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山水图卷中的图像叙事研究 ——以明代萧云从《南岳七十二峰图》为例

作者:刘熙承来源:《大河美术报》日期:2025-05-22人气:16

        在丰富多彩的中国山水画艺术领域中,南岳衡山不仅以其险峻秀丽的山势、变幻莫测的云海著称,更因融合了儒释道三教文化而享誉天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重要题材之一。

  明代萧云从所作的《南岳七十二峰图》作为南岳衡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幅展现衡山自然美景的艺术佳作,更是一部蕴含深厚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的图像叙事史诗。人们对南岳衡山的认知经历了复杂的变化,个人与群体的记忆深植其中,景观在视觉中通过图画空间呈现,由想象与诗文构成的虚拟衡山在观者眼中游动,不断与衡山本身的景观形成辉映,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因此,从图像叙事的角度来分析萧云从的《南岳七十二峰图》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幅作品的艺术魅力,又可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意义。

  萧云从《南岳七十二峰图》的创作背景

  ☆南岳衡山的自然与人文特质

  南岳衡山地处湖南中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孕育了丰富的植被资源。作为三教并存的宗教圣地,衡山拥有南岳大庙、祝融峰、回雁峰、岳麓书院等重要文化遗存。其自然景观以峰、石、泉、洞、云、雾六大奇观著称,七十二座山峰形态各异,与其间的溪流飞瀑共同构成壮丽的山水画卷。

  ☆七十二峰概念的由来与演变

  七十二峰的概念源于中国古代山岳文化与道教思想的融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七十二”是有特殊象征意义的数字。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王者制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的官制构想,形成了以七十二为基数的完整数字系统。这种数字观念被道教吸收后,发展出“七十二福地”“三十六洞天”等地理概念,为南岳七十二峰的文化建构提供了思想基础。

  后来,南朝刘宋时期徐灵期在《衡山记》中首次系统记载了七十二峰,并提出“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2]”的空间界定。至南宋,道士陈田夫在《南岳总胜集》中对各峰进行了详细考证和命名,这一工作使七十二峰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存在,奠定了后世的认知基础。

  ☆萧云从《南岳七十二峰图》的创作契机

  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文人雅士的游历之风日渐兴盛。这一时期的士人群体呈现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新风尚,逐渐转向了将实地考察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新趋势。与此同时,该时期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步扩大,衡山作为佛道共尊的圣地,文人墨客在宗教活动之余,往往进行山水游览和艺术创作。因此,明代画坛出现了“师造化”的创作倾向,画家愈发注重对实景的观察与写生。

  另外,萧云从曾长期游历潇湘地区,其在《南岳七十二峰图》题跋中明确提到“余游南岳,历览诸峰”的经历,这种亲身体验使作品突破了程式化的山水表现,具有鲜明的实景特征。

  萧云从《南岳七十二峰图》的图像叙事特色

  ☆结构与布局特点

  整体构图框架:环形山脉与三段式垂直结构的复合

  为了让画面构图更加新颖,萧云从绘制此图时严格遵循南朝徐灵期《衡山记》中“回雁为首,岳麓为足”的地理界定,将南岳山脉表现为首尾相接的环形结构。画面以湘江为水平基线,山脉沿逆时针方向蜿蜒盘旋,形成闭合的空间循环,暗合道教“周天运行”的宇宙观。

  这幅图卷天、地、人三界垂直分层,在纵向上采用三层垂直结构。描绘上层(天界),体现“岳渎通神”的道教思想,主峰大多突破云层。描绘中层(人界),集中表现七十二峰群落、寺观建筑与游览路径等。描绘下层(地界),着墨于山脚村落、湘江舟楫与农耕场景,反映世俗生活。萧云从所作的这种分层既构建了“登岳通天”的宗教意象,又保留了文人山水“可游可居”的审美功能,达成神圣性与世俗性的有机统一。

  空间组织手法:主次节奏与虚实对比

  首先,整幅画面很明显可以看到作者将五大主峰进行了一定的视觉强化。萧云从对七十二峰进行艺术提炼,重点刻画五大主峰,如祝融峰是宗教的象征、紫盖峰是祥瑞的代表。这些主峰可谓是长卷中的一个个“画眼”,它们占据画面的视觉中心,体量硕大且细节丰富,次要山峰则呈波浪式递减,每7到8座小峰簇拥一座主峰,形成韵律化的“众星拱月”格局。

  其次,画面还具有虚实相生的空间层次。作品通过笔墨变化来构建三重空间纵深,画面前景是以实笔浓墨刻画的古松、怪石、桥梁,其线条刚劲如斧劈皴。中景是主峰群,以淡墨渲染结构,建筑用界画技法精细描绘。远景大多是云雾留白处若隐若现的峰峦,以没骨法来晕染。这种处理既符合传统山水“远虚近实”的观察逻辑,又通过云雾分隔形成“洞天福地”的神秘氛围,与道教“有无相生”的哲学相呼应。

