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瑞丽傣族孔雀舞表演风格特征研究
孔雀与傣族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前者可以领略傣族原始以及典型等民族图腾和标志,一方面体现着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彰显着傣族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特别是生活在瑞丽坝区的群众,月月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活动。在傣族语言当中,“孔雀舞”叫做“嘎洛拥”,在当地特有的“泼水节”等民族活动以及丰收季节,那里的人们习惯于载歌载舞。
由于当地的信仰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因而孔雀得到了很好繁衍,所以一直以来都非常乐于模仿孔雀以及将其作为习俗等。同时,孔雀成为了傣族一张亮丽的名片,在实践中可以看到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其民族特征。当我国建国以后,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推动,孔雀舞在更大的舞台和空间上得到了展示,特别是现代孔雀舞的出现,使其演变与发展拥有了全新的思路。本次对瑞丽孔雀舞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分析孔雀舞的舞蹈形态与风格特征,探究其目前的表演现状,对瑞丽孔雀舞文化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1.瑞丽孔雀舞概述
瑞丽处在国内南极边,跟缅甸紧密连接,为我国历史上傣族居民人数最多的聚集地之一。瑞丽并非该地的原名,之前叫做“勐卯”。古书内将“勐卯”描述为“雾蒙蒙的地方”,这跟瑞丽的地理因素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地处坝子,日日都存在雾气,因此才被称之为“勐卯”。
瑞丽傣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它的名称通过多种形式被记载在历史书籍内,第一次在《史记·大宛列传》中体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寇盗,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国,名曰滇越,而蜀贾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汉以求大夏怡通滇国。”“滇越”,古文当中明确提出昆明以西,同时存在“乘象”的传统,通过历史学家的深入探究,最终得出从地理区域层面分析,指的是现在的云南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根据瑞丽市姐告傣族文化广场上“傣族文化历史进程壁画”显示,《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张骞传》中所记载的“乘象国”即是瑞丽古代时期的“达光王国”。达光王国包括2个王朝,分别为达光、补甘姆。王朝建立的年代在公元前800年前后,这一王朝开辟了人类使用大象进行生产和生活等的先河。在民间,能够借助大象实现运输、耕作、战争等,因此被叫做“乘象国”。除此之外,当地还流传下来很多关于傣族先人的民间故事,最广为人知的便是召武定。相传,召武定被看做勐卯古国其中一个王。他妈妈在没有生产之前,突然被大鸟给衔到很大的树上面,结果他母亲就在树上生下了他,母子二人最终被路过的行人救下,他的母亲为了救命之恩,毅然选择与路人人结婚。随着召武定得到了继父的大力支持,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做起了国王,他不仅有着惊涛愉悦的才华,同时治国能力强,在很短的时间就实现统一,邻国国王感受到威胁,便设下圈套,将他活捉,然后安排自己的女儿向他学习治国的本领,但是女儿却爱上了召武定,还助他逃离皇宫,将宫中奔跑最强的白象想方设法得到,最终跟召武定逃离皇宫,跑到了名字叫“勐果占壁”的地方,并且在这个地方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2.瑞丽孔雀舞舞蹈形态
2.1“金那丽”舞蹈形态
云南滇池地区出土众多孔雀的相关文物,例如孔雀纹铜铲等等,尤其是在“纺织场面贮贝器”上存在多个关于孔雀的图像。因此能够清楚的得出,古代时期的人尤其偏爱孔雀,将其雕刻在日常生活用品当中已经成为自然。到目前为止,云南一些傣族寺庙当中,仍然存在着众多关于孔雀的壁画,比方说“金那拉”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孔雀形态为之后孔雀舞的发展提供了能够借鉴的图鉴。傣族曼听醒佛寺金水镂印壁画“金那丽”,其形态为人面鸟身,头戴如佛塔一样的饰品,双臂处于屈肘的状态,呈现出三道弯的身姿。在其肩后设计了翅膀,呈展开状态,下身还有尾翼,脚并非人型,而为鸟型,一只脚处于直立,还有一只脚处于弯曲状态,跟当前经常见到的孔雀舞形态差不多一样。
