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认知视角下疗愈类音频传播致效机制探究
具身性认知理论概述
具身性在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人文社科类研究的重要视角。传播学学者虽然很早就意识到身体各部分机能在传播行为中有所参与,但并没有从身体实践和物质性问题进行切入研究。随着媒介技术不断更新迭代,移动传播和虚拟现实技术深层应用,身体越来越成为人机互动的重要媒介,具身传播成为传播学研究的热门领域。
文字传播时代人类利用体外化符号系统,突破了传播过程中身体能量的束缚和时空限制。媒介化生存的当下万物皆媒,身体也成为兼备生产性和接收性的重要媒介,体外化符号通过身体的界面即可进入。具身性认知理论的根本逻辑是将传播视为有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行为,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认为身体是所有知觉的媒介,在所有知觉中必须在场。唐·伊德则着眼于人类经验和知觉的变化过程,论证了直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所谓的技术哲学并非身外之物,而是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身体作为人类感知环境的恒常存在的外在主体,不断接收外来刺激,识别调动感觉器官,将转化的信号传回神经中枢系统,处理后形成相应精神意识,最终支配个体行动。这种周而复始的过程导致个体的思维模式和经验认知逐渐被塑化,身体与外界不断交互融合。面对数字空间内标榜治愈意义的听觉产品,身体参与塑造了全新的音声体验和认知图式,这也加快了疗愈类音频产品的创新性生产和传播。基于此,从具身认知的视角深入探究疗愈类音频传播的致效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疗愈类音频传播生态分析
研究背景:听觉文化的复归。部落时期的人们由于听力受限,必须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保持近距离的口语交流才能传递信息;广播电台的应用突破了了空间限制,可以幅射大范围听众并实时传送信息;进入数字化信息时代后,声音以0和1的形式转换成数字信号存储和传输,顺利搭乘人工智能技术快车后,音声产品向智能化转向趋势明显。虽然声音传播在媒介进化史中不断迭代,但不可否认的是视觉盛宴的流行曾一度挤压着听觉文化,荧屏蓝光的照射让听觉媒介通透性受阻,被眼球经济捆绑的双眼也早已处于模糊迟缓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当眼睛的潜力资源被过度消耗,倾听的价值便脱颖而出,听觉逻辑的再度复兴必将迸发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当感官再次统合的时候,首先调动听觉感受音频意义空间。原始人以敲打石器来表达喜悦之情,劳作时靠喊号子加油鼓劲,这种原始起源的声音类型根植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得以共鸣。现代人对于音声的需求不简单停留在交流传讯,也不止于娱乐消遣,它更需要成为一种为人所用的力量,代表并影响着身心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谐。声音媒介在新媒体环境下有了全新的应用模式,如何抓住机遇赋予听力以新的生机和活力,还需要结合与日巨变的声音产品市场进行冷静分析和周密思考。尤其近年来治愈文化大行其道,音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同样可以作为打动人心的突围入口。
传播现状:耳朵经济新声态。步入加速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造成了现代人新的异化形式,人们长期处于一种内卷焦虑的倦怠状态,难以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迷茫、畏惧是重压之下的普遍表征,压力本质上触发了人类大脑系统中的“战斗或逃跑”反应系统。而作为独立的个体,主动转变视角和调整自我,是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能动性过程。数字音频作为一种媒介,天然承载着转移注意力的功效,相较于依托视觉解压的文字、图像、视频等媒介形式,其凭借特有的伴随性能够以微妙的方式悄然侵入各种生活场景,在数字传播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赛立信日前发布的《2023:中国在线音频市场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6.92亿人,月活跃用户超过3亿。声音传播与数字技术不断高效融合,网络音频行业的发展俨然已经进入了发展后半程,中国在线音频与其他数字文化产业进行横向对比,增值空间依然很大,耳朵经济市场潜力无穷。为填补疗愈音频市场的需求空缺,一些商业音频平台纷纷布局疗愈赛道,迎合市场需求的一系列以助眠解压、放松治愈为传播标签的疗愈音频产品层出不穷,形式繁多。音频内容行业想象力得到拓宽的同时,也是对高品质聆听下受众心灵的安抚。通过打造专业团队挖掘纯音乐的独特疗愈价值,结合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声学等方面知识专业化生产垂直类音频产品,进一步助推疗愈音频行业发展,逐渐形成围绕创作者、平台、受众三方的声音生态。疗愈类音频具体指各个音频平台通过音频直播或在线音频的形式提供给听众各类优质的有声读物、轻柔的声音与纯音乐,带来陪伴感的同时纾解焦虑情绪。听众可以依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音频聆听,跟随声音的节奏韵律、音调变化来调节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达到放松、平静和愉悦的效果。
