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伦·泰弗诺的涉入理论多元情境下的批判与辩护
作者:卢崴诩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0人气:897
泰弗诺第二阶段的研究是和布坦斯基合作完成的。两位研究者从一般化操作的视角探讨日常争164议过程中的协作,并且提出“多元情境”的新观点。
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例如布迪厄的理论)中,价值多元被视为是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结果。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例如阶级冲突)便成为必然的命运。若要回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问题。社会学家就必须创造出“隐藏的”支配、“隐藏的”权力、“隐藏的”强迫等外在于群体成员本身认知范围的“学术解释”。反之,传统的道德理论(例如哈贝马斯的理论)则致力于寻找一种普遍程序,以之作为人们形成正当共识的基础。这种理论观点在面临真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状况时,往往沦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翻。
为了跳脱上述两种理论的限制。泰弗诺与布坦斯基开始研究一个问题:当人们面临日常生活中的争议时,他们到底会遵循怎样的文法原则来进行批判与辩护?泰弗诺与布坦斯基发现争议时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等价性”。当争议发生的时候,原有的协作出现问题而中断。此时,如果要避免落入暴力相向的境地,人们就必须进入更高层次的协作。为了向其他人解释什么地方出错了、应该怎样才是对的,批评与辩护者必须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捡选出许多人、事、物,交代他们具有怎样的共同性质。也就是说,在进行批判与辩护的时候,人们必须运用某些一般化操作把相关的人、事、物转变成某一正当性价值的等价物,从而以此价值批判对手的立场、辩护自己的主张。泰弗诺与布坦斯基的研究指出:正当性价值并非单一普遍的,也非无止境分化的。他们提出了一个具备了有限的多元性的价值秩序理论。在此一理论中,不同的价值秩序并非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是与不同的情境有关。当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活动时,他们必须在有限的几种不同的价值秩序中持续转换。由于每种价值秩序都宣称自己是普遍的,所以不同价值秩序彼此之间并不相容。当人们从一种价值秩序转换进入另一种时,他们会暂时忽略或遗忘前一种。
在进行广泛的经验研究之后,泰弗诺与布坦斯基总结了六类价值秩序。这六类价值秩序构成了六种类型的共同世界,每个世界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脉络下逐渐形成的,其中一些正在削弱。而另一些则正在壮大。泰弗诺与布坦斯基认为他们所提的六大世界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批判与辩护行为所援引的正当性价值。以下简要地说明这六个共同世界的意涵,并且以法国阿斯普山谷的一个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所引发的社会争议为例子。展示这六种价值秩序如何被争议当事人用于具体的批评与辩护。
第一,灵感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在于他们能够激发人们的强烈情感,例如神圣性、创造力、艺术敏感性、想象力等。一位反对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主要人物便以“灵感价值”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他说:“阿斯普山谷就像是一座天然的石造大教堂,举世无双。因为它狭长而曲折,在此兴建任何工程都一定会破坏它的平衡、美丽、和谐。”
第二,家园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按照他们与某一传统或地域的联系程度由高至低排序。反对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一方大量运用“家园价值”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他们认为公路与隧道工程会侵占祖产和破坏地方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份报告总结了地方的反对意见:“这个项目将占用最适合种植的土地。新的交通干线会阻碍牧人放牧。现在和谐地融于地方的观光产业也会因为靠近交通繁忙的道路而受损。”有趣的是,一些地方人士也采用“家园价值”作为支持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理由。例如一位镇长说:“我们这个封闭地区的人口正在流失。这项工程是目前能够发展本地手工业、贸易、工业、观光业的唯一可能手段。”
第三,声望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们所获得的赞同者的数量。在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争议中。支持方与反对方都没有很自觉地运用“声望价值”进行批判和辩护。他们并没有刻意透过媒体将此争议由地区上升到全国,从而使争议事件名声大噪,在全国范围争取对此项目的支持者或反对者。
