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在音乐中呈现创新与传承
饮食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核心载体,其传承必须突破“物—味—形”三维局限,经由文化符号的精神传递,方可完成从口腹之欲到文化基因的跃迁。在众多媒介中,童谣以其天然具备的韵律性、叙事性与扩散性,成为饮食传统实现活态传承的理想载体。
从广东百年童谣《月光光》中“种韭菜”“鲤鱼八尺长”的农耕时序隐喻,到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创童谣《三街两巷谣》对南宁地标美食的声景重构,童谣以音乐为经纬,将食材的物性、技艺的工序与文化的意涵编织为一条可传唱、可迁移、可再生的文化记忆链。换言之,童谣不仅“唱”出吃什么,更“唱”出为何吃、如何吃、与谁同吃,从而把地方饮食习惯升华为超越时空的集体情感结构。循此逻辑,本文尝试论证:童谣的饮食叙事通过“地方性场域—技艺细节—文化意涵”的三重嵌套,完成了从“灶台实践”到“精神符号”的音乐性转化。
地方性场域中的饮食图景构建,是童谣叙事的基础逻辑。不同于孤立罗列食材,童谣始终将物产置于地域生产场域,通过特有的生存智慧构建完整的文化图景。广东童谣《月光光》以“莲塘背,种韭菜”“鲤鱼八尺长”等歌词,将韭菜种植的农耕时序、鲤鱼“年年有余”的祭祀象征融入生活场景;客家《踏粄歌》则通过“踏粄踏粄,踏到粄子溜溜圆”的拟声节奏,动态模拟糯米舂捣成粄的协作过程。而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作的《三街两巷谣》以学术创新视角深化了这一逻辑——作品将南宁解放路骑楼的历史回响、金狮巷匠人敲击金银的清脆声景,与水街五色糯米饭、糍粑、凉茶的市井烟火深度交融。歌词中“水塔脚凉茶铺飘香,金狮巷里糍粑甜”,不仅复现了地标空间,更通过邕剧官话韵白(如“千斤道白四两唱”的顿挫节奏)与电子音乐的蒙太奇拼接,使饮食文化落地为可感知的“声音地理志”。
童谣不仅记录“吃什么”,更以韵律为纽带,实现对技艺细节与文化意涵的动态叙事。客家《踏粄歌》中“踏粄”动作的重复,既是对制作流程的节奏化模拟,也是通过肢体律动强化记忆。当儿童在游戏中边唱边跺脚,他们实际上在进行一种“前技艺”训练,为未来参与真实的粄食制作奠定身体基础。这种口传身授的方式,使技艺传承摆脱文字记载的单一维度,成为族群文化的集体记忆。海南黎族民谣《妮侬听》则以微妙的方式介入技艺传承,“静静不啼莫做声,等姐舂米作酒饼”表面上是对儿童行为的规训,实则通过歌词引导儿童观察舂米动作的力度与频率——山栏稻去壳成米、再捣碎成粉的工序,需要掌握恰到好处的节奏。童谣将这一学习过程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模仿,使技艺观察与情感陪伴同步发生。
当代地方饮食文化在童谣音乐中的传承,更呈现出技术赋能与形式创新的双重路径。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作的《三街两巷谣》以电子音乐的动感节拍与童声吟唱,将百年骑楼的沧桑、匠人敲击金银的清脆回响、水街美食的市井风情转化为可感知的声景体验,令非遗焕发青春活力;广东江门《滋味侨乡》融合粤语说唱与现代音乐,借助MV技术展示外海面制作技艺的细节——烧鹅“滋滋”声效与刀起刀落的视觉剪辑相互强化,突破地域限制,扩大文化影响力。此类“古调新声”实践,既是对传统音韵的致敬,也是数字时代非遗传播的创新破题。
在此意义上,童谣的饮食叙事实现了文化基因的音乐性转译:以童声为传播介质,地方饮食文化从灶台边的物质实践形态升华为承载集体记忆的精神符号。诸如《摇到外婆桥》中具象化的桂花糖糕、《卖汤圆》里的糯米圆子,均在稚嫩唱腔的过程中剥离日常烟火的物质属性,转化为凝聚乡愁与群体温情的文化载体。这种升华机制不仅强化了个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份认同,更通过旋律的叙事张力,使祖辈的饮食伦理与生存智慧潜移默化地植入童稚心灵,让老祖先的生活哲学、顺时取宜的生态观念,依托童谣的传播谱系实现代际传承。
文章来源:《中国食品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4.html
- 喜报!《中国博物馆》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最新CSSCI南大核心期刊目录2025-2026版)!新入选!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
- 职称话题| 为什么党校更认可省市级党报?是否有什么说据?还有哪些机构认可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