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网络社区梗文化发展现状与反思

作者: 陈星伊来源:《声屏世界》日期:2024-11-05人气:143

普遍认为,梗的来源是出于台湾综艺对于“哏”字的误用,起初表达的是有趣、好笑、滑稽之意,但随着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交流、互动和娱乐的重要平台,梗以其独特的方式,变成了网络社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梗的意义不断被人们挖掘,涵盖了一些现象级网络流行语、话题等,它既反映着网络时尚,也表达着当代青年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梗文化的溯源与成因分析

网络模因复制自身。1976年,理查德·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提出“meme”。这个词本意上源自希腊语“numeme”表意为模仿,仿写自“gene”,也就是“基因”一词。“meme”音译成汉语就是模因。他表示模因是文化的最基本单位。在《自私的基因》中道金斯主要探讨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会深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同化宿主大脑,进而对人们的情感产生影响,最终会导致情感的外显,产生表达的行为。模因分为强模因与弱模因,强模因指的是在和其他模因的竞争过程中可以快速占据优势的模因。而弱模因则相反,通过复制自身而传播进入人的大脑后消失速度快、传播范围较小。而在网络媒体环境加持下,B站作为社会化媒体文化社区当中的梗文化复制过程表征为强模因,原因在于梗文化能在众多潜在未外显的模因竞争中占据优势,得到广泛传播。在模因论的视角看来,梗的运用也是梗的创造的一部分。模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的传播与运动就是B站梗文化生成的根本原因。

圈层化群体不断壮大。从社会学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圈层化既包括圈子化,也包括层级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圈层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延伸,圈层不再局限于血缘和地域关系。B站的分区造就了青年人身份认同的新结构,在迷失与认清中重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分区与跨分区活动中人们可能以梗为界,安装了一扇单向的旋转门。门内,他们通过造梗、爆梗来交流、切磋,自得其乐;门外,除非依靠共通的意义空间以投名自证,否则很难与内部达成共鸣。截至23年10月B站视频发布主分区有16个,子分区99个。如此多的分区形成多个人际关系网络与网络语言阵地,不断重塑着圈层的边际,壮大圈层群体,进一步通过共鸣而产生发展梗文化。

网络媒体技术发展加强互动参与。随着数字技术革新升级,基于互联网的人工智能应用普及,算法的数据架构的完善,网民的互动参与活动有了新的发展样态。相应各类前沿技术重塑着信息生产过程与媒介生态构成,致使网络文化的有机组成日益表现出鲜明的“技术介入”趋向。而技术介入的过程中对于用户而言也是一种技术赋权。B站弹幕技术赋予了,用户更多的表达权,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到网络社区文化的建设中。而且因为弹幕的字数限制,用户必须使用最少的字数表达自己的意识,这就导致了大量符号性语言的产生。这些精简、表意更广的符号化语言通过弹幕大量传播促进“梗”的产生与“梗”文化的发展。

大数据智能传播技术可以编译、处理、计算、配发数字信息,对整个梗文化的孕育产生直接影响和间接诱发引导。群体既可以在外部作为参与广大文化社区环境的构成部分,也可以在内部生成微观的同向意见。智能技术的介入不但为群体内部模因生成和扩散注入了“活化剂”,以趣缘为基础将相似人群归类,以达到群体内部互动率更高的目的。也可以像针头一样刺开群体表面,将大量有效信息注入群体之中,并在其迎合性特征生效的过程中使群体内部成员对同方向的态度更活跃。在信息推送过程中可能将“含梗”产品更多的推送向“识梗”群体,更有助于加强互动扩散模因,使得“梗”文化更繁荣。

网络社区梗文化的发展样态

梗文化渗入B站平台各领域。梗本身的含义是有些抽象的,但其表达方式却是具象的,它不是凭空产生的。B站是青年网民的聚集地,也是多种网络文化交杂的社区,B站为其基础用户设立准入门槛,新用户注册成功即成为0级会员,但0级会员权限十分狭隘。只有通过平台的考试,或者5级及以上的用户推荐才能成为1级会员获得使用平台较完整的功能的资格。虽然近些年伴随着B站商业化,该门槛考核的题型难度大幅度降低,但还是起到会增加用户粘度、维持社区纯度的作用。这种区分为通过考核的成员提供了一个共享的符号空间和文化氛围,从而增强了B站用户对其信念的认同和拥护,同时也为创造和运用网络热词和梗的氛围奠定了基础,也正因如此梗文化才能充分渗透到B站平台的各个领域。B站的梗运用大多表现在其弹幕、评论之中。而不但如此,在B站平台推广、商业广告,甚至在与其客服交谈时都可能看到梗的身影。因此B站梗文化相较于其他平台更为典型。