2.2“嘎洛拥”舞蹈形态
孔雀舞傣语称“戛洛拥”“嘎楠洛”,译为“跳孔雀”或“跳公主雀”,统称孔雀舞。对于傣族来讲,在举办节气必须要有孔雀舞。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傣族舞者在跳舞的时候,已经不再佩戴面具,宗教意味大大削弱,渐渐成为了民间一种较为随意、情绪欢乐、传跳率高的舞蹈。
2.2.1架子孔雀舞
从民族舞蹈动作起源角度来看,既有可能因为历史的因素形成一定的风格形式,也有可能因为特殊的因素形成一定的风格形式,更有可能因为偶然的因素形成一定的风格形式,但不管是什么原因形成的风格形式,都或多或少只带着本民族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含义。比方说,如果表演的是以往的架子孔雀舞,那么身着的服装要有讲究,从衣裤来看,颜色要选择那些与孔雀羽毛相近的,同时要装配“孔雀架子”道具,具体而言,在编制三角形架时使用竹条,在编制其“翅膀”和“尾巴”时,要保证左面和右面的数量在三片以上五片以下,要保证后面的数量为三片,然后用绳子不过紧的绑在表演者手臂或手腕上。
跟徒手孔雀舞进行对比,架子孔雀舞的手部动作会比较少,不过其舞台表现力并不弱,也是张力十足。因为有道具的加成,架子孔雀舞刚刚开始表演,就会出现亮翅等翅膀动作,然后模拟展现孔雀日常生活形态的动作,比如玩水等等,舞姿优美,艺术感极强。关于舞台的调度,一般保持“4点1中心”的标准,也就是说舞蹈演员上场以后,应该按照顺序朝着舞台4点走位,展现孔雀舞的优美身姿,再到舞台中心亮相,最后下场的时候也需要有姿态,一般为飞翔舞姿。
2.2.2徒手孔雀舞
跟架子孔雀舞进行对比,徒手孔雀舞的雕塑感会更加的突出,下半身一般呈现半蹲,同时身体、手臂等按照顺序一一弯曲,这就形成了“三道弯”独有的舞姿造型。当膝盖较轻幅度弯曲以后,只要重一点儿向下轻拍,同时保持颤动是均匀的,那么其神和其形就能得到体现。磁瓦,全脚掌在舞动过程中全部着地,但是在踏和跺上没有做必须用力的要求,而是希望可以缓缓放下。该舞手上造型变化更为的丰富,主要包括四种,分别为:掌型手、孔雀嘴、孔雀眼、爪型手。徒手孔雀舞能够更好的将云南傣族孔雀舞的舞蹈风格给表现出来,因为没有原来的架子跟孔雀面具,舞者的双手更为的自由,面部表情也更加的丰富,在舞台上展现出来的孔雀形象更为的生动、鲜活;这种舞蹈的变化并不是立马形成的,而是基于日常生活观察慢慢演化而来。除此之外,在孔雀舞蹈中还创新性的添加了关于傣族武术的文化,使得该地区的孔雀舞更具地方文化特色,动作干净、柔美,富有美感,跟云南别的区域构建鲜活、经典、区域的民族孔雀舞。
3.孔雀舞风格特征简述
3.1孔雀舞的造型风格
如同前面所提到的,“三道弯”是孔雀舞蹈区别于其他舞蹈的一大重要风格特征,之所以它名声在外,是因为造型的难度非常大,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者,要保证自己的头部到膝盖等多个部位都弯曲呈现出独有的S型曲线,接着调整自身的身体,使得孔雀舞得以生动模仿。同时,孔雀舞实现了“三道弯”和“一边顺”去粗取精,因而造型比较独特。此外,由于二者具有静态和动态的特征,所以孔雀的各种姿态可以得到舒缓展现。尤其是“视探”以及“振翅”等动作,在实践中经常给人一种如假包换的错觉,这正是孔雀舞想要塑造的造型风格。
3.2孔雀舞的韵律风格
孔雀舞需要身体多个部位高度配合,像是手以及腿等都包含在内。同时,在感受柔韧的过程当中,不乏激情元素的注入,因此在韵律变化上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外,腿部以及腰部等都需要不断变化,以不同的舞蹈阶段和步骤表达与之配套的情绪和动作,所以身体的柔韧性要有一定的起伏。当然,身体的舒展程度和呼吸的起伏变化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用外部动作与内部感情的有机统一,使得外在情绪以不同的呼吸变化展现出来,从而形成孔雀舞独有的韵律风格。
3.3孔雀舞的演绎风格
孔雀舞具有多种多样的特点,最为显著的当属能够体现生命律动和情感,并且经常使用模仿的手法。同时,孔雀姿态不只是可以通过肢体表现,更为注重的是面部表达出来的感情,其中最为灵动的是眼睛和毛相,想要感知舞蹈是否有感情,从其眼睛可以略知一二。此外,毛相对于孔雀舞而言至关重要,由于后期需要,因此要去除毛相遮挡面部表情的部分,在充分汲取眼神传达感情的手法之后,使得眼神和肢体能够高度统一,彰显孔雀舞独有的精髓和风采。所以,从孔雀舞与其他舞蹈的横向对比可以看出,前者一方面全面继承的传统毛相演绎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发挥了眼神的实际作用,总之,舞蹈内容既可以从面部表情上找寻,也可以从肢体语言上看。
4.傣族孔雀舞的表演现状及历史新程
4.1孔雀舞的表演现状