疗愈类音频的具身致效机制
听觉感官场景化建构。人们每天工作生活面对冗余复杂的视觉信息过度调用视觉感官,而有声符号正在以流动弥散的形式将信息传递到没有边际的世界,这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视觉主导的感官偏向,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感官平衡与时空平衡。人工智能的“第三次浪潮”为声音媒介回归日常生活提供了契机,人类进入了一个以数字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媒介化生存时代。从空间维度来看,无论是私人领域还是公共场合,现实场景抑或是虚拟空间,“听”的场景无孔不入,“声音”占领用户生活的各大场景,覆盖更广泛的人群。从时间维度来看,不同的时间段对应着不同情感需求,早晨元气的铃声唤醒沉睡的大脑,困倦时需要激昂的声音提神专注,夜深人静时需要思考与陪伴。智能化传播需要借力声音入口,音频平台正是借此打通疗愈音频赛道,吸引用户的关注并建立品牌影响力。
梅罗维茨大胆地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和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结合起来,认为独特的行为需要独特的情境。彭兰教授同样提出场景的独特价值,不仅作为一种空间位置指向,也包含着与特定空间或行为相关的环境特征,以及在此环境中的人的行为模式及互动模式。介于此,音频后台通过场景识别实现大数据精准推送,既有技术与硬件设施的配合,同时结合使用主体自身的能动性。疗愈类音频正是针对用户的这类情境需求,集合舒缓的纯音乐、冥想引导、哄睡催眠、专注放松等板块,建构特殊的实践场景。适配用户需求场景,气氛渲染,转换心境构建出个性化的听觉景观。
以“疗愈”为关键字进行搜索,大多数内容以“助眠”“冥想”“场景模拟”作为标签,如海浪声、鸟鸣声、潺潺流水声等自然白噪音,为生活在前台表演状况下的用户,提供满足想象和追求放松的后台场景空间。用户除了随时收听在线音频,还可以驻足疗愈直播间。例如,无人直播间疗愈音频无间断自动循环并会匹配相对应的场景动态界面,主播互动类直播间,用户可以选择连麦咨询,更加深入用户心理场景。现实和虚拟在音频媒介的连接下相互嵌入,是智媒时代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对用户的消费行为有着独特的刺激和引导作用,充满文化意义和情绪疗愈的场景空间,可以给个体自我以及趣缘群体之间提供治愈体验。除此之外,搭配耳机等感受设备,音乐所营造出的隐匿空间使人暂时与外界隔离,而且帮助听者进入到理想界面以达到专注自身的状态,触动内心情感进行自我沟通,完成能量的传递和感知。
以喜马拉雅在线音频平台为例,通过合作打造精品节目、声音景观和助眠内容版块等方式,缓解人们的紧张感,起到一定的疗愈效果。同时帮助用户愉悦自我、放松情绪、提升工作学习效率以及解决失眠等问题。据官方数据统计,2018年—2020年,喜马拉雅旗下疗愈音乐收听人数涨幅达302%,2020年疗愈音乐专辑总播放量已超过2019年全年,达25亿。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定制内容有所不同。对于80后而言作为职场、家庭、社会的中流砥柱,压力危机常存,易于接受的疗愈音乐内容偏向于提升专注度、放松解压以及沉浸式3D音乐疗法等。至于90后和00后这类z世代群体,目前面临更高的生活压力,就业难度的上升和生活成本的提高,对学习提升的话题有更明显的倾向,因此白噪音自习室,提升专注度的音频样态应运而生。目前而言,喜马拉雅平台上收听最多的疗愈音乐类型,还是纯音乐与大自然白噪音相结合的音乐。利用3D音频技术结合心理声学,制作出了具有特定功效的音乐,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都市人远离城市喧嚣回归大自然的期望。
具身交互浸入式体验。5G技术与物联网建设正在改变声音媒介的接触方式,技术具身延伸了物理世界的听觉体验。不断升级的网络带宽保障了音频信号的稳定性,物联网应用则提高了收听设备间的传输能力和联动效果,借助智能音频载体耳机或音箱,连接用户和内容声景。当用户主动搜索并播放疗愈音频时,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听众。