  视觉引导构建:水路与陆路交织叙事焦点群

  画面以湘江作为水平基线,串联衡州府城、衡山县城等地理坐标,同时设计S形盘旋山径作为垂直动线,连接回雁峰至祝融峰的朝圣路线,由此实现湘江与山径的双重引导。这种“水路——陆路”交织的引导系统,既还原了明代游览南岳的实际路径,又使观画视线自然流动,形成一种胜似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

  此外,萧云从巧妙地安排四大视觉焦点群,构建起完整的文化叙事。宗教建筑群以南岳庙、祝融殿、藏经阁为代表,体现南岳“三教共融”的特点。文人景观群以邺侯书院、磨镜台为代表,反映了传统思想。自然奇观群以水帘洞、禹王碑为主,用来点明图中的重点景物,强化地理标志。生活场景群以带有世俗味的山脚市集、渡口等为主。这些焦点群通过大小对比、疏密节奏有机组合,避免了长卷画作易产生的枯燥与单调。

  时空结构特征:四时并置与阴阳哲学

  萧云从在画面中还主观做了时间维度上的折叠。这幅《南岳七十二峰图》突破了物理时空限制,同步呈现了南岳地区的四季景象。画中的山脚溪流新绿、桃花点缀,一片春意盎然之景。山腰处飞瀑流泉,林木葱郁,仿佛夏日的清逸。峰顶处红叶映照,晴空雁阵,是秋天的特色表现,而远山积雪寒林,雾凇朦胧,是南岳地区冬季特征的代表。

  与此同时,阴阳相济的哲学布局也在这幅图画中有所表现。画面中每座山峰均体现阴阳二元对立,例如阳面山石裸露,则笔墨刚劲,皴法以斧劈为主。阴面植被丰茂,墨色湿润,以披麻皴与苔点为主。这种对比既符合自然光照规律,又渗透《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形成视觉张力与文化隐喻的双重表达。

  ☆叙事的内容与主题

  从叙事内容的角度来看,画面蕴含着“洞天福地”的神圣叙事。整幅画面以象征南岳之首的回雁峰为起点,以象征南岳之足的岳麓峰为终点,暗合道教“周天循环”的路径,也就是道教中所谓的朝圣路线。主峰祝融、紫盖等被强化,次要山峰则虚化处理,形成“主次有序”的神圣空间等级。

  与此同时,画作中可以明显看到有少许若隐若现的道观,黄庭观、炼丹台、仙人骑鹤等细节暗示着南岳作为道教中的“第三洞天”发挥的宗教功能,与《南岳总胜集》中会仙峰、灵药峰等道教炼丹有关的峰名相呼应。此外,从这幅图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文人“卧游”的世俗叙事特征。画中包含丰富的可游可居的山水,画面中穿插的草堂、孤舟、策杖高士等元素独具匠心地构成了一条叙事链条,反映出当时明代文人的心态。

  除了自然景观的描绘,画卷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元素。在画面中,湘江如带,穿山而过,城镇村落星罗棋布,寺庙道观隐现其间,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还凸显了作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主题表达上,萧云从的《南岳七十二峰图》展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其一,是湖湘地域文化的符号化。画面中不难看到有明显的潇湘意象。湘江、烟雨等元素使画中的南岳不仅是独立山岳,更是潇湘八景文化圈的核心部分。

  其二,在主题表达方面,这幅画卷还似乎传达着一种复杂性。他所描绘的可能是一种非纯粹的脱俗空净,这就与元代倪瓒的“空亭无人”不同。萧云从笔下的南岳既有孤高绝尘的峰峦,也有山脚村落、渔樵耕读的场景,这些无不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市隐”倾向。

  其三,萧云从的《南岳七十二峰图》带有着图像叙事的矛盾性与突破性。一方面,画中的景物和人物似乎都带有一种神圣性与世俗性,例如画中祝融峰顶的雷火云霞(道教象征)与山腰的农夫砍柴(世俗生活)的景象形成强烈对比,由此打破传统道教山水“纯然仙境”的单一叙事,这也体现了明代宗教艺术的世俗化转向。另一方面,画面主体表现了时间维度的折叠。萧云从通过描绘不同山峰中的植被、气候差异,将四季的代表性元素压缩于一卷之内,契合道教里的“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永恒观。此外,画面中的景物也有着历史与当下的叠印,一些画中的古迹与明代新建道观并置,由此构建南岳作为“历史层累之地”的文化记忆,传达出南岳地区的丰厚历史文化。

  结语

  总体来看,萧云从所作的《南岳七十二峰图》更侧重道教“洞天巡游”的循环性与文人“即景感怀”的随机性,所描绘的七十二峰仍以真实峰名为锚点,在似与不似间平衡宗教想象与文化地理。在主题上,此作既是道教圣山的指南,也是文人精神栖居的寓言,更是湖湘历史记忆的容器。萧云从通过空间并置、时间折叠、符号隐喻等手法,将宗教、政治、个人情感压缩于单一画面之中。在某种意义上,该图反映了明末清初士人通过山水艺术重构文化认同的复杂心态。


文章来源:  《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