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养成研究
1.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概述
表演意识是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对自己所要表现人物的认识、对情感的理解以及对一切表演范畴的能动反映。它涵盖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所有心理活动,并引导演员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舞蹈,使观众产生共鸣。艺术修养是舞蹈演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它涵盖了演员对各类艺术形式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艺术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演员的表演水平和作品质量。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的特点主要有创造性、想象性、广泛舞以及深度性。
表演意识的培养包括舞台意识、角色意识和情感表达意识。舞台意识是舞蹈演员对舞台空间、舞台氛围和观众反应的感知和把握。通过视觉训练,如注视凝视练习和观察练习,演员可以提高对舞台信息的捕捉和理解能力。角色意识则是演员深入理解所扮演角色的性格、情感和经历,通过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动作来准确地传达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表达意识则是舞蹈演员通过舞蹈来传递情感和情绪,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蹈作品的内涵和情感力量。
2.舞蹈演员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养成的意义
表演意识的养成对于舞蹈演员来说,是塑造生动、鲜活艺术形象的关键。一个具备高度表演意识的舞蹈演员,能够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角色的性格和情感,从而在舞台上通过身体语言和表情,将角色活灵活现地呈现给观众。这种表演意识使舞蹈表演更具灵动性和感召力,能够深深打动观众的心灵,引起观众的共鸣。
艺术修养的养成对于舞蹈演员来说,是提升表演水平和作品质量的基础。艺术修养包括了对各类艺术形式的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这些艺术修养使舞蹈演员能够在表演中融入更多的艺术元素,丰富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同时,艺术修养还能够提升舞蹈演员的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使其能够在创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加新颖、独特的艺术体验。在表演意识和艺术修养的共同作用下,舞蹈演员能够更好地诠释舞蹈作品的内涵,展现舞蹈艺术的魅力。这种作用和价值不仅体现在对观众的吸引和感染上,更体现在对舞蹈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通过不断提升表演意识和艺术修养,舞蹈演员能够推动舞蹈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舞蹈事业的繁荣做出贡献。
3.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养成策略
首先,舞蹈演员需要深入了解舞蹈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趋势,从而深化对舞蹈艺术的理解。这有助于演员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内涵,提升表演的深度和广度。强化基础训练,扎实的舞蹈基础是表演意识形成的基础。演员需要通过日复一日的基础训练,包括身体柔韧性、力量、协调性等方面的训练,来强化自己的舞蹈技能和体能。其次,提高舞台感知能力,演员应该通过视觉训练,如观察练习和注视凝视练习,提高对舞台氛围、观众反应以及与其他演员互动的感知能力。这种感知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演员更好地融入舞台环境,增强表演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再就是注重情感表达,舞蹈是情感的表达,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方式,将角色的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因此,演员需要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学会在舞蹈中传递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在表演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下分开侧重来展开具体讨论。
3.1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养成策略
3.1.1掌握观众心理
舞蹈演员进行表演时,观众对舞蹈表演的赞誉,能够客观反映出舞蹈演员的艺术表演成功率。舞蹈演员与观众之间属于一个对立统一的关系,观众希望观看一场精彩的艺术表演,而舞蹈演员则希望观众给予最高的评价与肯定。为此,在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养成时,应当揣摩并掌握观众的心理,了解观众的诉求。
在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需要把控好肢体语言的节奏,精准把握每一个表演细节,明确自己进行怎样的舞蹈动作与舞蹈艺术情境契合,给予观众最直接的舞蹈艺术冲击,使得观众的情绪跟随舞蹈演员的艺术表演起伏变化,进而使得观众与舞蹈演员产生艺术维度的共鸣,实现舞蹈艺术表演的预期艺术传播影响力。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需要揣摩观众的心理,把握观众的诉求,进而调整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状态,不断提升表演意识认知高度。
3.1.2注重想象力的锻炼
