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安徽绩溪县“手龙舞”的舞蹈艺术特征研究

作者:刘璇来源:《尚舞》日期:2023-03-11人气:1369

1.绩溪“手龙舞”概述

我国的传统龙舞是指在节日佳节以及各种祭祀活动中以“舞龙舞狮”为主要舞蹈表演形式的民族传统舞蹈,蕴含美好的祭祀意义。而绩溪“手龙舞”属于传统龙舞的分支,是在龙舞文化慢慢发展中孕育出的具有独特徽州风格的非遗传统舞蹈。在传统龙舞舞蹈的发展中,慢慢随着氏族分裂以及地域问题出现了各民族、各地区龙舞舞蹈的分支,各族龙舞在分支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舞蹈,有着独特的舞蹈表演方式,绩溪“手龙舞”便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分支出来的。

绩溪“手龙舞”受到传统龙舞的影响并发展,它与传统龙舞一样都是借助龙的形象来抒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绩溪“手龙舞”在祭祀意义上与传统龙舞也有所不同,传统龙舞表演时所寄托的是有关“大家”的美好寓意——渴望五谷丰登,祈求风调雨顺,而绩溪“手龙舞”的寓意则更体现在“小家”上,即家家户户的儿童身上。在这里,逢年过节舞龙戏珠是期望自己的孩童身体健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一简单淳朴的愿望使得“手龙舞”既能展现出绩溪人民的敦厚朴实、热爱家庭,也能体现出我们徽州儿女大爱无言的精神面貌。由于绩溪“手龙舞”的独特寓义,它的表演者也不同于传统龙舞:一般龙舞的表演者多为成年男性,他们大多身强体壮能够游刃有余的操控龙舞道具,而绩溪“手龙舞”的舞者则皆为男童或女童,道具也随之更改为灵巧可爱的小龙头,这更给“手龙舞”增添了许多童趣童真,具有独特的民俗特色,使它从传统龙舞中脱颖而出,形成了如今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传统舞蹈。


2.“手龙舞”舞蹈道具的制作与运用

在传统舞蹈中舞蹈道具是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独具地方特色。例如满族传统舞蹈中的腰铃,彝族的民间传统祭祀舞蹈“盆鼓舞”中使用的马樱花木制成的木盆,都是民族道具与传统舞蹈的完美融合的体现。绩溪“手龙舞”所使用的舞蹈道具也是匠心独运,其中的“手龙”道具是表演中最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特色之处,并且“手龙舞”这一名称也因这种独特的舞蹈道具而得来。

绩溪“手龙舞”所需的道具主要有“手龙”和“龙珠”两部分,其表演形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手龙”为主的纯手龙表演,纯手龙舞蹈演员基本上都是男孩;还有一种是以“手龙”和“龙珠”结合表演的大型“手龙舞”表演,表演者既有男童也有女童,其中男童执“手龙”女童执“龙珠”,龙珠嬉戏形成热闹接地气的民间舞龙表演。


2.1制作之“艺”

“手龙”作为“手龙舞”的主要舞蹈道具,首先要求“龙身”要轻,“龙首”要灵,以便孩童能够轻松地进行舞蹈动作和队形变换。表演中“盘龙”、“腾龙”等舞龙动作幅度较大,在表演过程中难免碰撞,造成舞蹈道具的损坏。面对这些问题工艺匠人们反复实践却又频频碰壁,好在他们精通选料方法有着丰富的经验最终找到了现如今制作“手龙”最合适的材料——竹篾。用竹篾制造的龙不仅有型且生动逼真,还很灵活,大大增加了道具的使用年限,让其变得耐用结实并且方便存放,这都要归功于手艺人们的不断尝试与创新。

制作“手龙”的时侯要先烧制竹篾,用竹篾先扎出龙头的雏形。要挑选最优质的竹子,然后再把竹子均匀劈开,分成竹条状在烈火中烤热,最终烧制出来的竹篾可以随意弯曲有弹性,这才是扎出一个结实龙骨的基本前提。龙骨是手龙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扎实扎牢才能继续向下制作。工匠们在制作的时候会严挑细选合格的龙骨,这并非是过分的拣精择肥而是宁缺毋滥、严格把关,否则不合格的龙骨是支撑不住后面的加工的。龙骨扎制过后便是粘贴龙头,先将龙头单一地制作好再进行拼接,龙头与龙骨不同,更要求精细逼真,在制作时须格外细心。例如雕刻龙眼时必定要不遗巨细才能真正做到画龙点“睛”。结尾绘制龙被、描绘龙肤时仍然不能掉以轻心,只有精致的绘制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才能再符纸,如此,手龙”便诞生了。

