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藏区广场舞的音体结合研究

作者:姜庭玥来源:《尚舞》日期:2025-07-28人气:139

摘要藏区广场舞将藏族传统音乐、舞蹈动作与现代健身方式相结合,既满足了中老年人锻炼需求,又为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方法。然而,在推广过程中面临诸多难题,如基础设施薄弱、舞蹈编排中传统元素与现代健身动作的融合不足、专业指导人员较少等,限制了其健康发展。因此,文章就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的实际困境展开探讨,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藏区群众体育活动的提质增效以及民族文化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文化传承;全民健身

 

1.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的优势

1.1 促进身体健康

藏族舞蹈中,双臂的弧形摆动、腰部的左右扭转、膝盖的弹性屈伸等动作在广场舞中被改编为连续且舒缓的健身操:手臂的持续伸展与收回可缓解久坐导致的肩周僵硬,腿部交替踏步配合重心转移能增强下肢力量,帮助中老年群体保持关节灵活度;而舞蹈过程中呼吸节奏随音乐起伏调整,无形中提升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适合高原地区居民在低氧环境下的身体适应性锻炼。藏族舞蹈脚步落地时需控制力度以保持轻盈感,手臂挥舞时需维持张力避免松散,参与者跟随音乐节拍完成转身、摆臂、跨步等连贯动作的过程中,大脑需持续处理听觉信号与肢体反馈,这有助于增强神经反应速度与动作精准度。藏族广场舞舞蹈结束时的放松动作多采用藏族祈福仪式中的缓慢收势,深呼吸配合肢体舒展能够帮助降低运动后肌肉紧张度,逐步恢复至平静状态。此外,藏族广场舞通过音乐的节奏感和舞蹈的律动性,鼓励参与者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持续性的有氧运动。这种集体性的活动不仅能提升个人的运动兴趣,还能促进社区成员间的互动与交流,形成良好的社交氛围,进一步激发居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藏区,广场舞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式,不仅增强了居民的身体素质,也为传承和弘扬藏族文化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平台。

1.2 传承民族文化

藏区广场舞以藏族传统舞蹈动为载体,舞蹈动作中的肢体舒展、节奏强弱、空间调度源于高原生活图景的抽象提炼;音乐旋律中的长调、鼓点、诵唱展现了游牧文明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对话。藏区广场舞通过复现传统舞蹈的核心元素,激活民族文化基因。以锅庄舞为例,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其“围圈而舞”的形式源自藏族先民祭祀、庆典时的集体仪式,圆圈象征团结平等。广场舞保留了这一经典队形,参与者手挽手踏歌而行,肢体随音乐节奏自然摆动,重现了传统节庆中“万人同舞”的壮观场景。音乐部分选用了藏族民歌旋律,歌词中赞颂雪山、草原、牦牛的意象与舞蹈动作形成视听联动,使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可体验的情感共鸣。传统锅庄舞受时空限制,多集中于特定节日、村落活动,而广场舞将其简化为可日常练习的健身项目,不同年龄、民族的人群随着藏族音乐起舞,通过“手拉手转圈”“踏步甩袖”等标志性动作,亲身体验藏族文化中的集体意识与生命热情,从而激发了对西藏文化的向往与尊重。藏区广场舞不仅是一种健身活动,更成为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广场舞的演绎中,参与者不仅锻炼了身体,更在舞蹈与音乐的交织中,深入了解了藏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声歌唱,都是对藏族古老传统的致敬与传承。

 

2.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的现状

2.1音乐舞蹈形式混合  

传统藏族音乐多使用弦子、鼓、长号等乐器,曲调悠长,节奏自由,与牧区放牧、转山等日常活动的呼吸节奏相匹配。广场舞音乐在保留传统乐器声的基础上,加入了电子合成器和现代节拍器,舞者根据音乐节奏变化调整动作幅度,慢板时手臂舒展如展开哈达,快板时脚步踩踏短促有力,整体动作随音乐强弱自然转换。在队形上,广场舞多采用环形、队列式排列,参与者手拉手、搭肩保持整体协调;音乐中固定的节奏段落对应固定的舞蹈组合,舞蹈动作简化了传统藏族舞的复杂技巧,保留甩袖、踏步等标志性元素,再配合音乐中的呼麦声,使参与者无需专业训练也能快速融入。这音乐与舞蹈的同步编排既延续了藏族文化中“歌必舞、舞必歌”的传统,又通过重复性动作和规律性节奏,让现代人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自然接触到高原文化的精神内核。