舞蹈演员在培养表演意识时,应当基于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对舞蹈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尝试从全新的视角切入,提炼舞蹈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核与精神力量,将其吸收为自己的人文知识储备,对表演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形成强烈而真挚的舞蹈表演欲望和意识。在舞蹈演员锻炼自己的艺术思维想象力时,应当多看、多想、多实践,鉴赏舞蹈艺术大师的舞蹈艺术表达方式,思考自己如何利用舞蹈动作表达相关的艺术情感,并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全新的舞蹈艺术理解领域,打破固有思维认知对舞者想象力的约束,放飞舞蹈演员的艺术思维想象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表演意识。
3.1.3注重情感的准确表达
舞蹈艺术的表现形态较为特殊,通过舞蹈者肢体语言的表达,向观众传递舞蹈艺术作品的核心理念。在舞蹈演员养成表演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自身情感在舞蹈艺术中的表达,使得自己能够融入到舞蹈艺术角色当中,将自身的情感与角色的艺术定位合二为一,为艺术角色赋予灵魂,让观众能够通过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从而对艺术角色产生深入的理解认知。如我国著名的歌剧《白毛女》演绎过程中,主演通过自己的舞蹈动作、语言表达、歌曲演唱,为观众展现出一个活灵活现的“喜儿”角色,使得人们感受到喜儿身上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
在舞蹈演员对艺术角色进行诠释时,首先自己应当对艺术角色的故事产生共鸣,深入理解角色、感知角色、挖掘角色,能够找准角色的情感诉求,明确角色的艺术定位,从而化身为角色,注入自己的情感。通过自己酣畅淋漓的舞蹈艺术表演,使得观众记住这个角色,认可角色扮演者的舞蹈艺术表演。为使得舞蹈演员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情感,在日常练习过程中应当多琢磨、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共情力与艺术表现力。通过日积月累的练习,使得舞蹈演员能够对艺术角色的情感产生深入地理解,为舞台的艺术表演提供有力支持。
3.1.4合理利用舞台实践
表演意识形态需要在日常实践中逐渐地积累,从朦胧的艺术意识过渡为准确的表演意识,能够清楚地知道自己要演什么、要达到哪种艺术效果、如何与观众进行有效的互动。笔者认为一位舞蹈演员要养成舞蹈表演意识,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通过不同的实践摸索、思考调整、探索总结,将自己积累的舞台表演经验进行内化吸收,最终形成一定的舞台表演意识,由量变转化为质变,使得舞蹈演员的舞台表演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由此可见,一位舞蹈演员为使得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则需要积极参与不同的舞蹈实践活动,抓住一切机会,在舞台上检验自己学习理解的舞蹈表演方式。通过观众的反馈,以及相关专业人士的指点,从而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在学习提高中强化自己的舞蹈表演意识,提升自我的舞蹈艺术综合能力。
3.1.5提高舞蹈演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对舞蹈演员形成表演意识具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舞蹈演员的文化知识储备、思维视野、认知范畴、辨析思考力等,将影响到自己学习舞蹈知识的效果,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在舞蹈演员养成良好的表演意识时,应当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阅读计划,并学习舞蹈艺术的专业知识,用人文艺术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从而夯实舞蹈艺术的理论,并对舞蹈艺术形成独到的理解与思考,能够在舞蹈表演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为舞蹈艺术作品赋予灵魂,体现出舞蹈演员的人文艺术素养与表演主观意识。
3.2舞蹈演员的艺术修养养成策略
3.2.1扎实舞蹈基本功
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应当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从而在舞台上展现出自己的个人魅力,为观众带来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笔者认为,在舞蹈演员养成艺术修养时,切不可急躁,应当扎实自己的舞蹈基本功,因为舞蹈艺术需要循序渐进地提升,才可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在舞蹈基本功都不扎实的情况下,舞蹈演员的表现根本不会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肯定。
由此可见,舞蹈演员在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时,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意识到舞蹈基本功练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沉下心来刻苦训练,不断打磨自己的舞蹈技巧,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长期的训练,舞蹈演员根本无法抓住上台表演的机会,自然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3.2.2舞蹈角色代入感
