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城市地域文化资源的融合与创新 ——以桂林艺术节为例
桂林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与资源构成
桂林历史文化的独特性源于自然地理与人文脉络的深度互构,其三维文明图景生动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逻辑。
桂林山水孕育千古人文,一峰一石皆成妙境。漓江流域的峰林溶洞系统催生出“以形赋意”的思维模式,使山水超越物质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独秀峰凝练文人风骨,象鼻山承载神话想象。清初画僧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不仅开创了“借古开今”的绘画新境,更将山水形神升华为“一画论”的哲学境界,使自然造化与人文精神在笔墨间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作为南岭走廊的文明枢纽,桂林在民族交融中淬炼出创新基因。灵渠贯通后,中原礼乐文明与越地文化在此碰撞。壮族干栏建筑与汉族庭院形制融合为吊脚楼群落,瑶族织锦吸收蜀绣技艺,演化出八桂纹样体系。多民族共同培育的三月三歌圩既延续《越人歌》的对唱传统,又创造汉诗与壮歌并置的文学奇观,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例证。
历史层累造就了完整的文明剖面。秦代灵渠的陡门系统彰显以柔制刚的技术智慧,明代靖江王城融合壮族工艺与礼制等级,揭示边疆治理的政治艺术。七星岩摩崖石刻群构成露天编年史。唐宋题刻记录文人精神,抗战石刻铭刻民族气节,不同时代的文字层叠恰似文明年轮。
桂林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标志性的艺术范式。桂林山水画派以“米点皴”突破传统皴法,开创了表现溶洞肌理的新语言。桂剧融合昆腔程式与傩戏身段,形成文戏武唱的独特体系。《刘三姐》文化IP的现代转化,将山歌传统升华为跨媒介叙事。徐霞客的科考文学与“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经典提炼,共同构建出山水话语体系。
当代视角下,桂林文化模式为生态文明提供传统智慧。其山水伦理中的生态敬畏,多民族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密码。
桂林艺术节的发展与地域文化融合机制
2022年7月,中央戏剧学院在前往桂林进行西南剧展实地考察后,以桂林艺术节的首倡者和创办者的身份与地方政府达成共识,共同策划了以戏剧为主,包含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戏剧+”艺术节。桂林艺术节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戏剧学院联合主办的活动,于2022年12月举办首届,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了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张新名片。在活动内容、演出形式以及参与主体等方面,桂林艺术节已初步构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地域文化融合机制[1]。
☆内容融合
每年桂林艺术节主题都体现了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思想,每年的主题剧目种类与活动内容都有一定的特点与侧重,如2024年以“回望与前行”为主题,从传承文化历史的角度贴合西南剧展80周年。同样以戏剧为主体,其将音乐和美术作为一个独立板块整合形成综合性艺术节。2023年,艺术节以“美美与共 和谐共生”为主题,突出“山水+”“戏剧+”的特色,强调桂林山水自然资源、艺术资源的融合。每年艺术节在活动内容选择上也做到了多种类型样式的整合,如话剧、舞剧、音乐会、城市艺术、文化市集、沙龙、学术论坛等。剧目中还包含了民族歌舞、地方戏曲(如桂剧、彩调等)、非遗技艺展示。《浮生六记》《贵妃醉酒》《刘三姐新传》等剧目突出了传统文化与地方融合的特色。此外,还有法国默剧《面具》、新西兰毛利歌舞等国际文化与地方山水的融合。
☆空间融合
桂林艺术节与其他艺术节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对“天人合一”这一概念的诠释与呈现,这在2023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届艺术节通过《山海经》溶洞表演、《浮生六记》湖心亭表演等形式对空间融合进行了初探。2023年的第二届艺术节则对演出内容与山水资源的整合进行了创新。传统剧场以外的演出占到80%,舞台形式更加丰富,加强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进一步凸显了主题中的“共生”理念,如格鲁吉亚国立戏剧电影大学的《阿伊亚》在七星岩洞的演出,新西兰毛利歌舞在城墙下的演出。这些演出不再是狭义的剧场演出,而是任何场景都可以发生的艺术碰撞,为戏剧本身增添了东方意境之美,给观众带来了山水之外的独特视听享受。又如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制作的《广陵绝响》在桂林虞山公园户外广场夜晚演出,空旷的环境对音乐、吟诵带来了挑战,但也呈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在空间上的融合,落地到拥有2000年历史文化背景和独一无二山水文化的桂林,体现的是文化的自信与包容,也促进了艺术的创新与发展[2]。
