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学术论坛
作者:彭美来源:原创日期:2013-08-23人气:628
近年来高校与学生之间诉诸公堂的法律纠纷屡见不鲜。教育领域中群体法律意识的提高给高校管理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倾向和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有助于预防、减少和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纠纷,保护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培育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唤醒大学生的民主法律意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重视和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任。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根本途径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就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重要人生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法律意识在大学期间一旦形成,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法律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它与社会主体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其所属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所接受的法律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他的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格结构等要素密切相关。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只有养成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养成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才能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确立法律正义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服从法律权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狠抓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
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狠抓课堂教学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尽管当代的“90后”大学生身处现代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与手段非常多元,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几乎随时可以翻阅、查询法律条文,但是课堂依然还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对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由于“05方案”的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比例均被大幅削减,原《法律基础课》涵盖的教学内容仅占教材的1/3,教学时数则被压缩为12-18学时。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授课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最能体现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部分,例如法学基础理论和法治观念的教育而非具体的应用性法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灌输,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变教师一人说教的课堂为师生讨论互动的舞台。
除了必修课外,高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设置一些相应的法律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中文、外语、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处罚法等选修课;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专利法等选修课。事实证明。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活用课外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导大学生学法、知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做到守法、用法和护法。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只有当法制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这使得大多数“90后”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制实践。因此,除了常见的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创作演出大学生道德法律心理情景剧、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法制征文比赛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根本途径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就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重要人生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法律意识在大学期间一旦形成,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法律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它与社会主体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其所属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所接受的法律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他的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格结构等要素密切相关。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只有养成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养成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才能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确立法律正义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服从法律权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狠抓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
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狠抓课堂教学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尽管当代的“90后”大学生身处现代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与手段非常多元,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几乎随时可以翻阅、查询法律条文,但是课堂依然还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对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由于“05方案”的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比例均被大幅削减,原《法律基础课》涵盖的教学内容仅占教材的1/3,教学时数则被压缩为12-18学时。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授课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最能体现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部分,例如法学基础理论和法治观念的教育而非具体的应用性法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灌输,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变教师一人说教的课堂为师生讨论互动的舞台。
除了必修课外,高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设置一些相应的法律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中文、外语、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处罚法等选修课;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专利法等选修课。事实证明。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活用课外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导大学生学法、知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做到守法、用法和护法。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只有当法制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这使得大多数“90后”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制实践。因此,除了常见的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创作演出大学生道德法律心理情景剧、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法制征文比赛等。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