舞蹈演员在接到不同的艺术角色时,应当抓住每一个机会,因为角色没有大小之分,小角色也能散发出夺目的光芒。在对每一个舞蹈艺术角色进行诠释时,舞者应当具备一定的舞蹈角色代入感,进而将自己化身为艺术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表现出自己的舞蹈艺术天赋与创造力。随着舞蹈角色代入感的不断增强,可发现舞者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很大地提升。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在舞者倾注心血后,对舞蹈艺术角色产生了全新的解读,能够带着自己的理解,诠释角色的艺术定位,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出角色内心的挣扎、精神上的困惑、心理上的痛苦、情绪上的失控等。下面以三人舞《心手相牵》为例,对舞蹈角色代入感进行深入分析。演员们在表演《心手相牵》的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角色代入感。他们通过深入理解和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将角色的情感变化通过舞蹈动作和表情传达给观众。例如,在舞蹈的高潮部分,兄妹三人为了弟弟的上学机会而争执,演员们通过激烈的舞蹈动作和悲伤的表情,将角色的内心挣扎和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代入感让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产生共鸣和同情。为此,每一位舞蹈演员都应当提升自己的角色代入感,在众多角色的倾情演绎中,逐渐提升自我的舞蹈艺术修养。
3.2.3凝聚舞蹈艺术思想
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如戏剧、文学、哲学、美术、音乐、舞蹈、雕塑、绘画、摄影等,而在艺术作品进行表现时,可对不同的艺术形态进行融合,从而体现出艺术作品的包容性。通过对舞蹈艺术进行分析可知,舞蹈艺术与戏剧艺术、音乐艺术等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在舞蹈艺术作品表现时,应当从多个视角切入,创新舞蹈艺术表现的方式,使得舞蹈演员的形体与音乐节拍、灯光摄影、场景道具进行有效融合,提升舞蹈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笔者认为,在提升舞蹈演员的艺术修养时,则应当使其凝聚舞蹈艺术思想,深入剖析舞蹈艺术作品,能够挖掘其中的文化底蕴、艺术思想、精神力量,超越单一形态的舞蹈表现形式,能够从多个视角分析思考,并得出不同的理解认知。舞蹈演员在不断凝聚舞蹈艺术思想的过程中,能够拓展自己的艺术思维认知视野,汲取经典艺术理论的精髓,从而筑牢舞蹈演员的艺术基石,助力舞蹈演员的职业发展。
3.2.4挖掘艺术创作力
一名出色的舞蹈艺术家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艺术创作力,能够创作出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展现出自己的舞蹈艺术修养,并获得观众的喜爱与拥护。为此,舞蹈演员在养成艺术修养时,应当不断挖掘自我的艺术创作力,能够基于的灵感进行舞蹈艺术的表现。笔者认为,舞蹈艺术创作时,并不需要舞蹈演员直接创作出一支新颖的舞蹈作品,一个全新的动作、全新的艺术演绎方式、全新的理解,都可以视作是舞蹈演员的一次小创作。随着舞蹈演员创作意识的不断增强、创作自信心的不断提升,可发现舞蹈演员的创作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且舞蹈演员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3.2.5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舞蹈表演过程中,舞蹈演员应当具备强大的心理,进而应对各种突发的事件,保证舞台艺术表演的有序进行,将人们口中的舞台故事转化为艺术创意,使得观众啧啧称奇,对此拍手叫好。由此可见,在舞蹈演员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时,应当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遇事处变不惊沉着应对。而舞蹈演员要想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则需要进行不断地锻炼,提升自己的心理抗压能力,保证自己在关键时刻能够担得起责任,体现出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日常训练过程中,可开展一些具有挑战难度的舞蹈练习,从而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应急反应能力,为日后的舞台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3.2.6活跃的情感素养
活跃的情感素养是一位舞蹈演员艺术修养养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舞蹈艺术表演过程中,需要舞蹈演员充分调动自己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舞蹈角色当中,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的舞蹈艺术,而不是呆若木鸡般地进行机械化形体变化,使得观众感到十分扫兴,根本无法从舞蹈演员的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律动中,感受到一个活灵活现的艺术角色。由此可见,舞蹈艺术演员应当具备活跃的情感素养,快速找出自己与角色情感的共鸣,能够在舞蹈表演过程合理控制自己的情感,使得舞蹈艺术角色的演绎张弛有度,满足观众对舞蹈艺术角色表演的预期效果,体现出舞蹈演员的专业能力与艺术修养,助力舞者今后更好地诠释不同的艺术角色。
4.结语
综上所述,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的养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和提升,舞蹈演员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艺术修养,为观众呈现出更加精彩、深刻的舞蹈作品,文中以舞蹈演员为例,重点阐述了舞蹈演员的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养成相关策略,旨在说明舞蹈演员表演意识形成,以及艺术修养提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今后,在舞蹈演员学习成长过程中,应当意识到养成表演意识与艺术修养的意义,并主动反思自己的舞蹈表演方式,学习舞蹈大师的经典作品,进而在学习中改进自己的不足,全面提升自我的舞蹈艺术综合实力。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