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其他论文 > 正文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正确构建民族文化符号

作者:张熠衡来源:《经济导报》日期:2025-09-10人气:11

摘要:在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方面,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的符号建构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多种媒介形式将民族文化符号化、可视化,有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符号建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认同陷阱,如符号的片面化、刻板化,以及文化消费主义对符号的过度包装等问题,反而会削弱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凝聚力。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探讨符号建构与认同陷阱之间的悖论关系,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数字时代;民族文化;符号建构;认同陷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民族文化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地域与时空限制,而是借助数字技术迅速扩散至全球范围。然而,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尤其是符号建构与认同陷阱之间的悖论关系,引发了学界与社会的广泛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而民族文化的传播与认同是其重要基础。因此,深入探讨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悖论现象,对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互联网、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等新兴传播渠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使民族文化传播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从官方机构到民间组织,从专家学者到普通民众,都可通过各种平台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播中来。这种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不仅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还丰富了传播内容与形式,使民族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二)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的兴起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例如,微博、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民族文化内容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这些平台的互动性强,用户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文化传播,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传播内容的符号化

  数字技术使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被符号化。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被广泛应用,将复杂的民族文化内涵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符号,便于传播与理解。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民族服饰、舞蹈、音乐等文化符号,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观众的关注,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然而,符号化也可能导致民族文化内涵的简化与片面化,忽视其深层次的价值与意义。

  符号化是民族文化在数字时代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民族文化内涵转化为简洁明了的符号,能更好地适应数字传播的快速性和碎片化特点。例如,民族舞蹈的短视频、民族音乐的音频片段等,都是通过符号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其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

  (四)符号化的风险

  符号化也可能导致民族文化内涵的简化与片面化。例如,将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化为单一的歌舞、服饰等元素,而忽视了其丰富的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涵。这种片面化可能导致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误解,甚至引发文化刻板印象。

  (五)传播受众的互动性

  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数字时代的民族文化传播更加注重受众的参与和互动。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还可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甚至参与到民族文化内容的创作与传播中来。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增强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碎片化与片面性,影响受众对民族文化的全面理解。

  数字平台的互动性使得受众能够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传播中来。例如,许多用户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甚至创作相关的文化内容,进一步扩大了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

  受众的互动性也可能导致信息的碎片化与片面性。例如,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民族文化内容可能过于简短,无法完整呈现民族文化的真实内涵。这种碎片化信息可能导致受众对民族文化的片面理解,甚至引发误解。

  三、符号建构与认同陷阱的悖论关系

  (一)符号建构的积极作用

  符号建构是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转化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唤起民族成员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国旗、国徽、民族英雄等符号象征着国家与民族的尊严与荣誉,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

  (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符号建构能够唤起民族成员的情感共鸣,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通过展示民族节日、传统手工艺等符号,激发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认同。这种情感共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

  符号建构有助于打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隔阂,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将民族文化符号化,使其更容易被其他民族理解和接受,从而推动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例如,中国的春节符号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符号建构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与形式。借助数字技术,民族文化符号可以被永久保存并广泛传播,避免了因时间与空间限制而导致的文化失传。同时,符号建构还能够激发民族文化创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认同陷阱的消极影响

  在符号建构过程中,可能出现符号的片面化、刻板化,以及文化消费主义对符号的过度包装等问题,反而会削弱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凝聚力。

  在符号建构过程中,为了追求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往往会对民族文化符号进行简化与提炼,导致符号的片面化与刻板化。例如,将少数民族文化符号化为单一的歌舞、服饰等元素,而忽视了其丰富的历史、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涵,容易使受众对民族文化形成片面的认识,甚至产生误解。

  数字时代,文化消费主义盛行,民族文化符号常常被过度包装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种过度商业化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使其沦为一种单纯的消费符号,而失去了对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一些地方为吸引游客,将民族文化符号简单地用于旅游开发,而忽视了对民族文化本真性的保护。

  (四)数字鸿沟与文化断裂

  尽管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在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与资源获取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数字鸿沟的存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民族群体无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加剧了文化的断裂与隔阂。这种文化断裂不仅影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

  四、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的悖论案例分析

  (一)民族服饰的符号建构与认同陷阱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在数字时代,民族服饰通过社交媒体、电商平台等渠道得到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关注。然而,这种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民族服饰的符号化使其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激发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例如,许多设计师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通过社交媒体和电商平台展示,吸引了大量年轻消费者的关注。

  然而,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对民族服饰进行过度设计与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出现了对民族文化的误读与歪曲。例如,将民族服饰与现代流行元素简单拼凑,导致民族服饰的符号化与商业化,引发民族群体的不满与争议。

  (二)民族节日的符号建构与认同陷阱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在数字时代,民族节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成为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然而,在符号建构过程中,民族节日也面临着认同陷阱。

  通过符号化传播,民族节日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断扩大,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民族节日的庆祝活动,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一些地方为了吸引游客,将民族节日过度商业化,忽视了其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例如,一些地方在举办民族节日期间,过度强调商业活动与娱乐性,而淡化了节日的文化仪式与传统习俗,导致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被削弱,甚至引发了民族群体的反感。

  (三)民族音乐的符号建构与认同陷阱

  民族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价值。在数字时代,民族音乐通过网络音乐平台、短视频等渠道得到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听众。然而,这种传播过程中也存在悖论现象。

  民族音乐的符号化传播使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与喜爱,推动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例如,通过网络音乐平台展示民族音乐作品,吸引了大量听众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一些创作者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对民族音乐进行过度改编与商业化包装,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例如,一些网络音乐平台上的民族音乐作品,为了追求流量与点击率,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简单混合,导致民族音乐的符号化与娱乐化,引发民族音乐界的争议。

  五、应对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悖论的策略

  (一)加强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

  在符号建构过程中,应注重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与全面阐释,避免符号的片面化与刻板化。通过学术研究、文化教育等方式,将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传递给受众,使他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例如,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展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增强受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二)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关系

  在民族文化传播中,应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对民族文化内涵的削弱。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文化消费主义的积极作用,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符号的保护与管理,防止其被过度商业化利用。例如,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民族文化的商业开发行为,保护民族文化的本真性与完整性。

  (三)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文化共享

  为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应加大对偏远地区民族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投入,提高民族群体的数字技术使用能力,促进文化的共享与交流。例如,通过建设民族文化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方式,将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方便民族群体获取与传播。同时,加强对民族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数字差距,推动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

  (四)培养民族文化认同的多元视角

  在民族文化传播中,应培养受众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多元视角,避免单一的文化认同观念。通过跨文化交流与教育,使受众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民族文化,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尊重。例如,通过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学习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点,促进文化的相互理解和认同。

  六、结论

  数字时代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符号建构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可能引发符号片面化、文化消费主义、数字鸿沟等问题,导致认同陷阱。通过加强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与阐释、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关系、缩小数字鸿沟、培养多元视角等策略,可以有效应对数字时代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悖论现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持。





文章来源:《经济导报https://www.zzqklm.com/w/qt/3571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