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与翻转课堂联合教学法在“功能食品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步提升,功能食品在促进健康和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由此引发了食品、营养等行业对功能性食品的研究和开发热潮。《功能食品学》是以基础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等综合知识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功能食品相关概念、功能食品功能因子、功能食品原料资源、功能食品的功能作用、各类功能食品、功能食品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中国功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内容繁多复杂,重点和难点问题突出,不易理解。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上课积极性较弱。为培养技能型营养专业人才,需要在课堂上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以往的功能食品学教学中,通过引入PBL教学法、CBL教学法、LBL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关于研究性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功能食品学教学中的应用,尚没见报道。研究型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索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主导、问题导向、团队合作、实践应用。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通过提供教学微视频作为主要学习资源,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完成自主学习,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完成答疑解惑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则侧重于个性化学习、互动和合作。两种教学法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动力和效果。本文以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为例,在《功能食品学》本科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期为“功能食品学”的教改探索提供参考。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抽取2020年9月至2021年7月在西南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习的40名本科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名。两组的学生在基础成绩、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可进行比较研究。
2.方法。(1)对照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多媒体课件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讲授教学内容,辅以适当的提问和课后答疑,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能食品学的基本原理,且能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2)实验组教学法。①课前教学资料的准备。以保健(功能)食品的功能作用一章为例,通过本章课程的学习,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分别是(1)熟悉保健(功能)食品的功能作用及相关功能作用原理。(2)掌握保健(功能)食品功能作用及与膳食营养素的关系,了解保健(功能)食品相关功能作用及保健(功能)食品开发的原理。并能根据特点功能需要人群提出膳食建议和推荐合适的保健(功能)食品。(3)了解具有这些保健(功能)作用的保健食品原料、功能成分及与保健(功能)食品的关联;明白营养尽量来自食物,能合理看待保健(功能)食品。翻转课堂课前教学资料准备如下。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制作教学课件。课件内容包括:⑴ 基础知识部分:功能性碳水化合物、功能性脂类、氨基酸、肽和蛋白质、有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及含氮含硫化合物、萜类、有益微生物、矿物质、维生素的基本概念;保健(功能)食品的功能作用及相关功能的作用原理。⑵ 教学视频:演示保健(功能)食品中的功能因子缓解代谢综合征及疾病的机理。(3)重点回顾:通过案例分析,列举日常生活中保健功能食品的作用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促进学生知识整合,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②课前预习辅导。教师在课前一周把制作好的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等资料上传到班级QQ群或微信群中,并指导学生预习,明确他们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理解的重点内容。同时,列出一些问题或思考点,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和准备相关知识。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观看教学视频及课程资料;并整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于上课前归纳总结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重点问题。
③课中知识内化阶段。以保健(功能)食品的功能作用一章为例,教师根据教学安排以及总结的学生在课前学习中遇到的疑问,提出典型并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比如“什么叫功效成分?有那几大类?”、“活性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有何不同?各自有何生理功能?”、“常见叶类保健食品原料有哪些?”、“茶叶、银杏和芦荟主要功能成分是什么?用其为原料开发保健功能食品可能用于那种功能需要人群?”、“请判断配方中原料为“茯苓、山楂、金针菇、大枣、香菇、银耳、甜菊糖苷、水”的保健食品最适合申报的保健功能是什么?”、“请判断配方原料为“葡萄籽提取物、维生素E、大豆色拉油、蜂蜡、明胶”和“茶多酚、天然维生素E(D-α-生育酚醋酸酯)、富硒酵母、淀粉”的保健食品最适合申报的保健功能是什么?”、“请判断配方原料为“左旋肉碱酒石酸盐、乌龙茶提取物、葡萄籽提取物、亚麻籽油、蜂蜡、明胶、可可壳色素”和“番泻叶、绿茶、决明子、荷叶”的保健食品最适合申报的保健功能是什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给出答案。教师准备一些练习题和案例分析,比如提供一些与功能食品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功能成分的测试及分析方法、膳食功能性成分梳理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培养问题解决和分析能力。教师在听取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后,进行评价和总结。重点联系食品原料、功能成分、功能需要人群生理等总结保健(功能)食品功能作用原理。并对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不足进行重点讲解和指导。
④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复习和完善课程知识。课程结束后收集整理资料,把本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意见在班级的QQ群和微信群中相互交流并讨论;学生通过查阅文献、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寻找相关重难点问题的证据支持;同时教师也接受学生反馈的问题并解答。