☆多界融合
作为“后起之秀”,对比乌镇戏剧节、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举办三届的桂林艺术节发展规模较大,体系也较为成熟。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政府与高校合作打造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的交流,也带动了地方文旅产业的发展,更是艺术文化创新的大胆实践。在此基础上,著名艺术大师、国际艺术组织、高校专家学者、青年艺术家的融入,为艺术节的专业性提供了有力支撑。如2023年桂林艺术节中格鲁吉亚国立戏剧电影大学的《阿伊亚》、美国奥城大学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8个国家的戏剧演出都是来自世界戏剧教育联盟的展演剧目,极大地提升了艺术节的国际水平。桂林艺术节还组织了“民族演剧体系的现状与发展”等学术论坛,邀请王潮歌、李东、乔杉等戏剧大咖在游船上、讲堂里、古迹中开展艺术大讲堂,将艺术节作为一个专业平台吸引更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桂林艺术节的落脚点始终是年轻群体。其通过吸纳新生力量带动艺术节的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推出了“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设立欧阳予倩戏剧奖,为青年戏剧人的成长、创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由“全球华语青年戏剧导演英才计划”孵化的作品话剧《冷血》于2024年7月亮相第78届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2023年8月黄盈导演的新国剧《西游记》2023版和赵淼导演的形体戏剧《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在爱丁堡边缘艺术节上斩获佳绩。黄盈荣获“最佳导演奖”,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收获“亚洲艺术特别剧目奖”和“特别表演奖”。
同时,中央戏剧学院充分发挥艺术节的资源优势价值,有效实现了人才培养、实践育人。2023年艺术节期间,中戏研究生实践团在桂林10个县区的10所中小学里开展了为期5天的戏剧美育公益行活动,包含戏剧演出与戏剧课堂。2024年桂林艺术节进一步推出教育板块,中戏师生创作具有非遗元素的戏剧《小鲤鱼大冒险·灵渠奇遇》,开展美育公益活动,融合了戏剧课堂的深度与公益演出的广度,在桂林当地小学进行了12场演出和100节戏剧课程,累计吸引了超过1万名观众参与。
桂林艺术节对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启示
作为植根于本土文化的新型文化实践,桂林艺术节通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活了传统文脉,同时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性挑战,其发展轨迹也为观察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存提供了典型样本。一方面,它激活了文化生态,通过“非遗剧场”等创新形式,使壮锦织造、傩面雕刻等技艺突破作坊边界,转化为沉浸式艺术体验。另一方面,艺术节重构了城市品牌,通过“山水+”“戏剧+”重塑桂林的文化辨识度。2024年7月,在法国阿维尼翁成功举办的国际推介活动将桂林山水与东方人文带向世界。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桂林艺术节也面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比如,商业化运作导致部分文化符号出现异化。漓江夜游实景演出中过度使用的声光电技术,消解了渔歌对唱的意境美学;批量生产的“民族风”文创产品,使刺绣纹样的文化语义被简化为装饰元素。艺术节在可持续性上则面临更深层次的挑战。当前政府补贴占艺术节资金的63%,社会资本参与度不足,而过度依赖旅游旺季的“节庆经济”模式难以形成常态化文化生产机制。2025年4月公布的“桂林旅游”近年的数据,也说明光靠艺术节或旅游旺季难以根本解决桂林旅游当前所面临的困境[3]。
结语
桂林艺术节还需构建多元共治体系,加强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将桂林从观光型目的地转变为文化体验创新工场,实现从“山水甲天下”到“文化甲天下”的跨越升级。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需注意在地文化基因的现代表达尺度,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具体可借鉴爱丁堡艺术节的社区信托基金模式,将部分收益反哺非遗传承人培育,或是通过文化合作社机制提升居民在内容创作、票务分成等环节的参与度,同时开发山水写生季、戏剧巡演等淡季文化产品线,打破节庆经济的时空局限。最根本的是,相关人员需建立文化评估体系,在商业价值之外设立原真性保护、社区认同度等指标,使桂林艺术节真正成为滋养文化根脉的活水而非消费符号的秀场。
文章来源: 《大河美术报》 https://www.zzqklm.com/w/qk/35647.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