第四,公民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在于他们服务于一个代表着一般利益的更高主权。公民不同于自私的个人,因为公民放弃了他们作为个人的特殊利益而团结在共同的福祉之下阎。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支持方经常使用“公民价值”来批判反对的一方。例如,一些公共事业部的公务员指责反对工程项目的一方,说他们只想保护自己的小片土地,沈溺于过去,抗拒“进步”,拒绝让所有的其他人从此项目中获益网。
第五,市场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们目前或者短暂的未来所能拥有的金钱财富和市场竞争力翻。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被提出的最初理由就是立基于“市场价值”。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共同体为此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因为它是泛欧洲交通网的一部分,而此交通网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竞争和自由市场。
第六,工业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来自于他们在长期计划中展现的专业技术与功能效率。在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争议中,支持方与反对方都运用了“工业价值”进行批判和辩护。工程的初期计划包含了一份预测未来公路交通流量的报告。反对方中有一位地理学教授随后发表了一份反报告,指责先前的预测报告严重低估了交通流量。
厘清批判与辩护行为所需遵循的六大价值原则之后,剩下的问题是争议如何终结。泰弗诺与布坦斯基认为,日常争议过程中的批评可以被区分成两大类:单一世界内的批评: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单一世界内的批评意在质疑相关的人与物是否真的符合构成此一共同世界的价值秩序。疑问澄清之后,争议便可解除。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则可以再分成两种。第一种批评针对某一共同世界内的实在检验受到了外部世界的污染而不够纯粹的问题。例如学校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评估可能受到如此批评:老师在有意无意间将学生的家庭、阶级、种族背景也纳入了评估。第二种批评针对某一共同世界的实在检验应该被另外一个共同世界的实在检验取代的问题。例如学校的考场外面有学生正在示威游行,此时一位老师批评道:目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去教室外面与示威学生们站在一起,而不是留在考场内继续进行学科考试。结束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的一种方法是回归单一共同世界。另外一种结束批评的方法是妥协。在妥协的情境中,人们保留了分属不同世界的人与物,而刻意避免清楚地说出究竟应该以哪一个世界的价值原则来进行实在检验圈。
泰弗诺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跳脱了传统社会学习惯的“多元群体”观点,转而从“多元情境”的视角分析行动者如何进行批判与辩护。此一理论创新将成为接下来的涉入理论的起点。
在传统的社会学理论(例如布迪厄的理论)中,价值多元被视为是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结果。在这样的框架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例如阶级冲突)便成为必然的命运。若要回答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问题。社会学家就必须创造出“隐藏的”支配、“隐藏的”权力、“隐藏的”强迫等外在于群体成员本身认知范围的“学术解释”。反之,传统的道德理论(例如哈贝马斯的理论)则致力于寻找一种普遍程序,以之作为人们形成正当共识的基础。这种理论观点在面临真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状况时,往往沦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翻。
为了跳脱上述两种理论的限制。泰弗诺与布坦斯基开始研究一个问题:当人们面临日常生活中的争议时,他们到底会遵循怎样的文法原则来进行批判与辩护?泰弗诺与布坦斯基发现争议时刻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建立等价性”。当争议发生的时候,原有的协作出现问题而中断。此时,如果要避免落入暴力相向的境地,人们就必须进入更高层次的协作。为了向其他人解释什么地方出错了、应该怎样才是对的,批评与辩护者必须从已发生的事件中捡选出许多人、事、物,交代他们具有怎样的共同性质。也就是说,在进行批判与辩护的时候,人们必须运用某些一般化操作把相关的人、事、物转变成某一正当性价值的等价物,从而以此价值批判对手的立场、辩护自己的主张。泰弗诺与布坦斯基的研究指出:正当性价值并非单一普遍的,也非无止境分化的。他们提出了一个具备了有限的多元性的价值秩序理论。在此一理论中,不同的价值秩序并非源于不同的社会群体,而是与不同的情境有关。当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活动时,他们必须在有限的几种不同的价值秩序中持续转换。由于每种价值秩序都宣称自己是普遍的,所以不同价值秩序彼此之间并不相容。当人们从一种价值秩序转换进入另一种时,他们会暂时忽略或遗忘前一种。
