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
作者:曾菲菲来源:原创日期:2013-10-21人气:1140
一、问题与现状
(一)注重于古典舞“形”的模仿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培养具备中国舞蹈审美规范的基础训练课,必须从中国古典舞特性需求和最终目标出发,训练方式遵循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寻找和提炼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才能提高和加强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最终达到古典舞的审美追求。然而在古典舞教学中,通常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展示是在看似外在形态下完成的,对古典舞中的“形、神、劲、律”的特点领悟仍只停留在最表层的领域。如此周而复始的教学,始终无法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髓,达不到本科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缺少古典舞精神层面的“神”的传递
这个现状是与以上第一个问题相伴而生的必然结果。传统的舞蹈课堂中,“教”与“学”的第一步骤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动作的复制过程,完成组合学习后第二个步骤就是对音乐伴奏配合的掌握。基础能力训练组合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取的,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能力技术和舞蹈造型感的提升,是舞蹈外在形态的理性教学。但是对学生的感性引导则作用不大,在这样长期的教学模式下,会使学生盲目并且麻木地训练,阻碍了学生对自我情绪的内心传递,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学生对这门艺术真实意义的情感释放。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性
(一)舞蹈学学科的教学目标
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宗旨是培养“高、精、尖”优秀的舞蹈专门人才,促进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舞学有所用的精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学习作为舞蹈训练的根基,其目的是为身体素质开发训练最终有效运用于实践作铺垫,因此在课堂中加入表演性组合的训练,通过表演性组合的训练,努力在合理贯穿古典舞身韵元素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用内心传导肢体的运动艺术,对于专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呈现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与教师个人能力培养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是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后,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逻辑的路线上合理引导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开发学生对基本功课堂的激情和兴趣。授课过程将理性分析与感性灌输相结合,遵循从“单一动作”到“短句”再到“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教学过程,不断鼓励学生摄取不同门类知识,以传统文化为基养,提高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达到对学习者内外兼修的培养,既保证了中国古典舞所需的能力支撑,又包含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三)社会需求和教学实践的导向
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生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广西电视台春晚、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学院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教学与改革中,将古典舞“风格化舞蹈”和“功能性训练”有机结合渗入本科教学当中,依托“规范于课堂、升华于舞台”的思路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三、改革内容
(一)实施方案
将本科古典舞教学的惯例教学模式提炼发展。在以往课程大纲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对“演”的要求,包括外部形象的特征与内在心理情绪的诱导,使合理的配合训练方式最终尽可能达到情绪控制肢体的效果。紧紧围绕古典舞“形、神、劲、律”的精髓要求,整体而系统地结合到训练当中,并遵循和强调古典舞审美的规范。加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组合表现的性格与情绪的掌握与融入,强调综合表演性组合的重要性。
(二)实施计划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首先对本科三年级男班和女班进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课堂改革实验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和课外练习相结合,通过对剧目的学习和分析,启发学生理解优秀剧目中与课堂表演性组合具有的共通规律,以成熟的剧目组合来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检验,及时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演出,安排学生在实践演出中运用课堂知识的练习,并以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如问卷、座谈等)与学生交流,反馈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并在学期末对学生课堂中学习的优秀舞蹈组合在考试课中进行录像保留,对学生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文字梳理和记录。
结语
笔者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抓住综合表演性组合的特色教学,强化中国古典舞风格特征,确保学生能将专业技术能力与舞台实际应用相结合,在与舞台表演结合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继而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传承与创新。
(一)注重于古典舞“形”的模仿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是培养具备中国舞蹈审美规范的基础训练课,必须从中国古典舞特性需求和最终目标出发,训练方式遵循古典舞自身的运动规律,寻找和提炼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才能提高和加强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最终达到古典舞的审美追求。然而在古典舞教学中,通常学生对所学动作的展示是在看似外在形态下完成的,对古典舞中的“形、神、劲、律”的特点领悟仍只停留在最表层的领域。如此周而复始的教学,始终无法引导学生抓住中国古典舞的内在精髓,达不到本科高素质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缺少古典舞精神层面的“神”的传递
这个现状是与以上第一个问题相伴而生的必然结果。传统的舞蹈课堂中,“教”与“学”的第一步骤就是学生对教师的动作的复制过程,完成组合学习后第二个步骤就是对音乐伴奏配合的掌握。基础能力训练组合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可取的,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能力技术和舞蹈造型感的提升,是舞蹈外在形态的理性教学。但是对学生的感性引导则作用不大,在这样长期的教学模式下,会使学生盲目并且麻木地训练,阻碍了学生对自我情绪的内心传递,久而久之就忽略了学生对这门艺术真实意义的情感释放。
二、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要性
(一)舞蹈学学科的教学目标
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宗旨是培养“高、精、尖”优秀的舞蹈专门人才,促进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的改革,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舞学有所用的精髓,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准。中国古典舞基训的学习作为舞蹈训练的根基,其目的是为身体素质开发训练最终有效运用于实践作铺垫,因此在课堂中加入表演性组合的训练,通过表演性组合的训练,努力在合理贯穿古典舞身韵元素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用内心传导肢体的运动艺术,对于专业型人才能够更好地呈现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与教师个人能力培养
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上教师教授、学生学习是最常见的教学形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后,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教学要求教师在逻辑的路线上合理引导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充分开发学生对基本功课堂的激情和兴趣。授课过程将理性分析与感性灌输相结合,遵循从“单一动作”到“短句”再到“综合表演性组合”的教学过程,不断鼓励学生摄取不同门类知识,以传统文化为基养,提高审美感受和鉴赏能力。达到对学习者内外兼修的培养,既保证了中国古典舞所需的能力支撑,又包含了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三)社会需求和教学实践的导向
近年来,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学生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晚、广西电视台春晚、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评价。学院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教学与改革中,将古典舞“风格化舞蹈”和“功能性训练”有机结合渗入本科教学当中,依托“规范于课堂、升华于舞台”的思路进行改革,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
三、改革内容
(一)实施方案
将本科古典舞教学的惯例教学模式提炼发展。在以往课程大纲训练的基础上突出对“演”的要求,包括外部形象的特征与内在心理情绪的诱导,使合理的配合训练方式最终尽可能达到情绪控制肢体的效果。紧紧围绕古典舞“形、神、劲、律”的精髓要求,整体而系统地结合到训练当中,并遵循和强调古典舞审美的规范。加强中国古典舞基本功组合表现的性格与情绪的掌握与融入,强调综合表演性组合的重要性。
(二)实施计划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首先对本科三年级男班和女班进行中国古典舞基训的课堂改革实验教学,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和课外练习相结合,通过对剧目的学习和分析,启发学生理解优秀剧目中与课堂表演性组合具有的共通规律,以成熟的剧目组合来引导学生走向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同时,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检验,及时组织学生参与艺术实践演出,安排学生在实践演出中运用课堂知识的练习,并以科学合理的调查方法(如问卷、座谈等)与学生交流,反馈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接受程度。并在学期末对学生课堂中学习的优秀舞蹈组合在考试课中进行录像保留,对学生参与的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文字梳理和记录。
结语
笔者在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课堂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抓住综合表演性组合的特色教学,强化中国古典舞风格特征,确保学生能将专业技术能力与舞台实际应用相结合,在与舞台表演结合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继而对中国古典舞进行传承与创新。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