一个梗的含义具有多变性。在模因扩散的过程中,梗的表意不断延伸。若把梗看作一种符号,那么它不可能体现完整的传播活动意义,有很大部分出自社交情景。所以梗既有表层的外部意义,同时也具有内涵指向。梗的外部表意往往出自它的原始文本,但当成为梗之后,它的内涵便摆脱表面意义上的文本,在新的话语环境下慢慢渗出,这造成了梗具有可能的多变性的特点。例如:2021年B站年度弹幕是“破防了”便具有多重含义。不仅存在梗变含义的现象,也存在含义改变梗的表达的情况。在梗的运用与含义扩散演绎下,梗的外显文本可能会产生改变,也是变异了其外延表达形式。所以梗与含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由二者当中任何一方所决定,真正发展梗的含义的主体还是广大网民,即梗的应用者们。例如:“火前留名”与“火钳刘明”。由于网络传播过程的复杂性,同一个梗在信息接收端呈现的传播内容不尽相同,不同的受众接受的内容和理解的程度也有差异,因此,梗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受外界影响改变自身形态。

同时梗的内涵与外显文本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变异。例如:B站名梗“金坷拉”原指的是一种化肥添加剂。起初,网友将“金坷垃”比作一种有神奇力量的道具,完善了“金坷垃”作为一个梗的内涵。而随着鬼畜二创的发展并结合该梗。又诞生了一个新梗:“金坷垃是验证神曲的唯一标准”意思就是说一段音乐能不能被B站网友认可为“神曲”那么需要通过神奇的“金坷垃”的鬼畜来验证。这个例子证明了梗的内涵会影响梗的外显文本发展,外显文本的改变也会促进梗内在含义延展。内涵与外显文本呈现交融的状态。

使用者通过多维互动以寻找共同身份认同。身份认同并非单纯凭借个体力量来完成,而是“在生命叙事中被一种或多种话语建构起来的”。脱离了梗文化范畴来看,梗可能会造成信息受者的不理解与困惑,使得其对于梗内涵建构与结构认知的错失与误判,难以构建身份认同融入群体。这也是B站为其基础用户设立准入门槛的原因之一,不了解梗文化,难以通过互动形成共同的身份认同,将对整个网络文化社区平台建设产生不利影响,而且B站平台一直为青年用户塑造了一个特殊的网络社会环境,从最开始的二次元、ACG分享社区,到后来的商业多元化,B站一直都很注重用户的互动体验。所以B站用户群体的身份认同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本质是心灵意义的归属。同时,梗与梗之间群体不是一片祥和或者无所关联的,有时会为了争取梗的内涵或者文本而产生摩擦,也可能会上升到互动行为。

网络社区梗文化的潜在问题

模因污染与虚伪的身份认同使得梗本身意义丧失。用户借助B站社区平台构建身份认同,以弹幕、评论为媒介的对抗网络孤立,追逐梗文化的潮流,但是这逐渐演变成一种面对社会的负担,大部分的梗作为强模因的生命周期非常短,了解学习了也是意义不大,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价值,还会入侵语言影响认知。人们出于认为对不了解梗、不会用梗可能会落伍,会变成不合群一类而被群体孤立的一员的风险,而去努力的去“合群”、去了解学习更多的新梗,使得玩梗变成了跟风,变成污染的模因与病毒般的扩散,人们都希望在跟风中找到自身同类人群,以达到心理满足。但这往往会造成流量乱象,模因污染可能使得两种或者多种身份认同的群体的部分自认为话语更优越的人在对方视频下错误用梗、刷梗,导致了视频乱引流、乱贴标签等问题。虚伪的身份认同会给用户带来心理上的满足与慰藉之感,看似拥有多样性的趣味,实则反映出当代青年的群体孤独,使得网络文化社区成为泡沫式的虚幻场景。

