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重庆主题性油画表现研究
较之国内其他地区的美术,重庆美术发展的起点并不高,历史积淀亦不厚,然而重庆艺术家却能够在中国画坛掀起一波又一波创作高潮,并先后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作品,这与其鲜明的主题性表达是分不开的。主题性油画重在表达时代意义、社会背景,也能够强烈地表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意志力与凝聚力。尽管不同的国家或民族在历史背景甚至意识形态上都具有差异性,但是绘画创作的主题性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发展中往往处于重要地位。就绘画作品而言,语言、色彩、构图等都围绕着特定的主题而展开。同时,绘画主题跟所处地域的特色、人文环境亦密不可分,它能够表现出社会典型与整个时期的历史价值与审美倾向。从时代意义上来看,这样的作品是高于艺术本身的。那么主题性油画也是重庆时代精神、价值观念的彰显,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语言。20世纪重庆主题性油画在经历了19世纪的积淀与探索后渐入佳境,以它独具的艺术精神与创作情感使位于西南地区的重庆油画迅速发展,知名度迅速提高,为当代中国艺术带来了极具生命力的力量。
一、重庆美术的开端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一批曾在重庆学习绘画的青年学生深受当时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组织并成立了具有现代形态的绘画会和绘画学院,开始举办绘画作品展览以及出版与绘画有关的杂志等。1920年12月,重庆现代史上第一个画会“重庆美术学会”成立,为当时为数不多的重庆美术家提供了切磋技艺的平台。直到1937年,重庆的文化才迅速发展起来,重庆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重庆位于长江沿岸,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对文化的诉求使身处西南地区的艺术家能够在绘画创作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呈现出独有的地域特征,重庆美术从暗淡沉寂转向唤然苏醒的状态。但是确切地说,这一时期的重庆美术还处于开端阶段。
二、抗战意识的觉醒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重庆作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部分政府机构相继迁渝。1939年5月5日,重庆升格为行政院直辖市。1940年9月6日,重庆被定为为陪都。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文化机构、文化团体与大批的“文化人”来到重庆。重庆城市地位的提升,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的形成,奠定了重庆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大批有志于民族复兴、抗日救亡的青年学子、教育家、美术家纷至沓来并定居于此。这一时期,就美术创作而言,以徐悲鸿、张大千、吴作人、李可染、宋步云等为代表的艺术家,以文化作为武器,纷纷投入抗战之中,因此当时油画作品的创作主题紧紧围绕抗战的时代背景展开。例如,在悲伤与苦难氛围的笼罩下,吴作人创作出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抗战三部曲,分别是《空袭下的母亲》《不可毁灭的生命》和《重庆大轰炸》。他在重庆创作的《重庆大轰炸》用粗犷的笔触迅速勾勒出“山城”重庆遭受敌机轰炸的惨烈场景,以红色、黄色、灰色描绘出被战争的硝烟布满的重庆土地,与原本干净的蓝色天空形成强烈的反差,使画面充满凝重的情绪。这幅作品在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除了吴作人之外,唐一禾在抗战期间从巴黎回国,至重庆江津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执教,在重庆创作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时代、为平民所接受的写实风格油画作品,如《胜利与和平》《七七的号角》等,在油画主题上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之心。同时,这种以抗战的现实背景为主题的作品展现了作为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一种抗战写实主义,这是那个特殊时期基于现实需要出现的美术形态。同一时期的宋步云回国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艺术系和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油画课程,他的作品多表现重庆当时的特色自然风光,油画作品《两江相会在山城》将嘉陵江的江水描绘得活灵活现,是他将在日本学到的绘画技法和风格运用到描绘中国土地上的典范。
在这种抗战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抗战决心增强,那些原本执着于“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家也积极投身于抗战救亡之中。在这些醒目的抗战主题性油画中,艺术家采用最能体现自己思想立场的视角,表达属于自己的历史态度,高呼爱国主义精神,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促进民众的思想觉醒。这些主题性强烈的油画作品深刻地表现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让油画这一精神产物具有了实践性。抗战期间,为了支援抗战,许多艺术家举行义卖活动,重庆美术界开创了艺术家通过义卖支援抗战的先河。1937年至1946年间,在重庆举办的各类美术展览大约320次。“一些知名画家出国举行画展,从事创作,于宣传与筹赈兼而有之”。人民群众通过这些美术展览与义卖活动对抗战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无形中受到了影响。重庆艺术家基于抗日战争这一时代背景,通过油画这一具有极强可塑性的媒介,创作出了许多主题鲜明、具备抗战性又不失艺术性的作品。这也是众多艺术家崇高社会意识的显现。这些主题性油画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性回应时代赋予它的内容和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正是艺术家一次又一次的主题选择、表现,让这些油画作品贡献了重庆美术界的力量,发挥出油画的美育功能和社会功能。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美术文化活动兴盛起来的原因之一。