相比之下,“龙珠”的制作不同于“手龙”这般繁琐,只要先将竹篾扎好框架,再用纸糊成圆球状,最后用金色的绸布符在“球”上,将支撑“龙珠”的竹竿连接起来,底部的接缝用红绸加以装饰便制作完毕了。手龙舞舞蹈道具的制作前后一共20余多步骤,每一步都要求严格严谨,只有制作出完美精致的道具才能体现出“手龙舞”独特的舞蹈风格。而“手龙”作为手龙舞的标志性道具,更要求舞者要娴熟运用,与道具结合一体,这样才能使手龙舞表演更加饱满,提高舞蹈的观赏性、丰富舞蹈的结构框架以吸引更多的关注者。


2.2运用之“灵”

“手龙舞”中舞蹈道具的运用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1、渲染表演的气氛2、延伸舞蹈的动作3、灵活调动队形的变化4、提升舞蹈艺术效果。

首先“手龙舞”是大型民间传统舞蹈表演,气氛轻快喜庆。配合着锣鼓铁镲的民俗音乐孩童们簇拥一团,借助华丽的龙头与龙珠烘托节日气氛,调动观众情绪将表演推向高潮。舞龙、戏珠这些道具与道具之间的互动与配合也使得舞蹈更为活跃,塑造出孩童们可爱活泼的形象使表演充满意趣。其次,“手龙”道具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孩童们表演时身高不够,四肢不长的缺陷。因表演场地大多比较空旷,高大的龙头可以延伸舞蹈动作,丰富补充舞台空间,增加舞蹈的气势。大型道具的使用也可放大“手龙舞”的动作,使舞蹈不会显得杂乱无章而是更加灵活更加清晰。其次,使用龙头与龙珠的配合,自然巧妙的实现了舞蹈中的队形调换。龙头与龙珠配合紧密变幻灵活,“二龙戏珠”“盘龙”“绕龙”“跃龙门”“群龙戏水”......舞蹈动作与队形变换相辅相成,将道具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最后,“手龙舞”的道具使用不易操控,只有无数练习才能建立起与舞蹈的连接,表演者通过肢体与道具两者合为一体,发挥出龙舞道具更深的表现力,避免表演过于单调,为舞蹈注入灵魂,提升舞蹈艺术效果。


3.“手龙舞”的舞蹈表演风格

自古以来,“龙”不仅是帝王身份的象征,更像是保护神一般的存在,这使“龙舞”也带有美好的祭祀意义,或是求得庇护或是求无灾无害、五谷丰登。绩溪“手龙舞”与其他龙舞的不同之处也在于祭祀意义的不同。祭祀的意义不同,祭祀对象也会有相对的应变,其表演形式与表演风格也大相径庭。在安徽省绩溪县博物馆中对“手龙舞”的舞蹈表演程式有简单介绍,“手龙舞”由30名儿童表演(原先十余后增至三十),配合鼓乐声变换队形,表演形式生动活泼,由孩童表演是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天真稚嫩的男童女童为表演增加了少年童趣。表演现场热闹欢快,表现形式喜庆接地气,贴近民间生活情趣,极具地方特色,从“手龙舞”的表演中也能感受到绩溪人民热情淳朴的民风。“手龙舞”的舞蹈表演风格可以从它的形态、动作、节奏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3.1舞蹈形态

绩溪“手龙舞”在舞蹈形态上的分析可以从表演形态和运动形态两个角度来研究。一是以龙的形态体态方面出发,分析“手龙舞”在表演时应该怎样模拟龙的形态并将其穿插到舞蹈表演中;二是从舞蹈运动美学的角度上来分析“手龙舞”在表演时的运动形态,研究“手龙舞”的形态美学特点。

首先从第一个角度来看,绩溪“手龙舞”表演对龙的形态的掌握要拿捏的十分准确,表演时舞者要拖稳龙头,控制它表现出小龙机灵可爱的形态,并且要一直保持这种形态贯穿整个舞蹈表演,例如“龙晃头”这一动作,表演者在表演时将右手置于“手龙”的龙头底部,左手控制连接龙的竹杆,双腿扎马步或弓箭步,身体放松用上臂跟随音乐的节奏控制龙头摆动,刻画出机灵机智的龙的形态。除“龙晃头”之外还有表现龙休息时慵懒之态的“卧龙”等动作,都要求从龙的形态为出发点贯穿到舞蹈动作中去,这才是“手龙舞”传神、活灵活现的原因所在。而从舞蹈运动美学上来看整体的“手龙舞”表演,可以将其归为点线结合的运动形态。舞蹈美学讲究舞蹈表演点线之间灵活切换,绩溪“手龙舞”亦是如此,在出场的时候就讲究点的把位,各“龙”首先定位到舞台前、中、后的位置,然后才是线的介入——以“游龙”的形式拉开序幕。另外,舞蹈表演中的“八字画龙”更是“手龙舞”舞蹈运动形态的完美体现,表演者们持“手龙”在行进过程中利用龙头画出“八字”轨迹,穿插流水动作,层层递进,表演中曲线的变换、点与线的合理结合大大提升了“手龙舞”表演的视觉效果,这使“手龙舞”达到舞蹈艺术形态中的平衡美,让人们在观赏这一非遗传统舞蹈表演时实现增添视觉上的满足。


