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宇宙速度
作者:叶玉琴来源:原创日期:2013-10-24人气:817
一、宇宙速度(v1、v2、v3)的含义
在地面附近将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水平抛射后:
1.若抛射的速度比较小,物体(包括炮弹)将沿抛物线回到地面,此时物体的运动属于匀变速运动。
2.若抛射的速度比较大,物体(洲际导弹)仍将沿曲线回到地面,但此时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匀变速运动,因为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3.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即第一宇宙速度v1时,物体将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若抛射的速度继续增大,当达到第二宇宙速度v2时,物体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而成为太阳系内的一颗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
5.如果速度继续增大到第三宇宙速度v3,物体甚至能摆脱太阳的强大引力,到其他恒星世界去旅行。
综上所述,宇宙速度就是特殊的发射速度,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就是分别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人造行星和恒星际宇宙飞船的临界发射速度。
二、宇宙速度(v1、v2、v3)的计算
1.关于v1
第一宇宙速度v1,即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由于近地卫星均在100km左右的高空飞行,与地球半径R=6400km相比可忽略不计,完全可以说是在“地面附近”飞行,于是用地球半径代表
近地卫星到地心的距离,用R表示地球半径,M表示地球的质量,m表示卫星的质量,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或曰重力提供近地卫星环绕地球的向心力,根据这两种说法有下列两种解法:
解法一:根据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近地卫星环绕地球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GMmR2=Mv21R
,于是解得v1=GMR=6.67×10-11×5.98×10246400×103
m/s≈7.9km/s。
解法二:地球对卫星的重力提供近地卫星环绕地球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mv21R,于是解得v1=gR=9.8×6400×103m/s≈7.9km/s。
在地面附近将物体以一定的速度水平抛射后:
1.若抛射的速度比较小,物体(包括炮弹)将沿抛物线回到地面,此时物体的运动属于匀变速运动。
2.若抛射的速度比较大,物体(洲际导弹)仍将沿曲线回到地面,但此时物体的运动不属于匀变速运动,因为运动过程中加速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3.当速度达到一定程度即第一宇宙速度v1时,物体将不再落回地面,它将绕地球运动,成为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4.若抛射的速度继续增大,当达到第二宇宙速度v2时,物体就会克服地球的引力,永远离开地球而成为太阳系内的一颗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
5.如果速度继续增大到第三宇宙速度v3,物体甚至能摆脱太阳的强大引力,到其他恒星世界去旅行。
综上所述,宇宙速度就是特殊的发射速度,第一、第二、第三宇宙速度就是分别成功发射人造卫星、人造行星和恒星际宇宙飞船的临界发射速度。
二、宇宙速度(v1、v2、v3)的计算
1.关于v1
第一宇宙速度v1,即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由于近地卫星均在100km左右的高空飞行,与地球半径R=6400km相比可忽略不计,完全可以说是在“地面附近”飞行,于是用地球半径代表
近地卫星到地心的距离,用R表示地球半径,M表示地球的质量,m表示卫星的质量,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或曰重力提供近地卫星环绕地球的向心力,根据这两种说法有下列两种解法:
解法一:根据地球对卫星的引力提供近地卫星环绕地球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GMmR2=Mv21R
,于是解得v1=GMR=6.67×10-11×5.98×10246400×103
m/s≈7.9km/s。
解法二:地球对卫星的重力提供近地卫星环绕地球的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mv21R,于是解得v1=gR=9.8×6400×103m/s≈7.9km/s。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