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四川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中国乡村旅游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1]。在这一背景下,旅游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它不仅关乎着新一代旅游从业者的培养,更承载着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使命[2]。地方文化作为乡村振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仅承载了丰厚的历史积淀,还代表了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因此,在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地方文化的融入不仅仅是一种需求,更是一种使命。
本研究将充分借鉴文化旅游一体化的理念,以四川文化为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地方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地方文化的融入现状。我们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四川地区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地方文化融入的现状与问题。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将准确界定目前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其原因,并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全方位培养措施。
此次研究不仅旨在为地方高校提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的理论指导,更致力于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实际可行的战略建议。通过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的深度融合,我们期望在实
践中发现更多可行性强、适应性广泛的培养模式[3],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和人
才支持。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四川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为了全面地了解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笔者主要采集了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五所大学师生信息,调查内容主要分为学生和教师两个层面展开。此次调查共发放了500份在线问卷(学生450份,教师50份),收回有效问卷478份(学生428份,教师50份),问卷回收率95.6%。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受访学生中,女性占比较高,占总受访人数的67.35%,而男性仅占32.65%。这表明,旅游专业学生中女性较多,这一性别比例在旅游专业中较为普遍。考虑到地方文化传承常常需要结合传统家庭,这一性别比例可能对于传承地方文化带来了一些挑战。本研究选取了旅游管理专业四个不同的年级学生作为样本,因为年级不一样,他们对四川本地文化了解的就不相同。此外,学生中大部分来自本省,占比为70.9%,仅有29.1%的学生来自外省。这一现象表明,在加强外省学生对四川地方文化的了解的同时,需要更多地向本省学生传递当地文化知识。本研究采集了50份教师样本,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师对四川本地文化的了解,采集了两种不同职务教师——管理教师和专业教师的样本。
(二)对四川当地文化的知晓度、认知度、获取途径、认知类型
从调查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层面:对四川本地文化的知晓度,不太了解和完全不太了解的学生占到11.3%,经过了解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外省大一新生身上,但是对四川本地文化完全了解的却只占24.3%,比例较低,多数是有些了解,占到64.4%。在获取途径中,学生多是自己通过因此网络、电视、报纸、杂志来了解四川本地文化,而在课堂上的知晓只占10.6%,看来通过旅游教育方式加强学生对四川本地文化的学习的道路任重而道远。老师层面:从抽查的50位教师的样本信息得知,教师们统一认为学习四川本地文化作用非常大,而且对四川本地文化的认知类型较为丰富,多数都非常清楚,可见旅游管理的任职老师有着是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相应的素质。
(三)四川当地文化融合旅游教育的支持度和重视度(针对教师)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知,认为四川当地文化融合旅游教育的政策和制度支持度的占40.3%。几乎没有的54%,大部分老师认为学校没有相关针对四川当地文化融入旅游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许多老师觉得对当地文化的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认为领导对四川当地文化融合旅游教育传承及推广重视的仅有62.5%,有37.5%的教师认为领导对四川当地文化融合旅游教育传承及推广不重视。
二.四川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根据研究数据的汇总,以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锦江学院、西南财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五所大学作为案例, 问卷调查了五所学校师生对四川地方文化融入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看法,发现整个社会虽然对四川本地文化的传承及推广的重要性和实施效果达到了一定的共识,但是融入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来看,不论是在研究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旧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四川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顶层设计不完善
在四川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中,融合顶层设计的不完善显现出多方面的问题。从宏观角度看,缺乏明确清晰的顶层设计意味着整个教育体系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各个教育活动在缺乏整体指引的情况下,难以有机协调,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这种情况可能造成教育内容的零散性,学生接受的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信息不成体系,难以形成深入的学习体验。
从微观角度看,不完善的顶层设计导致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临困扰。教师难以明确如何将地方文化元素融入课程,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可能采取零散的方式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的碎片化。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由于教学内容的零散性,难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影响他们对地方文化与旅游的整体认知和理解。
此外,不完善的顶层设计可能导致融合项目的目标和方向不明确。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教育机构可能难以确定融合项目的具体目标,无法明确培养学生何种能力和素质。这样一来,融合项目的实施效果可能受到影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顶层设计[4],明确教育融合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统一各个教育活动,使其有机协调,形成系统性和连贯性的教育体系。这样可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保障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提高融合项目的实施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融合教育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入的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体验。