三、现实主义的传承
1953年10月由西南人民艺术专科学校和成都艺术专科学校的美术系合并而成的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在重庆黄槐坪建校。西南艺术专科学校在办学思想上强调学用结合,艺术要为政治服务,在西南地区继承发展解放区的传统,为后来四川美术学院的创建建设了的革命思想的基础。 1959年5月26日,西南艺术转科学校在经过几次院校合并、改建以后,改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自建国以来的重庆油画家们秉持现实主义传,在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而奋斗的指导思想下,积极向主流意识靠拢,关注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在社会活动中提炼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精神。这个时期的重庆地区油画与国内大部分地区一样主要以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主,并在他们在创作中所表现的关于普通劳动者积极的、乐观的等特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艺术作品中的主要特征之一,也以此来对新中国和党的正确领导进行歌颂宣扬。如刘国枢的油画作品《送饭》,画面描绘了一名女青年在工厂车间内正在给一名男性工友送饭的场景。女青年正坐在长凳上擦着汗与一名站着的男性工友聊天,手边放着一个金属饭盒。女青年身后的几位男性工友围在周边倾听他们的聊天或是两两交谈着。画家在画面中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展现出中国工人阶级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积极乐观、勤劳上进的形象。
直至20世纪6、70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建设过程的农民的身份从被压迫的阶级、革命的主力军到成为新中国的主人。这个时期的油画创作主体围绕着“农民形象”展开,更加注重强化表现形式,与国内的大部分油画家们一样遵循着“红光亮” 和 “高大全”这种通俗易懂的、容易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但也因这种程式化的绘画风格而使得这个时期在描绘以农民形象为主题的绘画表现出单一化、理想化的艺术特征,缺少了对于真实的现实关注与人文关怀,正如王林所说:“(20世纪)50到70年代的美术……一方面,仍然处于生活底层的农民所遭遇的痛苦完全被忽略,……另一方面,当农民被构建为战天斗地的伟大形象时,农民的落后、愚昧以及乡村文化的毁损、衰落同样被掩盖。”
四、反思历史与现实关怀
20世纪的80年代前期,艺术家在油画创作中从自身体验出发,创作主题围绕为大众服务,描绘现实生活。重庆油画的主力军在这一时期表现在“伤痕美术”和“乡土现实主义”绘画中。“伤痕美术”是四川画派崭露头角的一部分,因为“伤痕美术”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了人们心中的禁锢,因此它在重庆美术中的价值与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一时期,油画这一艺术形式凭借着它具有的善于表现重大题材的社会功能在整个国内艺术界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在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中,出现了一大批催人泪下的“伤痕”作品,其中代表作有高小华的《为什么》《我爱油田》,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为什么》的创作时间早于其他作品,为“伤痕美术”的开山之作,引领着油画领域批判现实主义的复苏。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我爱油田》拓展了伤感与悲情的维度。在《我爱油田》中,高小华将对社会普通群众的关怀表现在对石油工人平日生活与个人感情的缠绕中。这种现实关怀延续了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普遍的价值方向与精神取向。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知青题材,主要代表作有王亥的《春》、王川的《再见吧!小路》等。在当时的四川美术学院,王亥的《春》是这一类题材中最先引起反响的作品。1980年,王川创作了《再见吧!小路》,整个画面内容紧紧围绕主题中心,画面中的女性知青角色站在金色阳光照耀下的曲折的小路上,如同是站在了人生的当下与未来的交汇处。饱经沧桑的面容、手中正拿着一只军用水壶等细节刻画使整个画面充满忧郁之情,表达出人物对以往经历的告别、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表现出这一代人的青春理想与悲苦惆怅。于某种意义而言,这类知青题材油画作品也是这一代画家对生活经历的深刻反思。他们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内心的真切情感与期望。因此,这一时期的这类主题性油画作品不同于往日的仅是简单地描绘社会现状,它有着更为情绪化的呈现,融入了这一代人过往的经历与经验。
197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在北京举行。罗中立的巨大农民头像油画《父亲》获得油画金奖,这时高小华的作品却被淘汰。这意味着“乡土现实主义”绘画的兴起和“伤痕美术”的结束。在油画中,画家从以往宣传抗战意识转变为对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关注,并主要描绘农村、农民,绘画主题转向了人本身。