狂欢与宣泄。梗文化充斥着网络暴力,梗的过度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低俗、暴力、谣言话语以及其他失范行为的滋生泛滥。互联网数字化匿名的茫茫人海,为一些随心所欲的人开脱。在许多梗的符号中都可以看到暗含过度的冒犯性的讽刺和侮辱行为性质的表达方式,包括直接辱骂、不分场合、不分情况、不管任何通报结果和他人看法以自我想法为中心去撕扯或污蔑。宣泄着自身对社会的看法,以达到娱乐的目的。就像尼尔·波兹曼所担忧的那样,如果欢笑过后留下的只是空虚和麻木,以及对下次欢乐更强的期待,那这样的欢笑绝对是廉价的,大众变成了一群娱乐至死的人。

语言符号异化与低俗暴力语句梗横行。以“YYDS”为代表的网络用语被批评了,同时被扣上网络语言匮乏之代表的帽子,甚至成为人类语言表达能力倒退的力证。缩写梗的滥用往往使得用户在社区交流互动中呈现不明所以、答非所问的乱象。同时,谐音梗过度使用容易造成习惯性的语言符号异化、误传,甚至对文化根基产生冲击。

“BYD”、“阿米诺斯”还有前些年爆火的“辣鸡”“我去年买了个表”等这些梗都是将低俗辱骂词语通过谐音与缩写异化而来的。在“狂欢广场”中,突破尺度和道德底线而不用受到惩罚和问责。平台在审查监管上存在复杂性和不可控性,因此网络社区中讽刺、戏谑、谩骂、攻击成了游走在监管边缘的行为。由此可见一些梗的诞生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网络社区环境低俗化趋势。

梗文化的问题规制与发展

监管重点落于平台。针对梗文化所存在的问题、社区环境的治理,平台的责任是第一位的。然而在实际中平台更多的是为了企业利益而采取放纵的举措,这种放纵是不负责任的,有很多迟来的封杀或限流,等到引起有关当局的关注后才展开行动,但这时已经造成了很强的社会不良影响。例如:人民日报批评“马保国事件”:“如果靠哗众取宠就可以风生水起,靠招摇撞骗就能拓展商业版图,这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马保国背后的人到底想干什么?明眼人都清楚,无非就是商业利益。推波助澜、炒作放大马保国的一些互联网平台为什么?无非是流量至上,背后还是利益。然而,无论平台还是资本,蹭热点、找卖点的前提,都是遵循公序良俗,是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就会沦为浅薄而拙劣的商业游戏。”在当时几乎看不到相关视频,而风声过后却又一度又一度炒了起来。平台的这种行为无异于是从社会利益中掘取企业利益。所以,需要多方的共同同努力,以加强对平台的约束。

平台自身应提高自觉性。企业过度的商业利益追求让梗文化娱乐意义出现了偏差,有甚者将梗导向异化与流量乱象,暗中推广与放纵很多不良导向的梗,从而达成商业目的。从短期效益追逐角度来看,的确可以提高变现率,但从长期角度来看是不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不论平台是否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其都不应该为了逐利而不择手段,法律是底线,不应在底线周围游走,理应为自身建立适配的道德缓冲区。作为较完善的社会化媒体平台,B站本身就具备很大的权力与把关力。它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渠道,也是网络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对信息质量管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网络社区平台应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加强审核,完善过审机制,构建兼具多方利益的网络文化平台。

文化社区参与者应提高梗文化素养。从全平台视野来看,参与者的梗文化素养的提升应从主动与被动两个角度切入,分为提高与被提高,提高是主动性的,是从个人素养角度切入,首先是要求应当自我约束,理性判断,不跟风,不乱用梗,同时也不应将梗作为负担。应当自觉去开发梗文化积极、正能量的一面,而不是学一个“烂梗”到处乱刷污染平台环境,破坏网络社区和谐。另一方面是被提高,被动性的提高媒介素养。不提商业问题,B站应当恢复入站考试难度,提高准入门槛,以维持社区纯度。

结语

  网络社区梗文化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灵活多变性,其在B站广泛的发展运动成为了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这反映了当下部分年轻群体的生活态度和观念。在个人和社会的互动之中,以梗为桥梁,构建身份认同,获得心理归属感。同时,不断的互动与交流也会反哺梗文化的创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社区梗文化具有负面因素,所以应警惕将自身困在小圈子里的虚伪身份认同;杜绝低俗网络暴力;以及语言符号的异化,尤其是后者语言符号的异化可能会侵蚀语言文化根基。网络社区梗文化的监管与规制重心应放在平台治理上,平台也应该提高自觉性,同时应提升社区参与者的梗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梗文化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中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