从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云南少数民族的政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民族平等、团结等政策也真正贯彻落实到实处,不同民族的居民都能够和谐的共处,不仅民族团结得以实现,民族文化也进一步丰富,实现多民族的文化交流、融合。云南瑞丽流传下来的民族孔雀舞,通过深度挖掘、整合,在傣族区域实现广泛的传承,已经变为傣族居民珍贵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创新,涌现出来一批具备艺术价值的舞蹈作品。当地的孔雀舞者始终坚持传承孔雀舞文化,借助自身优势,创造出来《单人孔雀舞》等优秀作品。著名的孔雀舞舞者毛相演绎出来的《孔雀舞》获得认可,获得银奖,而其本人也已经变为瑞丽地区居民最喜爱的孔雀舞舞者,被誉为“瑞丽大教舞师”。文化革命结束之后,傣族孔雀舞重新得到发展,重新焕发艺术魅力,知名舞者刀美兰跟编导刘金吾共同创作出新的作品《金色的孔雀》,代表“重生”的活力。
知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经过研究,创作出来的《雀之灵》,借助当代舞的方式,将孔雀优美的身姿给表现了出来,从意象层面解释孔雀是傣族“神鸟”原始崇拜。在这个舞蹈作品当中,孔雀的美惊艳众人,不管是梳毛还是照影等动作,都如同真正的孔雀一般。该舞蹈成为后来云南原生态舞剧《云南映象》的主要剧目之一。田露编导的《孔雀飞来》广受流传,不管在艺考还是在舞蹈比赛活动中,都能够看到其存在。《孔雀飞来》舞蹈形态活泼灵动,已经变为经典的孔雀舞作品。
图1 杨丽萍《雀之灵》 图2 《孔雀飞来》田露
此外,由于我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并且,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多年了。高等院校的学生年年都拥有向国家级及省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请教的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有效传承,而且能够让当代大学生抓住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上的瑰宝。更容易了解傣族文化,对傣族文化中的宗教、劳动等内涵了解的更加深刻,并且也能够帮助了解傣族的孔雀舞,能够很好的实现傣族民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扬。
4.2孔雀舞的历史新程
孔雀舞在民间的互动往来,影射出更大的国际平台,瑞丽孔雀舞群众基础深厚,在附近国家展开舞蹈艺术交流的过程当中,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同时缅甸国家也存在孔雀舞,其边境跟云南瑞丽相邻,不管地理环境、人文内涵还是自然崇拜方面,都存在相似的地方。因此,瑞丽孔雀舞走出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孔雀舞文化交流、融合,已经打破原来单一民族文化的限制,实现了多元化的文化融合,本质上为时代跟民族文化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
追溯过往,唐代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不仅仅基于国家综合实力,而且依赖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基础,因此中国古代舞蹈艺术迎来了自身的发展巅峰。同时,像是“陆上丝绸之路”等的成功开通,能够帮助瑞丽傣族孔雀舞实现文化碰撞与融合,创作出来一批批质量优质、能够长久流传下去的舞蹈作品。由于云南地理区位特殊,因此充当对接东南亚的重要作用,为典型的对外口岸区域,所以傣族孔雀舞蹈艺术能够跟周边国家的舞蹈艺术实现交流、碰撞,并且彼此之间维系的像盛唐一样,一方面代表着文化艺术迎来了大融合,另一方面代表着云南瑞丽专属的舞蹈名片。
5.结语
在瑞丽傣族众多传统民间舞蹈中,孔雀舞可谓是独树一般的存在,不仅风格上具有灵秀的特征,而且在情感上具有细腻的特点,同时,从其历史发展长河可以看出,融入了原始崇拜的影响、后期自然条件形成的作用,全部的因素都作用到一块,最终构成了现代化的瑞丽傣族孔雀舞。该孔雀舞鲜活、动态,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更新。由于现代生活的快速发展,瑞丽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处于中国跟缅甸的瑞丽,已经变为实现经济沟通与合作的关键桥梁,已经变为民族文化沟通与碰撞的重要区域,因此瑞丽孔雀舞在未来的发展既有着机遇,同时也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挑战。
本文来源:《尚舞》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