3.2舞蹈动作

绩溪“手龙舞”是以舞龙、戏珠为主要表演形式的非遗传统舞蹈,在表演其中穿插队形,完成“盘龙”、“戏龙珠”、“飞龙”等连串舞蹈动作。要求动作要矫健敏捷、干脆利落、蜿蜒柔美,这都取决于所要表现的舞蹈技术。例如在表演“龙脱皮”时最强调龙与龙之间的交错配合,此时操控手龙时要眼活手快,注意控制龙的运动速度,缓缓将四五条龙聚集一起制造群龙盘踞之势,表演者在其中留出空隙,等待音乐的时机迅速从中穿过,利用舞蹈动作模拟龙蜕皮时的形态,制造出华龙蜕皮的景象。而在表演“跃龙门”时又要求表现出群龙腾飞之势,此时掌控龙要表现出矫健英武之态,操控手龙时舞蹈动作幅度要大,力度要求收放自如,低龙头时将身子压到最低跃龙门时又要迅速抬高,前后一气呵成,形成高低起伏的对比效果。舞者们在实际表演的时候,全体演员步伐协调一致是完成这些技术性动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手龙舞”舞蹈动作中的一些舞蹈步伐是从我国的武术推演而来的,例如在表演中用到的“弓箭步”、“仆步”、“虚步”等等,这些步伐与“手龙舞”相结合从而使“手龙舞”的造型更加稳健,步伐更加轻巧。例如表演中“虚步抖珠”这一动作,要求以右腿为主力腿,左脚虚点地,大腿接近水平,脚尖尽力向外伸,挺胸立腰,双手托住龙珠举过头顶抖动龙珠。“手龙舞”表演与武术步伐相结合,使得表演更加行云流水、刚劲有力。


3.3舞蹈节奏

绩溪“手龙舞”表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浓烈的乡土气息,它的舞蹈伴奏以唢呐为主,打击乐器锣、鼓、镲、钵配合其中, 节奏灵动且轻快,十分喜庆。舞蹈节奏随打击乐器的控制而变换,节奏有快、慢、强、弱,舞蹈动作便随之急、缓、刚、柔。表演者需熟练掌握舞蹈节奏并随节奏切换的同时切换动作的力度,做到收放自如。当鼓声强劲时,舞蹈节奏沉稳有力,动作幅度和力度都要加大,而当锣、镲声融入时,舞蹈节奏顿促,动作节奏也随之变得灵活多样。“手龙舞”的音乐节奏变化简单,先急后缓,所以在表演时,舞蹈节奏首先就是紧促的,这是为了能快速拉开舞蹈序幕,进入正题。开场后,鼓点便开始发生变化,由一开始的简短急促,开始变得扬长有规律。随着规律的四拍节奏,龙头跟着由下向上的摆动完成盘龙的动作。待盘龙动作结束后,小龙们各自造型,此时舞蹈节奏瞬间变得轻快活泼,伴随类似于“仓嚓仓嚓一嚓嚓”的节奏,双龙并立,表演者控制龙头随着节奏晃动脑袋,显得十分可爱。

“手龙舞”中舞蹈节奏的变换也对应着舞蹈感情的变化,节奏激昂时,小龙们便“腾龙”、“翻龙”一片热闹,节奏低沉时,演员们控制手龙缓缓游动,表现出沉稳的游龙之态,从而展现出龙不同的情绪情感,烘托情调,渲染氛围。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在“手龙舞”舞蹈表演过程中,掌握舞蹈节奏至关重要,就像是掌握了“手龙舞”的灵魂,舞蹈节奏的灵活转变让手龙舞动静结合,更加灵活生动,在整体表演过程中的舞蹈气氛也是慢慢从平静推向高潮,更显得循循渐进。


4.结语

绩溪“手龙舞”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是民间艺术的珍贵遗产。之所以考察研究绩溪“手龙舞”是为了挖掘它的发展潜力、拓宽其发展路线、确保其艺术价值的升值。通过分析“手龙舞”的舞蹈艺术特征,介绍其道具的制作与运用,展现出“手龙舞”的舞蹈表演风格(是以儿童为主要表演对象的,富有少年童趣的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凸显其艺术价值。本篇文章以保护非遗传统舞蹈作为出发点,对绩溪“手龙舞”进行相关资料的归纳整合与考察研究,期望为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尽到绵薄之力,也但愿能有更多的专业人士来研究发掘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并加入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队伍中来,为地方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注入越来越多的新鲜力量。最后,但愿这尾来自安徽的长龙“手龙舞”能够一直在历史的画卷中熠熠生辉。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