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影像到舞蹈的视觉转化路径
随着影像与舞蹈互动愈加频繁,影像中独特的视觉呈现效果和叙事手法,开始影响着舞蹈的视觉呈现方式。从一个影像作品中提炼出视觉元素,运用舞蹈编创中的形象思维及技法,组织出舞蹈的动作语汇,将影像的视觉呈现方式转化为舞蹈自身的视觉呈现方式,这种“视觉转化”的路径是多样的。下文将从三个层面一一阐述,如何根据影像中的肢体动作转化到舞蹈中的具有舞动性的肢体动作,又如何将影像中平面化的空间转化到舞台上立体化的空间进行表现,以及如何将影像中的叙事手法运用于舞蹈中,让舞蹈结合影像的优势,同时找到舞蹈的“独特点”和“出发点”,丰富舞蹈的视觉呈现。
一、动作层面的视觉转化
(一)将影像中的生活动作转化为纯舞蹈动作
影像中的动作,一般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动作,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行为动作的再现与模仿。然而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更强调动作的表现与创造。因此,舞蹈动作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人体动作,而是一种经过舞蹈编导加工、提炼、组织后形成的,具有情感、表达、思想的动作。在《舞蹈学导论》中指出,虽然舞蹈动作来源于现实生活,但是又与实际的生活动作有所区别。因此,影像中的生活动作想要转化为可供欣赏的舞蹈,需要“从生活动作到舞蹈动作,再从舞蹈动作到舞蹈语言,动作——要经过‘三级跳’,越过三个层面才能完成”。编导可以捕捉生活动作并且对其时间、空间、力量进行改变,创造出动态的舞蹈动作,并加以组合加工,形成具有表意性的肢体语言。其中,生活动作也可以变相成为一种舞蹈样式——“哑剧”,存在于舞蹈作品之中。
例如笔者根据理查德·盖尔导演的短片《勺子杀人狂》改编的现代舞作品《听话》,将影像中恶魔“用勺子敲打”这单一的生活动作和复合型的舞蹈动作配合着运动,让恶魔像指挥家一样舞动,并赋予它拟人化的特征,这可以将恶魔控制他人、邪恶、恐怖的一面塑造的惟妙惟肖,与此同时还可以让肢体的视觉呈现效果更加丰富且新颖。可见,对生活动作的“时、空、力”三要素加以改变,以舞蹈化的方式找到动作的可舞性,可以使简单地生活动作赋予可供欣赏、传情达意的功能。
(二)将影像的视觉张力转化为舞蹈的视觉张力
舞蹈与影像所呈现出的视觉画面,因画面构图往往会产生出与众不同的视觉效应,从而给予观者视觉感官上强烈的刺激,并产生一定的“视觉张力”。根据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对于“张力”的理论研究,“这种‘力’是真正的力,而且存在于两个领域里,即存在于心理领域里和物理领域里”。可见,除了视觉上可视的物理层面的力,还有一种看不见却可以感受到的“知觉力”,能够感受到知觉对象“不动之动”的方向性张力。比如说,我们在席里柯所绘画的《爱普松高原上的赛马会》中看见的那种奔马姿态,可以从静止的画面中感受到马在奔腾时的状态,这便是上述提到的“视觉张力”。
影像的视觉呈现效果会受到画面中的线条、色彩、景别以及后期的剪辑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并通过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产生强烈的对比反差感、顺滑的流畅感或者稳定的平衡感,为画面赋予不定性的视觉张力。然而在舞蹈编创中,可以通过演员的动作、空间调度、时间处理等方式,让舞蹈构图依靠一定的中断原理产生“视觉显著点”。也就是说,舞蹈编导可以通过让影像的视觉张力转化为舞蹈动作的间断,打破画面的平衡,通过“运动连续性的间断”和“造型完整性的间断”等途径,形成与以往视觉经验的反差,创造出新的“视觉显著点”,从而在影像的视觉张力之上,更加有效地凸显出舞蹈特有的视觉张力的魅力。例如编导韩真、周莉亚编创的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传递情报”的这一片段在视觉上所呈现出来的紧张感,在舞台上转化为调度复杂且有序的“黑衣”群舞舞段,让演员们撑着伞匆匆忙忙、复杂交错的行走在舞台上,昏暗的灯光和急促的音乐,渲染出谍战场面的紧张与不安,又在其中穿插进“李侠”与“兰芳”二人的舞段,画面张弛有度、快慢对比强烈,极具视觉张力。
(三)将影像的动作节奏转化为舞蹈的动作节奏