2.2藏式广场舞音体融合亮相全国展演

近年来,藏区广场舞已从地域性文化活动发展为全国性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2024年全国广场舞展演中,《鼓舞盛世》《家乡的姑娘》《果洛·遗·舞》等12支融合多民族元素的舞蹈作品集中亮相(数据来源:青海日报),参演团队身着藏袍、土族绣花坎肩、撒拉族白帽等民族服饰,将藏族弦子舞的甩袖动作、土族安昭舞的转圈韵律有机整合,形成“一舞多民族”的独特表达。其中,《绿水青山》以藏族传统长调为音乐基底,加入电子鼓点强化节奏,舞者的踏步、扬臂等动作模拟了高原劳作场景;《宗日锅庄》还原了牧区篝火晚会形式,参与者围圈牵手、踏地而歌,这些舞蹈表演获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此外,藏区广场舞的推广与展演机制日趋专业化,果洛州文化馆凭借《果洛·遗·舞》摘得金奖。该作品以藏族非遗舞蹈“卓舞”为基础,编舞者对卓舞舞蹈的步伐节奏做了调整,配合轻快的现代电子音乐,设计出适合大众参与的简化动作。整支舞蹈既保留了甩发、跺脚等标志性动作,又降低了学习难度。决赛通过国家公共文化云、青海文旅等5个平台直播,单日点击量达36万人次,成功借助新媒体实现了文化破圈,为民族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3.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面临的挑战

3.1 基础设施不足

在藏区开展广场舞音体结合活动,需要的基础设施包括平坦的场地、音响设备(便携式音箱、麦克风,)、移动电源、照明设施、简易储物区、遮阳避雨棚;同时也需要设置小型饮水点、休息座椅并预留空间供传统乐器、健身器材(跳绳、太极扇)使用,既保留藏族特色,又方便全民参与。然而,目前这些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深入分析其原因,发现与藏区的地理环境有关。藏区多位于高海拔地带,地形复杂,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多雨雪,冻土广布,土壤结构不稳定,这直接增加了施工难度和成本。且村落之间距离遥远,交通网络稀疏,运输建筑材料需绕行崎岖山路,耗时耗力;高原昼夜温差大,露天场地缺乏遮阳避雨设施,导致参与者常因天气突变被迫中断活动,从而降低了对广场舞的参与积极性。而基层财政资源分配不均也是造成设施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藏区地方财政投入文化基础设施的预算有限,资金多优先用于教育、医疗等民生刚需领域。广场舞场地建设与维护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但许多乡镇缺乏专项资金渠道,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社会捐赠来建设广场舞基础设施。部分现有场地因维护不足出现地砖破损、音响老化等问题,无法满足舞蹈动作的流畅性和音乐播放的清晰度要求直接限制了藏区广场舞的均衡发展。

3.2 专业指导人员缺乏

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发展过程中,传统舞蹈技艺与现代健身知识未实现有效融合,加剧了运动风险。藏族传统舞蹈如锅庄、弦子等动作设计根植于高原生活,包含大幅度的旋转、深蹲、跳跃,长期练习易对膝关节、踝关节造成压力。但多数基层指导员缺乏运动生理学知识,无法根据现代健身需求调整动作强度。传统“三步一撩”的步法要求单腿连续屈伸,参与者在练习这些动作时常出现肌肉拉伤情况;而部分团队为追求视觉效果加入了高难度旋转动作,导致参与者腰部扭伤、关节磨损等问题频发。藏族广场舞需兼顾文化特色与健身功能,这要求指导员既熟悉传统舞蹈符号,又要充分了解人体力学原理。然而,当前藏区舞蹈培训多局限于技艺传授,对于运动解剖、损伤预防等方面的关注度不足,许多民间艺人能精准还原弦子舞的“颤膝抖肩”,却不懂如何将其转化为低冲击的重复性动作;部分编舞者则直接将传统动作与现代健身操拼接在一起,动作与动作之间缺少有效的衔接与过渡设计,参与者易因动作突变失去平衡。广场舞指导员也普遍缺乏急救常识,面对突发性运动损伤时无法及时处理;部分中老年参与者本身有慢性病,运动中突发心慌、头晕时,指导员无法判断风险,只能暂停活动等待救援。这类情况让群众感到活动缺乏安全保障,参与热情逐渐降低。

3.3 舞蹈传统元素淡化

全球化浪潮推动下,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形成强势文化传播渠道,平台上大量以快节奏、强视觉冲击为特征的流行舞蹈持续引导着大众审美偏好。藏族青年群体在浏览短视频的过程中频繁接触韩流舞蹈、欧美嘻哈等,逐渐形成对“整齐划一”“动感”等现代风格的追求,藏族舞蹈的传统风格如“缓急相间”被认为已经过时,缺乏创新,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一些广场舞团队为吸引年轻人,刻意用电子合成乐替代传统扎念琴、鹰笛的悠长音色,舞蹈传统服饰中的五彩邦典纹样被简化为纯色布料。这虽能够短暂提升参与度,却使舞蹈与藏族生态观、生命礼赞的精神联结被消解,文化内核逐渐被忽视。传统藏族舞蹈本质是生活经验与信仰体系的载体,朝圣、敬献等仪式动作凝结着族群的生命观、价值观,但在当代广场舞实践中,年轻群体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较少,难以理解动作背后的深层寓意。年长舞者将“躬身踏步”视为对土地的感恩,年轻人仅将其视作健身动作,指导员多侧重动作外形模仿,极少讲解舞蹈与雪山圣湖崇拜、万物有灵信仰的关联,广场舞教学过程中文化阐释严重缺失,参与者无法通过身体律动真切感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最终,藏族广场舞从文化传承媒介降格为普通的肢体锻炼工具。

