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旅游人才需求分析与培养研究
作者:周艳丽来源:原创日期:2013-11-21人气:1272
1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
海南是中国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区。海南岛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热带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海南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海南在2020年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省委以及省政府在使其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和谐之岛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提出“国际旅游岛”就是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岛。
2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
2.1 需求数量 随着建设旅游岛的不断推进,海南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攀升。根据《海南省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预计到2020年海南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97.5万人。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旅游业收入目标规划以及朱可心、何彪的调研与人才需求量预测,到2020年海南的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高尔夫、会展、高校科研以及教育六类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35.65万人,如果算上旅游新业态如游艇、体育竞猜以及博彩业等人才的话,需求总量将达到41万人。
2.2 需求类型 多元化、标准化以及信息化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模式,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梳理可以知道,目前旅游人才较为紧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2.2.1 高端管理人才:海南旅游企业长期奉行“重经营、轻管理”的经营模式,虽然大部分在职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是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因此,随着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和国家化的转变,高端管理人才的紧缺严重阻碍了旅游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培养旅游企业资产管理与运作人、旅行社高级管理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饭店高级职业经理人等高端管理人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2.2.2 开发规划人才:随着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免税店的获批营业,其旅游市场不断壮大成熟,游客也趋于理性,以前圈一片地盖几间房搞旅游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旅游市场,结合海南特色逐步发展农村自主旅游业,让游客投身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方向,因此,海南旅游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就是旅游规划、营销、独家、乡村旅游开发等人才。
2.2.3 高素质技能服务型人才:服务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海南旅游基础服务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大、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不仅限制了企业对培养人员的投入,还对经营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因此,目前海南旅游企业经营的重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基础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其稳定性。
2.2.4 其他紧缺型服务人才:第一,旅游人才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育培训师素质的高低;第二,涉外服务人才,由于国际旅游岛主要面向国际旅客,应当掌握出入境旅游业务、国际旅游业务以及外语翻译、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第三,新型旅游业专项人才,如大型会展活动管理人才、旅游信息管理人才以及康乐项目服务人才等。
3 海南省旅游人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供需关系是旅游人才市场最重要的体现。但是目前海南旅游人才市场的工序关系以及结构矛盾较为突出:旅游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那些紧缺专业远远不能够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此外,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不适应行业发展以及滞后于企业需要等现象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旅游人才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市场需求“缺口”较大 地方院校是培养海南省旅游人才的主力军,2005年成立了海南省旅游学校并在地方高职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这对促进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开设了12所具有旅游类专业的普通高校,2011年旅游类毕业生人数1501人,招生人数2063人,在校生5416人,预计2011年毕业生达到1831人。全省共开设了11个旅游类专业,培养毕业生的层次有高职、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工等,但是这12所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大中专毕业生规模都较小,没有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并且缺乏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的学校,此外,条件差也是制约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2 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 第一,我们对全市各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以及旅行社等在职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并且专业技术职称低和严重缺少中高级专业人才。第二,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目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约占33%,67%为大专以下以及初中以上学历。五星级酒店大专学历以上的为55%,20%以上能熟练运用英语,部分懂日语等小语种,三星以及以下懂英语的基本不多。第三,从年龄结构看,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年龄层次都处于较年轻的阶段,30岁以下占了六成。其中很多从业人员多数是近几年从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因此,年龄偏轻、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第四,从持证情况来看,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专业技术职称和持证上岗比例也较低,具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不足20%。第五,从技能等级来看,全市将近200名导游中没有高级和特级导游,几乎都是初级导游,其中中级导游有2人,而外语导游则是更少,基础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