节奏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节奏对于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的重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在影像中,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其中这里提到的“影像的动作节奏”指镜头内部的运动节奏中,人物的动作节奏、心理节奏、关系、行为调度等,是可见的角色行为动作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节奏。影像中的动作节奏十分关键,是决定剧情发展是否合理,能否引起观众长时间观赏激情的重要因素,也是使画面变化具有丰富性与灵活性的组成要素。与此同时可以注意到,角色的心理节奏发生变化时,也能够通过影像的动作节奏的处理加以体现,从而塑造出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舞蹈节奏是指舞蹈动作在舞动时所占有的时间的节律,即长、短、强、弱以及相互之间形成的关系。
将影像作品改编为舞蹈作品时,可以将影像中人物角色的生活动作加以舞蹈化的节奏处理,通过时间长短的分配,将节奏处理的张弛有度。进行节奏处理时,至少涉及两个步骤,首先是将生活节奏转化为舞蹈节奏,其次是使舞蹈动作的节奏为舞蹈表达准确服务。往往在影像和舞蹈中,动作节奏是传情达意的关键,节奏一丝一毫的快与慢都会影响到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情感及内心情绪,因此对于动作节奏方面的转化是不容忽视的。例如上述的现代舞作品《听话》,将影像中“勺子击打”这一单一且无限重复的动作节奏,通过舞蹈化的处理,敲击出具有节奏型的韵律,以强有力的节奏型强化“勺击”所带来的压迫感。
二、空间层面的视觉转化
(一)将影像中的单一空间转化为舞蹈中的多空间
空间是一个三维立方体,然而影像在视觉上所呈现出的是一个平面的二维空间。与之相比,舞蹈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在舞台这个三维立方体中进行表演的艺术,较为影像更加立体,因此二者对于空间呈现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在影像中可以通过“分屏”等方式来切割空间,将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呈现在一个画面之中,然而舞蹈则是在舞台上运用灯光、色彩以及演员的调度、位置、朝向等方式来切割空间,达到多个空间交错并存的效果。舞蹈虽然没法做到像影像那样,将不同的场景直接通过镜头剪切交叠呈现,但是舞蹈对于舞台空间的运用是十分独到的。它可以将不同的时空同时并存于一个空间,这个空间相当于一个“异空间”,并存的两个时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同的,并在共存的前提下还能产生内在的有机联系。
例如在上述的现代舞作品《听话》中,一位演员站在上场口后区的把杆上,另一位演员在教室的中心点,这两位演员的站位明显的分割了空间,将空间呈现为多个层次。站在把杆上的演员用“勺子敲击”的声音控制着另一位演员,这让两人在不同的空间里又产生了内在的有机联系。又例如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原本在影像中“李侠”与“兰芬”的家有两层,一层是夫妻二人生活起居的卧室,二层阁楼是“李侠”每晚发电报的秘密场所,这两个空间需要依次通过镜头来呈现,然而舞台空间分别将“卧室空间”设置在舞台上场口后区的一层、“秘密空间”设置在舞台下场口后区的二层,让夫妻二人置于同一舞台又所处不同的空间之中,这不仅保证了画面的和谐,也满足了空间呈现的的立体感。
(二)将影像中的现实空间转化为舞蹈中虚实结合的空间
“现实空间”指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生活空间。艺术中的“现实空间”是一种假定性的真实,因此,在影像中的“现实空间”包括拍摄场景实际存在的真实,也包括影像中角色生活情景的真实。当舞蹈对影像的“现实空间”进行再创造时,舞动的肢体将会营造出多种抽象的美感,使得舞蹈被赋予了朦胧美,这便于营造出虚实结合的空间。舞台上的“现实空间”是以舞台表演区域为前提的,是舞蹈中的人物所特定经历的真实空间,舞台上的“虚拟空间”又可以分为心理空间、回忆空间、幻想空间、联想空间等。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舞蹈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空间呈现方式来展现出影像表现的空间。例如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四对双人回忆舞段”,一对真实的“李侠”与“兰芬”可以在回忆中看见他们二人初遇后、互生情愫后、经历生死后这三个时间段的自己,这三个回忆片段与现实空间交织在一起,让记忆中的往事与现实同台。这个舞段直接运用了舞蹈的空间呈现方式串联起了影像中夫妻二人的往事碎片,这便是一种虚实结合的空间。