 

4.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的发展策略

4.1 完善场地设备

藏区乡村受地理条件限制,多数自然村缺乏平整硬化场地,雨季泥泞、冬季结冰的地面直接影响广场舞安全性与持续性。对于这一问题,政府应提供帮助,联合本地建筑企业、文旅公司在人口聚集的村落中心建设标准化舞蹈广场,广场地面采用透水混凝土、防滑石材铺设做硬化处理;并利用轻型钢结构快速搭建遮雨棚,延长恶劣天气中的活动时间。在广场舞表演中,光效的配合也很重要,可安装可调节亮度的太阳能照明设备,既满足夜间舞蹈需求,又能通过暖色调光线烘托传统舞蹈的庄严氛围。在音响设备采购上,应保证声场均匀分布,避免音量过大破坏村落宁静,同时保留播放扎念琴、骨笛等传统乐器的音色还原能力,为音体融合创造物理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做好长期管理工作,对此,政府需与企业签订设备运维协议,明确双方责任边界。企业方主要负责定期检修电路系统、更换损耗零件;政府则要组织村民成立设备管理小组,定期开展培训活动,提高村民基础故障排查技能。针对高原紫外线强、温差大的特点,音响设备需加装防尘防晒罩,电子屏幕接口处涂抹防冻润滑剂。通过动态优化设备功能,确保基础设施真正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健身需求的双重目标。

4.2 培训本地指导员

藏区广场舞的音体结合需要开设系统性课程,提升指导员专业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联合体育专家与藏族文化研究者设计阶梯式培训体系,理论课程学习内容包括高原运动科学,解析人体力学与舞蹈动作的适配关系;实践课程则要强化指导员对传统舞蹈的健身转化能力。可引入非遗传承人参与教学,现场示范山歌的节奏特点,用快慢交替的拍子、重复的短句旋律引导学员配合节奏设计踏步、摆臂动作,并同步展示传统服饰的摆动技巧,让舞蹈既保持健身力度,又带有柔美韵律。学员边跳边熟悉山歌调子,服饰配件碰撞的声响也形成天然伴奏,既提升趣味性,也让文化记忆通过日常活动传递,从而形成具有藏区特色的广场舞教学范式。二是广场舞教学要制定基础动作库与教学指南,即统一手部角度、步伐节奏等规范,同时允许各村根据节庆习俗添加特色舞蹈动作。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分层模块,青年组增加协调性组合,老年组侧重平衡训练,并定期收集村落反馈,由专家团队将民俗元素提炼为标准化动作,再通过跨区域交流活动推广优秀案例。这样既能够保障动作科学性和传播一致性,又能够激发基层文化创造力,让广场舞成为联结现代健康理念与传统文化的载体。

4.3 创新广场舞音体融合形式

针对藏区广场舞音体结合发展中面临的舞蹈传统元素淡化挑战,需要用新时代的藏语旋律唤醒广场舞活力。编舞者应重新提炼传统藏族歌曲的悠扬曲调,并融入电子节拍,比如将牛角胡的颤音与合成器音色进行融合,创作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当代年轻人歌曲偏好的健身歌曲。在广场舞歌词创作上,歌手可与寺院诵经师合作录制,诵经师敲击法鼓、摇动转经筒,发出沉稳规律的节奏,歌手根据节奏调整歌词停顿点,让舞步更易踩准节拍;歌词内容结合诵经中的吉祥寓意,把“健康平安”“邻里和睦”等祝福语编入歌词,既保留诵经的庄严感,又贴近广场舞的欢乐氛围。此外,广场舞音体融合还需要开发方言语音识别舞曲APP,牧民对着手机唱两句民谣,自动生成适合跳锅庄的八拍循环节奏,根据用户年龄、心率匹配舞蹈强度。对于青年群体,可在舞蹈动作中加入踢踏动作增强心肺训练;对于老年广场舞参与者,舞蹈动作则侧重甩袖绕圈提升关节灵活度。每月举办“广场舞挑战赛”,用户上传的自创方言舞曲会标注运动消耗值,草原大妈和城市青年隔着屏幕斗舞时,既能比拼舞姿美感又可查看实时心率排名,从而将藏区广场舞这一传统文化与当代健康生活进行紧密结合。

 

5.结语

藏区广场舞推广中面临三大核心矛盾:自然环境与基础设施的客观限制、传统技艺与现代科学健身的知识断层、文化符号在创新转化中的流失风险。通过基础设施改造、跨领域人才培养数字技术赋能能够有效破解发展瓶颈。后续可探索AR虚拟舞伴指导系统在藏区广场舞中的应用,实时矫正动作并讲解文化寓意,激发参与积极性,进一步推动藏族广场舞从高原牧区走向城市社区,最终构建起文化传承与健康生活深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文章来源:《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