3.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分为过程性考核和课终考核,过程性考核环节包括平时作业等,课终考核采用课程论文方式。
4.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班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课终考核成绩来进行教学评价。平时成绩(100%)=课堂表现(40%)+第一次作业完成情况(30%)+第二次作业完成情况(30%)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课程总成绩达标(大于60分)后才能算及格。经SPSS 18.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两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均分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课程总成绩为(83.90 ± 2.5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35 ± 3.12)分(p<0.01)。功能食品的基本概念以及功能性成分等相关知识繁杂,需要联系食品原料、功能成分、功能需要人群生理等方面理解功能作用原理的知识内容。采用传统教学法的对照组学生不能完全理解性记忆各知识点;而采用联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带着科学问题讨论研究,课后又积极查阅文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更牢固和深刻。同时,通过课后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学生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满意度。
表1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课程总成绩评分
分组 | 平时成绩(分) | 期末考试成绩(分) | 课程总成绩(分) |
对照组 | 80.30 ± 6.55 | 81.75 ± 4.39 | 81.35 ± 3.12 |
实验组 | 83.20 ± 1.96 | 84.05 ± 3.44 | 83.90 ± 2.55** |
p值 | 0.06564 | 0.07288 | 0.007382 |
*: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成绩总分为100分。
三、讨论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研究报告(2021)》指出,超重、肥胖及膳食相关慢性病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提出,将深入开展食物营养功能评价、加强慢性病防控作为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食品因而备受各方关注,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教学难点:1.多学科交叉。功能食品领域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知识,如食品科学、营养学、生物学、药学等。教师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知识以帮助学生够全面理解功能食品的概念和原理。2.专业术语和概念复杂。功能食品领域有许多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如生物活性成分、毒理学评价、功能评价、保健食品注册、卫生学检验等。这些术语和概念通常带给学生诸多困惑,需要教师解释和澄清以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运用。3.功能食品的标准和法规内容丰富。功能食品的标准和法规因国家和地区而异,涉及的内容复杂且不断变化。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的相关标准和法规,并讨论其对功能食品研发、生产和市场运作的影响。4.功能食品评价方法。功能食品的功效和效果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等多种方法。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常用的评价方法并讨论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5.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应通过保健功能食品原料的发展和不断更新现状以及我国保健功能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和历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创新思辨和国际视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史”教育。
如何结合食品科学专业特点,培养具备较高专业性、技术性以及实用性的技能型营养专业人才是目前食品专业本科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主导角色,传授知识和信息。该教学模式可能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入思考。并且往往伴随统一模式化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存在。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对部分学生而言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难以满足日益激增的专业人才需求。传统教学法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较少注重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限制其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本研究尝试在《功能食品学》教学中引入研究型教学与翻转课堂联合教学法,提供清晰的讲解和示例,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和原理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践项目,加深对功能食品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促进深度思考和知识交流。该联合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及科研思维,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后续的教学中还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联合教学法。如综合运用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素材,提高教学课件制作技术。通过设计短小、精悍、优质的教学视频,让学生便捷快速获取学习资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片段化学习,起到化整为零的效果。综上所诉,联合教学法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造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教学的满意程度,达到了为本专业学生从事保健(功能)食品研究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的教学需求,实现了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食品专业人员的教学目的,为食品专业其他课程的教改探索提供了借鉴。
文章来源: 《中国食品》 https://www.zzqklm.com/w/qt/2940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