除此之外,舞蹈还能通过灯光、色彩、服装等其它要素营造出影像中现实空间的具体场景,将现实生活中不便于移动的物体通过虚构的方式在舞台上呈现出来,以某一“线索”引领观众进入联想,关联上现实中实际的物体,达到“似实非实”的效果。例如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电梯舞”的片段,编导运用灯光从上到下照射到道具“铁门”上这种方式,再现出生活中电梯升降的真实情景,使舞台上出现了虚拟的“电梯”空间。
三、叙事层面的视觉转化
(一)将影像中的人物关系转为舞蹈中的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重在人与人或者个人与群体的情感关系与矛盾冲突。“人”在社会中不是单一存在的,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任何一个叙事性的艺术作品之中,人物关系都是支撑事件发展、情节推进以及戏剧冲突的核心因素,人物既是事件发生的主体,也是决定事件发展方向的核心。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网将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串联起来,引发戏剧冲突,完成整个叙事结构的构建。无论是舞蹈还是影像作品,对于人物关系的把握,都可以从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职场关系等方面来切入。人物关系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把握住作品中人物关系的塑造,艺术家才能更好的构建出叙事完整、人物鲜明、情感丰富的艺术作品。
影像中的人物关系可以通过文字字幕或演员台词直接表露出来,而舞蹈是以肢体为媒介来传情达意,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舞蹈编导无法像影视编剧那样直接用言语来清晰地说出人物关系,因此,体现人物关系的舞蹈语言的使用,需要非常注重准确性、合理性和艺术性。在舞蹈中表现人物关系,可以借助外力(如:服装、道具、舞美等)来帮助传达这种关系,也可以通过舞蹈动作、舞台调度等方式来进行表现。人物关系首先来自于舞蹈编导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其次受到作品中情节发展的左右,例如父女关系、恋爱关系、职场关系、兄妹关系、同学关系等,不同的人物关系,使用的舞蹈语言是截然不同的,这导致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带出来的舞蹈动作和人物行为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舞蹈编导需要找到一些约定俗成的符号或者行为作为基础,让观众看懂人物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舞蹈动作语言的陌生化,形成相对独特的表现方式及视觉效果,以此来构建舞蹈语言才能既合理又艺术化,又具有编导的独特表现风格,完成人物关系的塑造。例如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需要交代“兰芬”和“李侠”是“伪夫妻”的关系,便在二人第一次见面的场景中安排二人以“握手”这一动作为起始,之后“兰芬”才小心翼翼地挽起“李侠”的胳膊,做出亲密的行为与状态。从这里可以看出,“握手”这一行为让观众意识到二人是以相互尊敬的态度进行着私下秘密合作的这种关系,又在下一步用“挽胳膊”这种夫妻间才会出现的亲密的行为动作,让观者一下子意识到二人关系微妙地转变,立马将“伪夫妻”的身份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将影像中的叙事手段转化为舞蹈中的叙事手段