在《父亲》中,罗中立从现实生活出发,选择了生活在大巴山中的一位普通、朴素、勤劳的农民形象为描绘对象,虽舍弃了以往充满正能量的高大形象,塑造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典型的农民形象,但画面表现的并不只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它超过了人物原型,体现出新中国的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顶梁柱,是一个非常贴近真实社会状态的模样,更是当时国家形象的缩影。《父亲》在主题内容上具有创新性,它的产生与那个年代的社会、政治、文化都密不可分。在经历社会大变革后,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这一新的审美视角充分表达了画家的家国情怀。乡土油画的出现是对本土性传统文化的构建,以农民形象为主题的“乡土现实主义”绘画充分彰显了时代意义,它重新培养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人们抒发情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1980年10月,在天津举行的以人道主义为题的讨论为乡土美术提供了极其有力的理论支撑,继《父亲》之后,开始出现许多相关题材的油画作品,使以描绘农村人民为主题的乡土美术迅速衍化为当时的流行风格。在乡土美术崛起的时代背景下,高小华的油画创作题材也转向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常见的赶火车的场景,他认为这个表面看起来平凡的特定时刻能够真切地表现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实是不平凡的。它具有强烈的风俗性,饱含人文精神的情怀。他通过写实的技法与坚韧的意志描绘劳动人民的精神世界,去触碰人内心最本质的东西。在其他艺术家开始探寻艺术风格的多元性时,高小华依然坚持选取贴近自然生活的主题,使用写实的手法表现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
这种主题性油画留下了属于一个时代的印记,它也是一个民族的主题。换句话说,重庆地区的“伤痕美术”与“乡土现实主义”绘画都坚持着四川画派一直以来的绘画传统,都采用不同的题材表现对人的关注,它能与社会变化联系起来,突出人的精神层面。这是一种能够带来人心效应的稳定文化的需要。再回头来看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主题性油画作品,将时代主题用视觉方式呈现出来,凸显出油画的社会性,这也是主题性油画内涵的显现。
五、艺术个性化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艺术涌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85美术新潮”随之兴起。国门的打开给了国内艺术家与西方艺术家进行广泛交流探讨的机会。油画家受到了西方艺术审美价值的影响后,在主题与创作手法的选择上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油画的现代化转型。
从“伤痕美术”“乡土现实主义”到后来的“85美术新潮”,几乎都是以身处重庆地区的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八十年代的十年里,抽象绘画像寥寥星辰一样散布在各时各地,不管是“野草画会”还是“中国无名氏画会”,展品作品中均体现了部分艺术家开始进行抽象尝试。”这一时期的艺术家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拒绝程式化的创作模式。著名“乡土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罗中立曾提到过:“80年代初,我是‘怪派’,即现代派,画过抽象和表现。回忆念书时曾参加重庆‘野草画会展览’,至今依然激动。那场景真是一次事件、一次革命。大家一清早拎着自己的画去公园布展,偷偷摸摸但兴奋不已。人人都想表现自己,在观众面前热情地解说,感觉自己是盖世英雄,只有自己的画在大放异彩。这些活动,包括北京的‘星星画展’,可以说是‘八五新潮’的前奏。”中国油画在这一时期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油画的创作思想突破了传统的绘画观念,大多从对以往绘画的主题性追求转变为艺术性追求。20世纪80年代是艺术从单一形式走向多元发展的时代。89年以后,身处重庆地区的西南艺术家群体为当时全国美术的重要部分。这一时期西南地区艺术家的多元化、个性化创作观念在国内尤为突出。其中的毛旭辉、张晓刚等油画家受到佛洛依德、柏格森等人的影响,学习西方现代派,融入西方超现实主义等元素,在油画创作中强调对直觉、本体意识、潜意识与内在生命状态的表达,注重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理性地关注人的本体意识。例如,张晓刚改变了以往的创作手法,他以个人叙事的方式摆脱了哲学之争,融入强烈的个人精神,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通过“面具化”来强调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将心中的不满用艺术语言表达出来。他们认为:“艺术创造是欲罢不能的生命需求。”此时,较之国家的命运,个体的生命状态是艺术家更为关心的,这是这一时期一些艺术家的特点之一,他们关注的问题更加个体化与微观化。
从这一时期艺术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情感体验的表达、对艺术主题的改变、个性化风格与独立精神。这也引起了一代人的历史反思,是对之前“乡土现实主义”的继续、修正和对人文主义的超越。身处重庆地区的艺术家经历了从对传统艺术的反感与对自我意识的探索,转向对抽象绘画的尝试。这些接连不断出现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引人瞩目的艺术作品对一大批重庆甚至是全国的艺术家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影响,使重庆跻身为艺术文化重地。
六、结语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艺术,不同时期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文化观念,艺术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紧紧跟随时代。艺术家的绘画主题与风格具有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艺术存在于意识形态中,就算是一些描绘小事件的油画作品,其中的时代精神若与社会发展一致,也就能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远观重庆20世纪的主题性油画,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历史性,承载着当时艺术家的现实体验,它呈现出的历史特点到现在也能够带给我们较多信息去回顾以往,看到那一时期更真实的现实环境。这些产生于重庆的油画作品不只是简单的视觉体验,更是当地的艺术家在20世纪带来的一种审美体验。随着油画主题风格的丰富、技法的完善,当代艺术家更应该在未来的油画创作中注入社会现实体验与区域特色。油画艺术家对现实的表达也应注重情感的投入、去概念化,在经过大脑更深层次的思考之后对观察到的社会环境投入情感去创作,这既能反映中国人的精神,又具有艺术家自身独特的审美属性,从而促进油画进一步发展。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