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乡土文化保护视域下安徽传统舞蹈“无为鱼灯”发展现状及活态传承研究

作者:李舒晴来源:《尚舞》日期:2024-12-19人气:49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在农村,是以乡土为根、以农业为脉的乡土文化。几千年历史孕育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无为鱼灯”历经千古流传,经久不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无为鱼灯”与人们的劳动生产有着密切联系,人们舞动鱼灯祈盼人寿年丰。但是,在现代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安徽传统舞蹈“无为鱼灯”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无为鱼灯”是乡村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应在乡土文化保护政策的推动下,做好传承发展研究,为“无为鱼灯”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构建。

 

1.传统舞蹈“无为鱼灯”概述与现代价值

无为县地处安徽省中部,隶属芜湖市,北依巢湖,水域面积辽阔。无为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奋斗不止、耕耘树艺,形成了自己独特鱼灯文化。“无为鱼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不仅代表着安徽乡土文化的瑰宝,也是当地人民文化自信的体现,其凝聚了前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保护乡土文化,尤其是传统舞蹈,有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丰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

 

1.1“无为鱼灯”概述

“无为鱼灯”源于八里鱼灯,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唐代时期,从以家族为单位的小范围信仰活动演变成为村社集体民俗信仰活动。任氏宗谱记载“盛唐大放花灯,任氏有三灯:一曰:独占鳌头;二曰:麒麟送子;三曰:鱼跃龙门。”八里鱼灯由中国盛唐时代的先祖任布公所创,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余年。其经过历代人民不断延传,成为见证无为地区历史发展的“活化石”。鱼灯又称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谐音,故“鱼”便在人们心中成了幸福美满的象征。传统舞蹈“无为鱼灯”以鱼灯为主要道具,表现形式丰富,舞者们手执鱼灯,模拟鱼的各种动作,优美流畅,物我和一。

俗话说“烧香打醮,抵不上红灯一绕”,鱼灯仪式过程由“开灯—玩灯—收灯”三环节所组成。祭祀始祖,既是舞灯的第一步,又是开灯典礼中最虔诚的时刻。随着呐呐、铜锣、圆鼓等音乐的齐奏,在“独占鳌头”和“麒麟送子”两盏彩灯的引领下,身着传统中红绸布衣的八名大汉手执八盏硕大的鱼灯,舞蹈了起来。这八只鱼灯共有紫红色、浅绿色、青色、黄色、大红色、深绿色、花色和黑色八种颜色,由舞者们前后做出了“八鱼戏水”“金钩挂月”“大翻身”“金龙抱柱”等蕴含着十二个故事的十二个舞蹈动作,并摆出意味“天下太平、三山六水、人平水平”等十二个造型,构成了一幅“人舞灯,水绕灯,时时意趣;岁书画,岁铺画,处处春光”的画卷。其中锣鼓、大庆(类似唢呐)、夸夸(类似钹)等各类乐器,响遏行云,锣鼓喧天。鱼灯承载着村社独特的文化风俗,表现了本土文化交流方式和生存观,从始至终贯穿于全部仪式进程。整个仪式中,铿锵有力的音乐和灵动有趣的舞蹈两种艺术相互融合,合二为一。

 

1.2“无为鱼灯”现代价值

安徽传统舞蹈“无为鱼灯”源自于农耕文明,根植于乡土社会,彰显于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和内在基因,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和情感家园,具有丰富的价值意义。

乡土文化是劳动人民千百年来在农耕生产生活方式中形成的人物积淀,代表着劳动人民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实践智慧。在旧社会,无为地区长江洪水泛滥,农作物难以种植,粮食颗粒无收,人们便以捕鱼为生。为了风调雨顺,捕鱼平安,村民们玩“鱼灯”作“神灵”来驱恶祈求平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中国优秀的乡土文化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新格局,创造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包含了富有现代意义的生态思想。

“无为鱼灯”渗透在农村生活的角角落落,传承着当地传统的民俗文化。作为众人参与的集体活动,舞“鱼灯”不仅是表现人们渔业丰收的喜悦之情,又是寄托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企盼,在娱乐的同时又创造了实用价值。“无为鱼灯”贯穿整个村民生产活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村民的生活经验,又承载了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与文化交流;它既是本土文化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无为鱼灯”,对于研究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具有重要价值。