在疗愈类音频传播场域中,个体收听行为与媒介的交互过程也是身体返场与意义交互的过程。置身于声音符号环境,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听觉空间,无需过多的社交仪式,选择适配自身需求的疗愈音频,自由调整音质音效并定时播放。借助技术实现声音立体环绕,拉近与声景的距离,营造出虚拟环境近在耳边的错觉,进一步增强听众的沉浸感,强化听觉效果。身处异地空间的传播主体通过技术投射到用户所处环境之中,通过模拟信息原始环境,借助画面渲染促进身体的知觉想象,使用户不再仅是接收讯号,而是利用智能技术进入多样化场景,调动身体的感知全方位接收信息。跟随音频暗示或引导,做出合乎内心感受的身体参与行为,使得主观意愿与客观存在的身体参与在交互中高度一致。
基于此,疗愈类音频正是以具身传播来唤醒受众的身体感知力,并使之通过身体进行思考。身体、技术、环境之间区隔的缝隙越来越小,身体力行的生存状况在新媒介声音景观中得到鲜活的呈现。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打破了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封闭性”与“专注性”,使得工作、学习与休息、娱乐这几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
情感短暂性自我修复。现代人在竞争的驱使下陷入外部世界加速和自我驱动加速的循环系统。当外部世界的加速被主体所内化,主体的身体知觉整体性会在加速运动中分裂为碎片,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中会有“一种反复出现的、持续的、普遍的焦虑”。认知心理学家韦格纳总结认为,人类心灵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受性,二是能动性。赛博人群面对眼下的精神压力,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下,迫切需要改变自我的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随时变化的条件和环境。因此,寻找伤痛情绪的宣泄口成为当代集体化诉求。
身体连接着丰富的情感,音声话语是打开公众情感闸门的共情密钥。远在声音激活理性头脑之前,它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了我们的现实。音频平台涉及到的疗愈内容形式分为两种。一类是以在线纯粹疗愈音声文本构建,包括乐器、大自然白噪音、轻音乐旋律及脑波音乐,这类声音的输入,可以激发听者自主想象能力,给人提供短暂出逃现实角色的体验,聚焦自身小我。也就是说当音乐作为个体与自身进行沟通的一个媒介时,音乐是你认识自己、与矛盾、过去的自己达成和解的一个重要手段,类似于布鲁默所说的“自我互动”。另一类则是以音频直播的形式,与用户一对一或一对多进行互动,即是以数字声为媒开展的电子传播。比如在冥想减压类音频直播间,轻柔的背景音配合特殊音效,加上主播的语音提示,跟随口令引导身体行为,来调节身心。诸如此类的还有哄睡音频直播间,主播以口播的形式,不断重复催眠类话术,配合声效达到助眠疗愈效果。
事实上对声音的反应,是人类心理的核心所在,这对于人性以及日常体验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构建了生活的每时每刻,塑造着情绪、喜好以及个人、集体的历史,并能触发回忆,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建立情感联系,而这一切都是无形的。这些符号元素所表征的治愈意义在人们的思想中传递,焦虑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缓解,归属感、尊重感、渴望得到关爱等心理需求得到象征性的满足和补偿,人们因此得到某些生活的启示,自我认知得以修复,获得了重新面对现实世界的勇气。
结语:疗愈类音频未来发展思考
身体承载着情感内化与外化,声音充斥着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在潜意识层面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反应、思想,以及我们所做出的选择。音频平台疗愈内容的搭建,为听众带来了收听便利;自由切换的音频场景,给予听众私密的空间场域;音声技术赋能,满足了受众沉浸式交互体验;调节心绪,平衡身心等种种使用需求在多重环节中得到实现。疗愈类音频凭借情感共振所形成具身化的记忆体验,在未来内容生产创作、传播方式等方面仍潜在巨大发挥空间,一些出现的问题也同样值得思考。例如,随着市场需求体量增加,音频领域的UGC的崛起,音频市场乱象丛生,杂音、噪音等劣质音充斥其中,供给享用疗愈类音频存在着隐蔽的风险。部分创作者为了流量引入,借助标题党、刺激性语言等手段过度宣传疗愈音频的价值功,效诱导听众变相消费以实现个人变现;更有甚者,创作出暗含灰色声音的音频文本,不仅违背聆听者的使用需求,降低用户体验,而且给平台审核造成困难,影响平台品牌形象与口碑;同时,AI声音克隆让版权问题也愈演愈烈,遮盖了音频疗愈的本质,这不得不为人所警惕。除此之外,声音共情中的伦理问题更加隐蔽,过分依赖声音媒介反而易于“群体性孤独”的滋生。一味借助虚拟音声技术并不能从根源解决现实症结,切实完成自我的回归,还需实现封闭式虚拟救赎到开放性线下传播的转变,才能真正修复人们的精神世界。总之,让音频真正发挥疗愈价值,还有待于从法规、科技和伦理等方面进一步全面规制。让优质疗愈类音频内容和服务日渐沉淀,为人们带来真正的福音。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