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强化机制及解决思路-教育论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量的课业负担是保证学习活动持续、连贯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是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育不成熟的总体特征,学生的课业负担量需要有一定的限度,即学生的课业负担量要以不影响其身心正常发育为前提。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学生课业负担非常沉重,学生需完成的课业量及学习时间大大超过了其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一项调查数据显示:757。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大约45.2的学生每人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足2小时。⑴这种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状况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严重下降,尤其是学生的视力受到了直接伤害\面对此情此景有学者希望从理论层面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积极从实践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影响比较微弱。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把多种原因以各自为政的方式简单排列,导致了人们对问题理解的简单化倾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形成这种现象的机制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个机制就是强化机制,它包括自我强化及外在因素的强化两个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自我强化机制。
课业负担过重对学生身心正常发育的损害是耳闻目睹的事实,但是人们为什么还要选择给学生施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呢?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看,升学率仍然是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关键性指标。因此,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均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并在心理上给升学率赋予了超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权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育者采取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的做法。
而且学校、社会、家庭这样做在升学方面取得的成功又强化了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的各种做法。这种情形我们称之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自我强化机制。由于自我强化机制的存在,公众及教育者期望〔提高升学率或维持较高的升学率)的实现决定了学校、教师、家长行为方式的形成。自我强化机制就是学校、社会、教师、家长在运用某种形式取得成效之后,会更加倾向于采用这种方式的制度化表现形式。
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自我强化机制中,由于学校、社会、教师、家长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选择、学习、总结经验的能力,所以当他们面临提高升学率的激烈竞争时,经常会通过比较及对历史经验的借鉴来进行理性的选择。当他们发现许多学校、教师、家长由于运用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做法而使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不断提高时,就会倾向于选择这种可能不是最好但可能是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策略。而且做出这样选择的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在升学的意义上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于是又反过来促使学校、教师、家长采取给学生施加过重课业负担的做法。通过自我强化机制,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迅速由局部蔓延到整个中小学教育领域。
根据产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自我强化机制,可以看到学校、教师、家长在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中能够有所作为,但是他们的作为是有限的。这是因为自我强化机制仅仅是产生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外在因素的强化在起着作用。它们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使其具有了顽固性的特征。
二、具有强化作用的外在因素。
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起强化作用的外在因素主要有:我国教育传统中的某些错误观念、社会评价标准的片面性、经济活动中劳动力市场划分现象、社会心理活动中的从众行为。
中国教育传统中的错误观念中国教育传统中有许多优秀的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的东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错误观念。这些错误教育观念至今仍然对人们的教育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苦学”观就是许多错误观念中的一个,由于“苦学”观的历史悠久,其影响几乎深入到教育的各个层面,并且在现实教育活动中有很多人对此深信不疑。远在先秦时期,盂子就曾明确地阐述过“苦学”观念,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盂子"告子下》。唐代的韩愈也极力提倡“苦学”,他在自述学习经历时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进学解》。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思想发展史中,对”苦学”的倡导从未间断过,时至今日仍然有众多的教师、家长认为苦学是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教育传统中存在的错误观念的影响下,学校、教师不断给学生施加课业负担具有了合法的外衣,家长、社会对于这种做法通常采取支持、合作的态度。而且从当前出版的儿童读物、名人轶事、名言警句来看,错误的”苦学”观仍然在广为传播,一代代地进行着复制。这种状况无疑是人们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不合理观念强化着某些违反教育规律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致使教育领域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得以延续。
(二)社会评价机制的片面性
社会关于学校的评价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十分关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一般情况下,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标准有两类:一是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校教育的结果上,它基本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得是否成功的标准,一是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上,它基本以学校采取的各种教育措施是否符合教育规律作为衡量学校办得好坏的标准。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前者成为社会评价学校成功与否的主流标准。如,每年中考、高考结果出来后,许多学校都在门前张贴红榜,公布考取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名单,此举充分说明社会评价标准在学校、教师、家长心目中占居的重要地位。
如果学校、教师没有把提高升学率放在首要位置,那么既可能导致大量的学生转学,又可能使升学率下降从而危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学校为了发展,就会把强调升学率的社会评价标准转化为自身内部的评价指标。从而致使学校、教师的教育活动都围绕着升学率这一指标运转,而许多学校升学率的居高不下是依靠不断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实现的。
可见,学校通过把社会评价标准内化的形式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得到了持续的强化。从而导致在社会评价与学校、教师、家长的行为关系链条中出现了恶性循环,即社会评价的片面性强化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而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升学率的推动又强化了社会评价对升学率的重视。