农民是乡土的守护者,也是乡土文化的守护者。“无为鱼灯”表演以表现劳动生产为主,彰显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加强对“无为鱼灯”的保护,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无为鱼灯”发展到现在离不开每一代为之努力农民,作为劳动者在世代农耕中所形成的价值追求,保护传承乡土文化“无为鱼灯”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广大农民的首创精神,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从而提高人民对本土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

随着文化产业兴起的大潮,我国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也逐步发展。“无为鱼灯”作为皖中地区乡土文化中的代表性产物,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灯会的举办以及各种鱼灯演出,广泛吸引了各个地区的观众,来到无为地区旅游,在推广本地民俗文化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无为鱼灯”因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转化形成经济价值。我们应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有效激活“无为鱼灯”,实现文化资源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推动乡村振兴。

 

2.新时代背景下“无为鱼灯”发展现状

2.1媒体融合下“无为鱼灯”传承机遇               

在以往,“无为鱼灯”主要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面对面口传身授、师傅带徒弟等传统方式加以传承,属于“点对点”的传承形式。相对于大众而言,有着参与度低且传承范围有限等局限。然而,在数字化时代下,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传承的限制,促成“点对面”的传承形式出现,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搜索到有关“无为鱼灯”相关信息,进行欣赏、学习,从而避免鱼灯传承处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位置。

全媒体时代已然到来,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媒体逐渐被替代。在此背景下,乡土文化“无为鱼灯”传播也有了新的尝试。例如央视推出的大型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其中便有安徽“无为鱼灯”这一篇,不仅在CCTV10进行播放,还在抖音、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都可以看到。科技的发展助力“无为鱼灯”更好的传播,无为博物馆在中秋国庆双节时开馆,以图片文字和实物模拟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为鱼灯”,并用500架无人机开启鱼灯表演秀,令人叹为观止。“无为鱼灯”出现在广大群众面前的次数越来越高,可见,在我国文化发展新环境下,“无为鱼灯”传承有着新机遇。

 

2.2现代思潮下“无为鱼灯”发展面临困境

2.2.1后继无人,传承意识薄弱

我国多半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类似发展窘境,后继无人成为“无为鱼灯”传承发展中最大的困境。尽管“无为鱼灯”传承人仍活跃在民间舞台上,但是“无为鱼灯”表演者的整体基数却在逐渐下降。许多年轻人为了维持生计都外出打工,很少接触到“无为鱼灯”;由于经济来源无法保障,有些“无为鱼灯”的表演者也会选择放弃从而另谋生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整个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以前的封闭式生活转化为开放式生活,村民生活丰富多彩,“无为鱼灯”已不再是村民唯一的娱乐方式,人们传承意识越来越薄弱。

2.2.2经费不足,传承渠道单一

经济是强有力的保障,不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很难真正保护“无为鱼灯”传承的可塑性与发展性。虽然“无为鱼灯”早已被宣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受诸多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当地政府投入的资金明显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持,传承人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极大打击了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其次,人们观念上很重视对“无为鱼灯”的传承,但在保护方案落实方面的支持力度却有限,缺乏明确性的可操作技术。另外,“无为鱼灯”的传承主要以表演为主,且演出市场狭小。受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无为鱼灯”只是在部分地区的节日晚会和文艺活动中进行表演,传承渠道相对较少,只有少量人群才能亲眼看到“无为鱼灯 ”表演,亲自感受“无为鱼灯”神韵。

2.2.3审美落后,现代文化取代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无为鱼灯”的发展被束之高阁。“无为鱼灯”经过多年流传,在历史打磨与沉淀之下,形成自己一套固有的表演模式。在全球化、现代化等进程的影响下,人们越来越注重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其欣赏方式、审美追求等都发生巨大变化。“无为鱼灯”表演模式的一成不变,虽保留了原始民俗文化,但却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脱离了现代生活。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形式与风格的现代审美冲突,伴随科技进步,“无为鱼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存活下来,是值得思考与解决的。

 