在进行广泛的经验研究之后,泰弗诺与布坦斯基总结了六类价值秩序。这六类价值秩序构成了六种类型的共同世界,每个世界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脉络下逐渐形成的,其中一些正在削弱。而另一些则正在壮大。泰弗诺与布坦斯基认为他们所提的六大世界涵盖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批判与辩护行为所援引的正当性价值。以下简要地说明这六个共同世界的意涵,并且以法国阿斯普山谷的一个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所引发的社会争议为例子。展示这六种价值秩序如何被争议当事人用于具体的批评与辩护。
第一,灵感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在于他们能够激发人们的强烈情感,例如神圣性、创造力、艺术敏感性、想象力等。一位反对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主要人物便以“灵感价值”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他说:“阿斯普山谷就像是一座天然的石造大教堂,举世无双。因为它狭长而曲折,在此兴建任何工程都一定会破坏它的平衡、美丽、和谐。”
第二,家园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按照他们与某一传统或地域的联系程度由高至低排序。反对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一方大量运用“家园价值”为自己的立场辩护。他们认为公路与隧道工程会侵占祖产和破坏地方的传统生活方式。一份报告总结了地方的反对意见:“这个项目将占用最适合种植的土地。新的交通干线会阻碍牧人放牧。现在和谐地融于地方的观光产业也会因为靠近交通繁忙的道路而受损。”有趣的是,一些地方人士也采用“家园价值”作为支持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理由。例如一位镇长说:“我们这个封闭地区的人口正在流失。这项工程是目前能够发展本地手工业、贸易、工业、观光业的唯一可能手段。”
第三,声望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们所获得的赞同者的数量。在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争议中。支持方与反对方都没有很自觉地运用“声望价值”进行批判和辩护。他们并没有刻意透过媒体将此争议由地区上升到全国,从而使争议事件名声大噪,在全国范围争取对此项目的支持者或反对者。
第四,公民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在于他们服务于一个代表着一般利益的更高主权。公民不同于自私的个人,因为公民放弃了他们作为个人的特殊利益而团结在共同的福祉之下阎。公路与隧道建设项目的支持方经常使用“公民价值”来批判反对的一方。例如,一些公共事业部的公务员指责反对工程项目的一方,说他们只想保护自己的小片土地,沈溺于过去,抗拒“进步”,拒绝让所有的其他人从此项目中获益网。
第五,市场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取决于他们目前或者短暂的未来所能拥有的金钱财富和市场竞争力翻。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被提出的最初理由就是立基于“市场价值”。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共同体为此项目提供经费资助,因为它是泛欧洲交通网的一部分,而此交通网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促进竞争和自由市场。
第六,工业世界。在此世界中,人、事、物的价值来自于他们在长期计划中展现的专业技术与功能效率。在阿斯普山谷的工程项目争议中,支持方与反对方都运用了“工业价值”进行批判和辩护。工程的初期计划包含了一份预测未来公路交通流量的报告。反对方中有一位地理学教授随后发表了一份反报告,指责先前的预测报告严重低估了交通流量。
厘清批判与辩护行为所需遵循的六大价值原则之后,剩下的问题是争议如何终结。泰弗诺与布坦斯基认为,日常争议过程中的批评可以被区分成两大类:单一世界内的批评: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单一世界内的批评意在质疑相关的人与物是否真的符合构成此一共同世界的价值秩序。疑问澄清之后,争议便可解除。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则可以再分成两种。第一种批评针对某一共同世界内的实在检验受到了外部世界的污染而不够纯粹的问题。例如学校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评估可能受到如此批评:老师在有意无意间将学生的家庭、阶级、种族背景也纳入了评估。第二种批评针对某一共同世界的实在检验应该被另外一个共同世界的实在检验取代的问题。例如学校的考场外面有学生正在示威游行,此时一位老师批评道:目前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去教室外面与示威学生们站在一起,而不是留在考场内继续进行学科考试。结束涉及外部世界的批评的一种方法是回归单一共同世界。另外一种结束批评的方法是妥协。在妥协的情境中,人们保留了分属不同世界的人与物,而刻意避免清楚地说出究竟应该以哪一个世界的价值原则来进行实在检验圈。
泰弗诺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跳脱了传统社会学习惯的“多元群体”观点,转而从“多元情境”的视角分析行动者如何进行批判与辩护。此一理论创新将成为接下来的涉入理论的起点。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