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坚持“第二个结合”,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作者:赖珊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4-09-07人气:402

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提出、阐释、系统研究及其深化实践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进入了文化自信自觉的新境界,也彰显了中华民族拥有了更加牢固的文化自信自强根基,同时也为全人类贡献了建设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第二个结合”开辟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自觉的新境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坚实的主体力量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性的生动体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党的民族基因,两者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本身就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潮流、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启蒙与中国文化进步的必然产物”而,文化自觉是我们党与生俱来的鲜明特征,也是党的天然优势。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凝练实践经验,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的双向互动中创造崭新文明形态,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中深刻把握世界文明发展趋势、揭示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开辟出文化自信自觉的新境界。

“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百年实践中探索、总结而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也是在坚定不移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程中的重要经验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同时也是一段伟大的理论创新历程“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长期奋斗历程中的宝贵经验总结,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思想文化建设的理论与政策已然成熟。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秉持光荣的文化使命,坚定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持续奋斗

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出我们党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主体力量。在五千年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在和平期还是动荡,中华文明从未断裂,始终葆有旺盛生机活力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向前迈进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陷入了从未有过的艰难境遇。无数仁人志士、各种政党,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付出了许多努力,但都没有改变中国的面貌。伴随着民族意识的大觉醒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使得中国逐渐摆脱了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迈向富强繁荣的光明未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世情、国情发生剧烈变化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深刻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在二者的双向互动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

二、“第二个结合”充分回应了时代呼唤,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了牢固的文化根基

第二个结合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国家建设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形成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注入了强大的生机活力,使得我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但与之而来的诸多弊端,使得我国在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学者长期接受西方理论洗脑、形成了一整套西方思维,他们习惯用西方概念批判中国问题,肆意诋毁和攻击中国所创造的经济成就与社会奇迹,甚至否认和歪曲中华文明的悠久传统,严重干扰了民众的正确价值判断,给社会文化和道德领域造成了重大的危害。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及其深化实践,及时扭转了这一复杂严峻的国内态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夯实了群众基础、凝聚了思想共识。

“第二个结合”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最深思想认同,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挽狂澜之既倒、实现文明进步的定海神针,二者交织相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构筑起了最为牢固的文化藩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浩如烟海精妙绝伦代表着全体中华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对治国理政、社会运转、为人处世、生活劳作等方面的深刻认识,蕴藏着中华民族关于自然界、社会和宇宙万物的独到见解,世界文明百花园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鲜明指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路径,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第二个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守正创新意识,强调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在恪守中华文明的思想真谛的基础上,丰富与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性,为全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保障。文化主体性指的是,人们对其自身所处社会内部的思想和文化的认同感。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国家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没有文化主体性就不会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更谈不上独立自主、自立自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深入,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加速传播,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大力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更多的是造成了它们社会道德的沦丧以及文化主体性的缺失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如果丧失或缺乏文化的主体意识,就可能逐步沦为“文化殖民地”。如何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和精神独立性时代所赋予的重大课题第二个结合深刻揭示出,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薪火不辍,从根本上讲就是因为有着自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品格。在多元文化价值剧烈碰撞和激荡的今天,坚持“第二个结合”,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就是在新时代坚守中华民族立场恪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具体举措,给那些既希望保持开放交流、又希望坚持本国精神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在持续丰富和完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要着重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矛盾在社会领域的具体表现,反映着人民群众亟待满足的现实需要。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需求,不仅是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也是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路径。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中央着眼于这一主要矛盾,团结国内外一切力量,奋力推进国家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逐步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经济文化需求,使得新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巨大提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家逐渐雄立于世界之林。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变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人民立场,将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重心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各项需求上,构建与完善各种体制机制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公平性,全面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要持续发展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虽然“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各自的提出时间不同,但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或完全不一样的范畴,而是有其深刻的逻辑顺承关系。可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第二个结合”,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持续发展与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首先,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根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脉”作用,真正做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不动摇。其次,要把握经济因素的决定性地位,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最后,要注重各个领域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扬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格局,建设美丽多姿的生态环境。

三要加快构建中国自己的国际话语体系。话语体系,是一国进行文化宣传和思想交流的言语范式。构建国际话语体系,是实现民族复兴、提升国际地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自身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运用技术手段,采取迷惑性范畴,实施文化入侵战略,进行国家权力的扩张占领知识经济时代制高点主导着国际话语的基本走向。西方国家遵循资本逐利的本性,总是假借自由、民主、人权等“普世”名义,四处兜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采取各种隐蔽的方式进行“西化”、“分化”活动,攫取了巨额的利润,造成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人间炼狱。如何打破占据比较优势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保存文化价值多样化资源,维护世界文化生态平衡,促进国际话语范式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具有极大挑战性的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制高点上,深入思考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系列重大问题,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融合,协调推进我国自主话语体系建设,强调打造好中国产品、叙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且提出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唱响了中国文化的时代最强音,又给其他国家起到了鲜明示范作用,打破了西方国家在文化宣传领域的垄断地位,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话语范式朝着健康、客观、公允的方向发展

“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处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关键点,意味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方面的认识达到一种新高度新征程我们要坚定对中华文明高度自信,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充分发挥文化创新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