3.乡土文化保护推进中“无为鱼灯”活态传承路径

乡土文化保护,侧重于对乡村地区特色文化内容及文化艺术的挖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如今,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化商品经济逐步渗透,面对各种各样外来势力的冲击,安徽传统舞蹈“无为鱼灯”应开拓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

 

3.1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激发年轻人传承意识  

无为鱼灯有着严格的传承机制。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传承人可以试着打破家族式、传男不传女等传承理念,主动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更新传承观念,让更多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进来。政府应构建完善的人才培育体系,积极开设舞蹈研修班,并邀请技艺精湛的传承者进行现场教学,为对鱼灯感兴趣的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及场地,提高年轻人传承意识,加强人民对“无为鱼灯”保护的重视与传承的热情。使无为鱼灯”在新时代不断发扬光大,走进人民群众的生活。

 

3.2培养新媒体信息创作者,推动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随着短视频不断发展,乡土文化应抓住浪潮,培养新媒体信息创作者,即“无为鱼灯”传承主播。“无为鱼灯”彰显着地方特色与人文内涵,短视频应以无为乡村生活为背景,以传统舞蹈“无为鱼灯”为主线,不仅要展示“无为鱼灯”制作、排练、演出、教学等过程,还应当体现当地原生态自然风光、人文风情等,激发人们情感共鸣。并在里面随时穿插关于“无为鱼灯”的科普小知识,在迎合现代受众短视频观看需求的同时,增加大众对于“无为鱼灯”的了解,充分展现“无为鱼灯”的艺术价值。短视频不仅扩大了“无为鱼灯”的传播范围,还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乡土记忆,为文化自信增色。

 

3.3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创新舞台呈现形式

受工业化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自然舒适、节奏缓慢的乡村生活,来乡村城镇度假的人逐渐增多,这给了“无为鱼灯”极大的传播机会。但“无为鱼灯”必须要创新,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的同时, 也要彰显当地的民族特色。艺术再创造要深刻挖掘“无为鱼灯”的艺术内涵, 把源于地域的、民间的、民俗的文化形态提炼到位,实现“无为鱼灯”原生态舞蹈的艺术审美化,以现代审美的眼光留存住原始的精神信仰。科技的发展使舞蹈的创作方式有了新的突破,在舞台中可以利用高科技来表达和呈现更多“无为鱼灯”舞蹈形式,推动“无为鱼灯”多元化发展。

 

3.4汇聚各方有力人才,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当地政府应建立汇聚各方有力人才的有效机制,制定相应政策,整合资源,积极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等深入无为乡村,对“无为鱼灯”做好针对性定点帮扶,鼓励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研究机构等在无为乡村设立“无为鱼灯”文化和实践实训基地。支持相关院校毕业生、返乡创业人员等参与到“无为鱼灯”传承保护中,积极引导相关社会公益组织进入,联合更多社会的其他力量,为安徽传统舞蹈“无为鱼灯”传承与保护赋能。

 

3.5突破固有模式,创新传承发展路径

传承“无为鱼灯”的方式应灵活多变,不能“老一套”,仅靠传统模式要知道国家虽会给予财力支持,但僧多粥少,真正分到各个非遗项目中的也零寥无几,仅仅是政府、社会的相助并非是长久之策,发展还需要从自身寻找突破,寻找“生财之道”。在乡土文化保护下,无为鱼灯应整合资源,采取“旅游+文化”模式,与当地的旅游产业结合,长期合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项目,结VR等科技技术活态演绎,展现璀璨的长江渔文化,使游客沉浸式感受无为鱼灯所带来的精神洗礼无为鱼灯为当地旅游行业增添一笔,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继而又为“无为鱼灯”自身的发展提供经济帮助

 

4.结语

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总和。“无为鱼灯”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历史意义,是无为乡土文化的一个代表符号。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安徽传统舞蹈“无为鱼灯”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保护好“无为鱼灯”这一乡土文化,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想要活态传承“无为鱼灯”需要找到一个有力的平衡点——在保护原生态鱼灯的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又要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以此,更好地延续传统舞蹈“无为鱼灯”所具有的独特价值意义,将乡土文化完美融入新时代新生活中。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