭遇的环境,从而以这些价值批判对手的立场、辩护自己的主张。同样延续前面的例子来说明此一涉入方式。当主人与房客对物品的使用方式产生纠纷时,前面那种依靠默许的公认知识作出的安排就显得不恰当了,此时主人与房客必须诉诸具有最高正当性的集体公约(例如门把的“效率”、热水器的“安全”、书本的“价格”、古董椅的“家族纪念性”)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或者批判对方的不当行为。除了发生争执的情况之外,当需要进行大规模、远距离协作时,行动者也会采用批判与辩护方式来应对环境。此时如果仍然依赖逐一解读他人的计划性行动和器具的功能来达成协作,势必将耗费巨大的协商成本。因次,行动者必须按照具备了最高的一般性的价值秩序对各种人、事、物进行安排,从而达到降低协作成本的目的。
四、涉入理论对当代社会学的贡献
“结构一行动能力辩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核心问题。泰弗诺的涉入理论无疑是站在凸显“行动能力”的一端。涉入理论具有五大特点:(1)强调行动者的道德能力;(2)强调行动者与实在的双向影响;(3)强调行动者必须涉入多元的情境;(4)强调行动者在多元的情境中需要多元的行动能力;(5)强调社会学家的目标是阐明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共同生活时所需遵循的多元文法原则。笔者认为这个新的行动能力理论对于当代社会学的贡献有三大项。
第一项贡献在于涉入理论巧妙地化解了许多当代社会学的热门争议。例如:研究者是否应该抱持着特定的道德关怀进行研究?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与社会实在的关系是什么?研究者应该采用宏观还是微观的尺度研究社会?涉入理论把这些问题的焦点从研究者的身上转移到行动者的身上。涉入理论要探讨的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者抱持着哪些道德关怀?如何检视实在?怎样涉入范围大小不同的情境?此外,涉入理论认为行动者具有多元的行动能力。因此,不同行动理论之间无止境的相互批评与指责便可以停止。每一种行动理论都解释了行动者的某一种行动能力。只要每一种行动理论都清楚自己的适用范围而不坚持自己具有普遍性,不同的行动理论是可以互相补充、共同存在的。最后,社会学宣称任何知识都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这就导致社会学知识与社会之间倒底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无限循环。涉入理论将社会学重新界定为:阐明行动者与周遭的人和物共同生活时所需遵循的多元文法原则。如此一来,社会学就和社会合而为一,跳脱无限循环的难题。
涉入理论的第二项贡献是赋予“压迫”这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新的内涵。泰弗诺认为每一种涉入方式都对应一种独特的文法原则。三种主要的涉入方式为熟悉性方式、规律的计划性行动方式、批判与辩护方式,与它们对应的三类文法原则依序是共同亲密性的文法原则、以个体身份在自由主义公共场合下进行选择的文法原则、多元价值秩序的文法原则。从文法原则而非社会结构的视角切入,“压迫”可以被分成两大类:首先,每一种文法原则内部都具有不平等的等级秩序;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适合运用某种文法原则;那些不适合的人可能会受到压迫。例如,刚搬入一个地区的新移民很难使用共同亲密性的文法原则,也很难以多元价值秩序的文法原则中的“家园价值”为自己辩护。其次,每一种文法原则都可能对其他的文法原则造成压迫。以公共政策辩论为例子作说明。在此类场合中,多元价值秩序的文法原则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如果有人按照共同亲密性的文法原则表达他(她)对政策的意见,这个人会被大家忽视甚至嘲笑。
涉入理论的第三项贡献是替许多比较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分析框架,例如组织的比较研究。泰弗诺认为组织的作用是为了进行大规模、远距离的协作。所以,组织协作必须依赖具有最高正当性的集体公约。但是,各种组织并不会和各种价值秩序完全重合,比如国家对应公民价值,教会对应灵感价值,家庭对应家园价值。一般而言,组织的构成原则会同时包含两种以上的价值秩序。例如,经济组织“公司”通常会同时包含不同程度的市场价值、工业价值、家园价值等。所以,组织可以被看成是不同价值秩序的妥协的手段。换句话说,研究者可以利用六大价值秩序作为分析的基本框架,进行不同组织之间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检视每个组织包含了哪些价值秩序、如何达成妥协,从而建立组织的类型学。除此之外,泰弗诺还曾经带领学生与一个美国的研究团队合作。运用其价值秩序理论进行法美两国环境争议中的批判与辩护的比较研究。目前,泰弗诺正与一些年轻学者合作,以三种涉入方式为分析的基本框架。比较东欧与西欧人民日常生活模式的异同。
五、结语
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社会学的成果。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创新见解,泰弗诺的涉入理论试图勾画出一种探讨人类行动能力的新社会学。在行文结束之前,笔者想要指出涉入理论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双重意义。首先,作为分析社会现象的概念工具,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可运用性。除了本文已经提及的经济活动、社会争议、组织类型、政策变迁、移民生活等领域,还有许多可能的运用方式等待我们去开发。其次,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它是我们了解西方社会学理论变迁的一条捷径。因为涉入理论既触及了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议题,又紧扣着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最新热点。透过它,我们可以对西方社会学理论有一种历史的、宏观的、动态的了解。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