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基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研究

作者:冯平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10-26人气:475

一、基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的优势

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在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上提出,泛指“一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数字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和电商平台三种模式,为农村的生产经营提供资金支持缓、解决信息不对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最终实现农民稳定持续增收的目标。

(一)数字银行支农优势

商业银行传统线下服务模式是客户与从业人员在营业场所面对面的办理业务。而通过数字银行模式不仅可以打破金融服务的空间局限,还可以突破人工服务的时间限制。中国银行协会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其中参与此项计划的农商行17家,村镇银行20亿家。为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村企业的复工复产提供了资金的保障。

(二)供应链金融服务支农优势

供应链金融服务利用农贸交易平台聚拢供应链各环节的企业和农户,实现农户、服务商以及物流配送的信息对接。还可以对农贸交易平台的注册客户进行资信评估,为其提供贷款,形成“供应链+大数据+金融服务”的模式,有效缓解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经营和销售过程中“缺钱”的问题。

(三)农村电商平台支农优势

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交易,既可以减少人员流动,又可以为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提供必要生活物资。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助农活动,为各地区滞销的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各大电商平台还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二、基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策略
(一)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

相关部门应重视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事业的关系,重视建设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完善基础硬件设备配置,包括宽带,网络等,从而确保金融需求供给的信息能够快速流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提高资源的配置率,以便更好地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针对落后地区,为了推进数字化进程,相关部门应提供相应财政补贴,优化农业地区网络水平,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刺激农村电商事业。同时,为农民群众提供补贴并且为其提供电子设备,推动其发展电商事业,推动农产品销售,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以及条件,刺激数字普惠金融事业的健康循环以及发展。相关部门应该统筹媒体渠道,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位全面的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实践指导以及支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的普及以及推广,提高金融产品的用户黏性。针对乡村振兴发展情况,针对性地创新数字金融普惠产品的形式,确保金融业务真正地为农村农民服务,构建更加完善高效地数字金融服务机制。同时,建立金融普惠合作平台,提高农民参与度,切实为乡村振兴战略助力,从而更好地提升数字普惠金融的精准性以及可持续性
(二)加强对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监管

普惠金融又被称为包容性金融,是一种旨在普及金融服务,使更广泛人群融入金融体系的理念。而随着我国数字化经济进程的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它依托于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化渠道,进一步加强了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可负担性、可得性和可持续性,能覆盖传统金融体系边缘化的群体——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居民,可以让更多农村居民融入金融体系,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资源更加公平的分配、支持农业和农村稳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缩小城乡差距,为乡村振兴提供关键动力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更是进一步体现了其重要性。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控制资金互助合作社的发展规模,确立以金融机构为主,互助合作为辅的农村金融管理模式,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安全性。对金融机构来说,要强化部门间的内部合作,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金融产品的推出,同时要结合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循序渐进地探索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从而不断地创新出高质量、高适应性的金融产品。在此基础上,还应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监督,特别是要对其金融安全进行监督,以避免与普惠金融的本质相背离,从而导致金融风险。
三、结语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支持中具有重要潜力,但其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通过促进金融普及、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强化风险管理,可以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计,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目标。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