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A股定价及定价权问题-额(二)
股市历来都有经济的晴雨表之称,一个成熟的股票市场应该能较好的反映经济发展的成果。然而在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取得了全球第二的成绩,但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却在主要经济体市场中排名倒数第二。2010年11月12日,国际投行高盛向其投资者发出一份关于看空新兴经济体的邮件,邮件建议投资者卖空新兴经济体的资产,进而导致沪指暴跌162点,跌幅达到5.16%,创造了当年A股指数的最大跌幅。虽然此次高盛事件纯属个例,但该事件还是引发了国内各方的关注,而关注的焦点在于为什么一封普通的投资建议邮件就能导致大盘暴跌?中国A股的定价权到底在谁手里?
本文认为,造成此次事件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各方对A股市场缺乏定价权,长期以来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也没有足够重视争夺A股市场的定价权。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股票市场具有浓厚的投机氛围。有学者(王国刚,2005)即直接指出,中国股市定价权不容外移。为此,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出发,浅谈中国A股市场的定价权问题。
从国外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看,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市场是否成熟的重要判断指标。因为机构投资者从诞生之日起,就确定了投资管理专业化,投资组合多元化,投资行为规范化的原则。机构投资者担负着发现市场价值,进而减小市场波动的责任。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11月底,机构投资者持股市值占全部A股流通市值的70%[1]。国内已有学者通过实证检验证明,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以后,上海证券市场和深圳证券市场的波动性都发生了结构性降低,这表明机构投资者发挥了稳定市场的功能。在机构投资者发展的过程中,每次的政策推进都对市场起到了明显的稳定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机构投资者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近年来A股市场的大幅波动与机构投资者不成熟的投资行为有着密切关系。而这种不成熟的一个表现即机构投资者普遍存在投机心理。本文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应该是投资行为与投机行为的有机结合。成熟的投资行为确定市场的价值中枢,而投机行为能活跃市场气氛。可是近年来,国内机构投资者不但经常盲目追涨杀跌导致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崩溃,而且向普通投资者提供虚假投资报告,引发市场上盲目的投机。
众所周知,定价权含义是指公司对其产品价格制定拥有主动权,若改变产品定价不会对需求有负面影响。拥有定价权的公司在成本上升情况下可以顺利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2]。股票市场中的定价权不但是指上市公司对其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而且指对大盘指数点位的预测。前者较为微观,而后者则表示宏观层面上的定价权。各投资分析机构对A股下一时间阶段点位进行预测,并且能影响市场上其他投资者的投资观点和行为,即视为拥有定价权。例如此次高盛事件,在邮件中,高盛公司明确提示:近期中国央行连续性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引发加息预期,建议客户“卖出手上获利的全部中国股票”。因而引发A股第二天开市后的暴跌。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