(三)劳动力市场划分现象的客观存在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认为,在社会中不存在统一的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实际存在着的是若干各具特点的封闭性劳动力市场,不同市场之间的劳动力很难流动。这种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的划分有多种方式,其中一种划分方式认为社会中主要存在三类劳动力市场,即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有工会组织的劳动力市场、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第一类劳动力市场既存在于竞争的经济部门,也存在于垄断的部门,主要包括行政、管理、科学技术以及各种专业技术服务的职位,获得这些职位的前提条件至少是大学毕业;第二类劳动力市场的特点是有工会组织、内部等级制度以及资深雇员享有相应的职业保障,几乎所有的职业都集中在资本密集型的大规模的生产部门,具有高中以上毕业文凭是进入该市场的必要条件,在工作条件和待遇上低于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但是优于竞争的市场;第三类市场所提供的就业职位主要是各种企业、公司中从事体力劳动的职位及办事员的职位,其突出特点是工资低、工作条件差、职位不稳定性高,并且对教育水平的要求是最低的。
劳动力在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很难流动的事实的存在,使人们若想进入高等教育程度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拥有必要的前提条件,即获得高等教育学历,所以人们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更高的生活质量就需要努力获取进入高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市场的凭证。从目前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的情况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青睐于具有高学历的人才,而学历偏低的人有时则根本没有机会进行面试,甚至连投简历的机会都没有。面对这样的现实,大量的教师、家长、学生都把能够进入大学或好的大学作为将来谋求好工作的重要条件,而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很有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争夺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局面。为了保证学生的前途,教师家长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有利的形势,而为了达到这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成为他们的必然选择。当劳动力市场划分现象形成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演化为升学竞争的时候,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就得到了经济领域中就业市场行情的支持。
(四)从众行为的推波助澜
从当前一些教师和家长的议论中可以看到,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抱怨始终没有停止过,但是却很少有学生的家长或教师站出来拒绝给学生施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很多学生的家长或教师仅仅是在私下的议论中表达自己的抱怨,而在真实的教育活动中,为提高升学率而不断给学生施加课业负担的做法迅速掩盖了人们对课业负担过重的抱怨。为什么在对待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上,人们总是处于“心共口敌”的状态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家长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上常常存在着很强烈的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或想象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违反教育规律的,许多学校、教师、家长对此也有所认识。但是,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普遍现象,大量的学校、教师、家长都在这样做的时候,就形成了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迫使那些持不同意见的教师、家长改变自己的主张。因为当个体的意见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来自于对偏离的恐惧。他们认为,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学生或孩子减负了,而别人的学生或孩子却没有减负,此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或孩子在竞争中失败了怎么办,学校的升学率降下来了怎么办。如果学生在竞争中失败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学校所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面对失败的可能他们也只有持保留意见而采取从众的做法。由于教育领域中从众行为的作用,助长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存在与延续。
三、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思路
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强化机制的存在,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解决不是依靠某一个方面的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增加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有利于对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当然,利用此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受学校教学条件或自身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保证时常登陆到平台中进行学习,往往错过与大家一起交流解决问题的时机。在初始教学过程中需采用评价机制,如登陆次数、登陆时间、提出问题的次数、解答他人问题的次数、在线交流参与的积极性、是否及时完成活动任务及优秀作品的次数等,来激励学生学习,否则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到网络教学中来。由于网络教学平台访问量较大,很多时候教师不能够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数学生认为如果所提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将失去在线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慢慢淡化。
五、总结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教学已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信息量大、时代性强、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当今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同时自制能力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力量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和学校应该是关键。
首先,社会要为扭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缔造良好的舆论及理论环境,改变片面的评价标准,为不同类别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转变人们的劳动观念;其次,由学校或教育理论研究者利用现代传媒的优势为学生家长定期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并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最后,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既使他们有能力辨别教育传统中什么是优秀的观念、什么是错误的观念,也使他们在面对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时能够仗义执言,而不是盲目地从众,如果可能还可以组织教师协会,定期进行交流,以教师组织的力量来改变社会上的错误教育观念。
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过程不是短期所能实现的,但是在教育、社会等方面努力的情况下会出逐渐出现好转的。只有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素质教育的很多措施才能有施展的空间和时间。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