3.3 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较为匮乏 在从业人员中,流向最集中是星级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由于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科班出身,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调查,履行饭店和旅行社总经理级别的管理人员中分别仅有30%和20%的人毕业于旅游类或外语类专业。其他很多管理人员则与所学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这些人的管理多数来源于实践积累的经验,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难免会从经验出发,从而严重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旅游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很多人将旅游业归为“伺候人”的行业,所以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业,或者很多学生将其当做一个过渡而已。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时只能降低要求,进入企业后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通过对地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追踪回访,就职于海南本地旅游业的毕业生仅为总人数的30%,毕业后一年内从事的还不到一半,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准备两三年内离开的一般以上,甚至很多毕业生根本不打算就职于旅游业,从而旅游人才转行、跳槽现象十分严重。
4 海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4.1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应当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体化的开放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教材内容以及师资水平和学生身心教育方面都应当贴近旅游业需求。院校只有在产研结合的实践中才能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充分认识其地位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实现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双需双赢的局面。
4.2 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国际型旅游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在专业设置上多数偏重酒店管理,而对旅行社缺乏针对性。为了培养出国旅游人才,首先应当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的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化,对于人才的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利用开发表的数据,世界银行专家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得到的结论是:第一,目前全世界的人力资本、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构成比例为64:20:16,在总财富中人力资本界占有最大的财富;第二,某些人才缺口大部分是由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特别是高层经营管理者和一些专业成才已经成为旅游业的稀缺人力资源和用人的主体对象。因此,为了培养职业型和应用型国际人才,旅游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
4.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旅游发展的高质量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院校应当有计划的为现有年青教师提供培训以及挂职实践的机会,支持鼓励他们取得相应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设立双师培训基金以及论文专著奖励基金以及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等。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提高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
4.4 加强英语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促进人才的国际流动和培训 各个旅游院校应推行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如在教学实践中,暨南大学就提出了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在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旅游人才应当突破区域培养,不仅为我国培养一批旅游骨干专业人才,还应为我们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和服务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海南是中国的热带滨海城市之一,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区。海南岛气候宜人,雨水充沛,热带旅游资源丰富。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海南用15-20年左右的时间,力争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务国际化、生态环境持续良好、海岛生态旅游特色鲜明、旅游环境安全、中外游客向往的国际热带度假休闲旅游胜地。海南在2020年将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海南省委以及省政府在使其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和谐之岛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提出“国际旅游岛”就是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岛。
2 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对旅游人才的需求状况
2.1 需求数量 随着建设旅游岛的不断推进,海南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飞速发展的旅游业对于旅游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攀升。根据《海南省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预计到2020年海南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197.5万人。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旅游业收入目标规划以及朱可心、何彪的调研与人才需求量预测,到2020年海南的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高尔夫、会展、高校科研以及教育六类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35.65万人,如果算上旅游新业态如游艇、体育竞猜以及博彩业等人才的话,需求总量将达到41万人。
2.2 需求类型 多元化、标准化以及信息化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模式,通过对海南旅游业的人力资源进行分析和梳理可以知道,目前旅游人才较为紧缺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2.2.1 高端管理人才:海南旅游企业长期奉行“重经营、轻管理”的经营模式,虽然大部分在职管理人员具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是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因此,随着旅游企业向标准化和国家化的转变,高端管理人才的紧缺严重阻碍了旅游企业的长足发展。因此,培养旅游企业资产管理与运作人、旅行社高级管理人才以及职业经理人、饭店高级职业经理人等高端管理人才是目前最为重要的任务。
2.2.2 开发规划人才:随着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免税店的获批营业,其旅游市场不断壮大成熟,游客也趋于理性,以前圈一片地盖几间房搞旅游的时代已经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旅游市场,结合海南特色逐步发展农村自主旅游业,让游客投身大自然,享受大自然逐步成为市场的主流方向,因此,海南旅游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就是旅游规划、营销、独家、乡村旅游开发等人才。