(二)四川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内容融合不清晰
教育内容融合不清晰是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融合的过程中,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的内容往往难以有机结合,缺乏明确的融合路径。这种问题不仅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引起了混乱,也影响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真正理解。
首先,教育内容融合不清晰表现为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之间的脱节。地方文化通常包括历史、传统、习俗、艺术等多个方面,而旅游教育则涉及导游技能、旅游管理、服务技巧等内容。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融合变得复杂。缺乏明确的内容融合路径,导致教育者难以确定应该如何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体系。这种脱节使得教学过程中既缺乏深度,又无法提供学生全面的知识体验,影响了他们对地方文化和旅游业的综合理解。
其次,四川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中,四川文化的嵌入方式不明确。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然而,在教育体系中,如何将四川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旅游教育中并没有清晰的指导方针。缺乏明确的嵌入方式,使得教育者难以确定应该强调哪些方面的文化元素,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具体的课程中。因此,学生可能只是零散地了解到一些四川文化的片段,而无法形成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影响了他们对四川本地文化的深入学习。
此外,教育内容融合不清晰还表现为缺乏跨学科的整合。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的融合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地理、历史等单一学科,还应该涉及到文学、艺术、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然而,在现实教育中,不同学科之间的整合往往较少,导致学生只是从某一个角度了解地方文化,而无法形成全面的认知。这种单一学科的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也影响了他们对地方文化的综合把握。
总的来说,教育内容融合不清晰导致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受限,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三)四川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保障措施和成效检验不健全
保障措施和成效检验不健全是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在融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健全的保障措施和成效检验机制,导致融合活动难以受到有效监督和改进,影响了融合效果的评估和提升。
首先,缺乏健全的保障措施使得融合计划的执行难以规范。缺乏健全的保障措施直接妨碍了融合计划的有序执行。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在教学资源的不足方面,可能由于缺乏明确的分配机制,导致一些学校或项目无法获得足够的文化和旅游教育资源。在师资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培训和选拔机制,可能存在一些教师并未充分了解地方文化或无法将其有机融入教学。学生参与度低也可能是由于缺乏激发兴趣的手段或缺失参与性的教学设计
其次,成效检验机制不健全使得融合效果无法客观评估[5]。在四川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中,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导致对融合效果的评估可能变得主观化。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这包括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对地方文化的深度理解等方面的评估指标。
此外,缺乏成效检验机制也影响了经验的积累和分享。在融合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但缺乏成效检验机制,这些经验难以被系统地总结和分享。为了更好地推动经验的积累和分享,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平台或机构,负责汇总、整理和分享各地学校在地方文化与旅游教育融合方面的成功经验。这个平台可以包括在线社区、交流研讨会等形式,以促进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设立经验总结工作组是确保经验得以有效传承的关键。
综上所述,保障措施和成效检验不健全导致了融合计划的执行困难,评估效果的不准确,以及经验的无法有效传承。
三. 四川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和路径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四川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将当地文化融入高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既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也能够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专业人才。
(一)推动课程改革
在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增设四川地方文化专题课,包括四川历史、传统文化、地域特色等内容。在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四川旅游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地方文化知识。例如,针对川渝地区的特色,设计旅游规划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四川文化因素,提出可行的旅游线路、景点开发方案等。实地考察,与地方旅游从业者互动,增加实际操作经验。
(二)加强校企合作
与四川当地旅游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设双向实习计划。学生在企业中参与实际项目,亲身感受四川地方文化对旅游行业的影响。例如,与当地景区、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参与景区规划、活动组织等工作,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也可通过这样的合作渠道挖掘更多符合本地文化的旅游资源。
(三)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在校园内或周边地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示、地方美食品尝、民俗节庆庆祝等。这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四川地方文化的距离。例如,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本地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如川剧脸谱绘制、传统刺绣等。举办以四川特色为主题的文化节,邀请当地人文艺术家和工匠亲临现场进行传统技艺展示。
(四)建立健全的保障措施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确保旅游专业所需的地方文化教材、资料齐全。提高师资力量,培训教师更好地结合四川文化进行旅游教育。例如,制定并实施一套完善的学科评估机制,监测和评估学生在地方文化融入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同时,建立学生反馈体系,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建立文化传承平台
学校可以创建一个四川地方文化传承与研究中心,促进学术交流和跨学科研究。鼓励教师参与四川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项目,提高他们在这一领域的专业水平。例如, 通过该平台组织文化研讨会、学术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激发师生对四川文化的深入思考。平台也可以是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文化研究。
本文来源:《村委主任》https://www.zzqklm.com/w/xf/3217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