叙事方式,即记述或述说的方法,这通常是一种记人叙事、陈述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的表述方式,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要素。在艺术作品创作中,叙事方式的使用是根据具体要表现的事件或者表达的内容,来选择与之相符合的叙事方式。叙事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导演或编导所选择的、不同的题材所适用的叙事方式都有所差异。
影像使用“蒙太奇”的叙事手段,将镜头组接到一起,形成新的意味。近几年,这种叙事手段也常被舞蹈借鉴,用来打破时空顺序,或进行时空的重组,从而达到超乎预期的视觉呈现效果。例如当代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将影像的顺序叙事在舞剧中做出适当的变动,其中多处使用了“倒带”的叙事表现方式。在“裁缝”牺牲后的舞段中,舞台上场口是“李侠”身处于凌乱的裁缝店中,以“倒带”的手法还原“裁缝”被捕的全过程;舞台下场口则是“顺叙”,在街道上“兰芬”正坐在黄包车上对假扮黄包车夫的特务开枪。“顺叙”与“倒叙”在同一时刻,让两个主要人物的行为在两个不同空间交叠在一起,并在开枪的一瞬间完成。这个舞段巧妙地运用了影像“蒙太奇”的叙事方式将多个空间组合,所呈现在舞台上的效果甚至达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视觉效果。
(三)将影像中的叙事结构转化为舞蹈中的叙事结构
结构可以被视为一种框架,它是艺术作品内部各个局部的组织和排列的方式。结构在艺术作品中也是作品内容寻求形象外化的载体,属于形式的范畴,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一般来说,叙事结构是构建整个叙事性作品的整体外框,是作品表述方式的承载物。“从文学叙事角度,按照不同的时间向度来划分,可以将叙事结构分为顺叙、倒叙、补叙、插叙、分叙五种”,它可以决定艺术作品所呈现给观者的视觉感受、叙事顺序以及叙事风格等。
影像中的叙事结构和舞蹈的叙事结构一样,都是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最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舞蹈的叙事结构是由长短不一的舞句或者舞段组织起来的逻辑框架,结构需要进行合理的构建,才可以使得舞蹈作品的叙事条理清晰、表意准确。那么如果要想将影像的叙事结构转化为舞蹈的叙事结构,首先要判断同样的叙事结构是否符合舞蹈的特性,是否具有可舞性的空间。其次对舞蹈的叙事结构做出相应的处理,调整因影像叙事带来的复杂性,弥补舞蹈叙事的缺陷,优化舞蹈叙事对于人物情感关系的表现。最后要注意结构本身也是一种宏观性的舞蹈语言,通过结构的铺排也可以形成相应的语言表达。例如上述的现代舞作品《听话》,该作品延续了影像中顺叙的叙事结构,但在用舞蹈重新构建结构框架的时候,在高潮部分增加了角色互换的情节(从“恶魔敲击男人”转变为“男人敲击恶魔”),这使得该舞蹈作品的叙事结构中的起承转合得到了强化。这种对于叙事结构的调整,相较于影像本身的叙事结构而言,让结尾处产生了反转的特殊效果,让叙事结构更加完整、清晰。
结语
综上所述,影像在这个时代对于舞蹈的影响不容小觑,以影像作为舞蹈的创作蓝本进行改编的实践正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尝试。本文从动作、空间、叙事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视觉转化的路径,但这并不是绝对适用于所有的舞蹈作品,也有更多的路径还未深入研究与整理。
与此同时,影像与舞蹈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转化的过程中一定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难题,这都是需要在日后不断的实践中去克服,并通过理论研究来分析总结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影像与舞蹈相互影响,各取所长,其中应当备受关注的是舞蹈肢体独有的视觉魅力,是吸引观众以及舞蹈编导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核心要义。因此,舞蹈编导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不能为了改编而改编,应当抓住作品核心的立意,借影像的题材抒自己的意,结合影像的优势,让舞蹈的视觉呈现方式不断突破与创新,并且让舞蹈的视觉呈现效果达到新的高度。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