2.2.3 高素质技能服务型人才:服务业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也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海南旅游基础服务行业人员的流动性大、职业素养参差不齐,不仅限制了企业对培养人员的投入,还对经营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因此,目前海南旅游企业经营的重点是在培养和提高基础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其稳定性。
2.2.4 其他紧缺型服务人才:第一,旅游人才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旅游高等院校教育培训师素质的高低;第二,涉外服务人才,由于国际旅游岛主要面向国际旅客,应当掌握出入境旅游业务、国际旅游业务以及外语翻译、导游,尤其是小语种导游;第三,新型旅游业专项人才,如大型会展活动管理人才、旅游信息管理人才以及康乐项目服务人才等。
3 海南省旅游人才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供需关系是旅游人才市场最重要的体现。但是目前海南旅游人才市场的工序关系以及结构矛盾较为突出:旅游人才供给明显不足,尤其是那些紧缺专业远远不能够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此外,培养的人才与市场脱节、不适应行业发展以及滞后于企业需要等现象都严重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1 旅游人才供给数量严重不足,市场需求“缺口”较大 地方院校是培养海南省旅游人才的主力军,2005年成立了海南省旅游学校并在地方高职院校开办了旅游管理专业,这对促进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止到2011年底,全省开设了12所具有旅游类专业的普通高校,2011年旅游类毕业生人数1501人,招生人数2063人,在校生5416人,预计2011年毕业生达到1831人。全省共开设了11个旅游类专业,培养毕业生的层次有高职、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技工等,但是这12所职业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的大中专毕业生规模都较小,没有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品牌学校,并且缺乏培养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的学校,此外,条件差也是制约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3.2 现有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 第一,我们对全市各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以及旅行社等在职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并且专业技术职称低和严重缺少中高级专业人才。第二,通过对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来看,目前从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约占33%,67%为大专以下以及初中以上学历。五星级酒店大专学历以上的为55%,20%以上能熟练运用英语,部分懂日语等小语种,三星以及以下懂英语的基本不多。第三,从年龄结构看,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年龄层次都处于较年轻的阶段,30岁以下占了六成。其中很多从业人员多数是近几年从院校刚毕业的学生,因此,年龄偏轻、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第四,从持证情况来看,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专业技术职称和持证上岗比例也较低,具有职业技能证书的不足20%。第五,从技能等级来看,全市将近200名导游中没有高级和特级导游,几乎都是初级导游,其中中级导游有2人,而外语导游则是更少,基础处于严重短缺的状态。
3.3 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较为匮乏 在从业人员中,流向最集中是星级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由于很多从业人员没有接受科班出身,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根据调查,履行饭店和旅行社总经理级别的管理人员中分别仅有30%和20%的人毕业于旅游类或外语类专业。其他很多管理人员则与所学不一致甚至相差很大,这些人的管理多数来源于实践积累的经验,因此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难免会从经验出发,从而严重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4 旅游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很多人将旅游业归为“伺候人”的行业,所以很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旅游业,或者很多学生将其当做一个过渡而已。因此,很多旅游企业在招聘时只能降低要求,进入企业后经过简单培训即上岗,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通过对地方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追踪回访,就职于海南本地旅游业的毕业生仅为总人数的30%,毕业后一年内从事的还不到一半,在旅游行业就业但准备两三年内离开的一般以上,甚至很多毕业生根本不打算就职于旅游业,从而旅游人才转行、跳槽现象十分严重。
4 海南省旅游人才培养的政策建议
4.1 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应当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发展导向”的大旅游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思路,构建教学-实训-科研-体化的开放拓展型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教材内容以及师资水平和学生身心教育方面都应当贴近旅游业需求。院校只有在产研结合的实践中才能积极探索培养模式,充分认识其地位的重要性,才能最终实现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双需双赢的局面。
4.2 优化课程设置,打造国际型旅游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的旅游管理在专业设置上多数偏重酒店管理,而对旅行社缺乏针对性。为了培养出国旅游人才,首先应当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的特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化,对于人才的争夺变得越来越激烈,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本的价值。利用开发表的数据,世界银行专家对全世界192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进行了粗略的计算,得到的结论是:第一,目前全世界的人力资本、资本和货币资本的构成比例为64:20:16,在总财富中人力资本界占有最大的财富;第二,某些人才缺口大部分是由人才供求关系决定的,特别是高层经营管理者和一些专业成才已经成为旅游业的稀缺人力资源和用人的主体对象。因此,为了培养职业型和应用型国际人才,旅游业学科的课程设置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
4.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适应旅游发展的高质量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加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院校应当有计划的为现有年青教师提供培训以及挂职实践的机会,支持鼓励他们取得相应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设立双师培训基金以及论文专著奖励基金以及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等。此外,院校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提高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
4.4 加强英语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教育,促进人才的国际流动和培训 各个旅游院校应推行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如在教学实践中,暨南大学就提出了英语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断线。在全球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旅游人才应当突破区域培养,不仅为我国培养一批旅游骨干专业人才,还应为我们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和服务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
- 《农业经济》论文投稿解析,难度指数四颗星,附好发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