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下纪录片视觉设计的流变与转向
短视频时代下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持续升温,纪录片产业的革新也在如火如荼的行进。从宏观上来看,2020年中国纪录片产业首次出现负增长,国内纪录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微观上来看,疫情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社会恐慌促进了人们对媒介的依赖,互联网逐渐成为纪录片制作、传播的主阵地。以爱奇艺,哔哩哔哩,腾讯为代表的流媒体平台开始涉足纪录片赛道,并在2020年中国纪录片传播指数前十席中占据六席,推出了《风味人间》《守护解放西》《人生第一次》等系列出圈的网生纪录片,掀起纪录片改革的新浪潮。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深耕家国情怀与历史题材的叙事风格,及依托院线、电视媒介进行传播营收的模式。网生纪录片凭借互联网在平台与技术层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题材选择与美学表达层面都拥有巨大的先锋性与开放性。内容上以市场为导向,迎合短视频时代下观众的审美需求,向娱乐化、大众化演进;视听上追求奇观化与审美快感,大量引用特效技术、艺术字、边框花纹、动画等创新性视觉表现形式,旨在与当下观众建立一个互动的理解与对话的关系。
视觉设计在国内纪录片历史中的流变
纪录片视觉设计是指对于纪录片进行的包装设计,包括海报设计、字体包装、信息条包装、色彩搭配、边框花纹、表情特效甚至是动画等表现手段。它决定影像的风格形式,形成观众对于纪录片首要的记忆认知。在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中,对纪录片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其否具备真实性与艺术性,视觉包装常常是一个被忽略的因素。但随着纪录片产业的商业化推进,观众审美格调的不断演变,纪录片的创作开始逐渐注重在视觉设计方面的革新。
在探讨视觉设计在纪录片历史中的流变研究时,因为学界关于纪录片视觉设计研究方面文献较少,尤其是纪录片发展早期,例改革开放前专题片的时期,相关研究文献仍处于一个空白阶段。所以在时间段的选取时,在宽泛全面与精确、有依可据的不断取舍后,最后选定从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至2021年截止为主要研究时间段,再通过视觉设计的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进行细致阐述,分别为纪实美学时期,视觉包装发展时期,先锋探索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文中分类标准是基于定性而非量性,对不同时期的定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因为纪录片视觉风格的变革存在着时间上的重叠,这种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纪实美学时期。第一阶段纪实美学时期,时间在1978年改革后的20多年。以往学者基于内容将中国纪录片发展历史分为政治化、人文化、平民化、社会化四个阶段。但从美学层面来看,政治化、人文化、平民化这前三个阶段都隶属纪实美学的范畴,在视觉风格上大相径庭。
政治化时期多指专题片的创作,主要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是对中国自上而下的关照与宣传。例如纪录片《收租院》,受制于时代技术、文化各方面的限制,在视觉方面呈现黑白、粗粝的画面,简单的解说词文字,影片整体视觉效果简陋、质朴。但令人惊喜的是,创作者已经具备视觉标识的意识,一直悬浮在画面右上方的片名作了黑白渐变底色的图标设计,成为中国最早一批设计LOGO的纪录片。
人文化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领域逐渐开始解冻,在纪录片领域,一大批文化界的人参与到纪录片制作中纪录片,从内容上看主要与专题片与风景片为主,出现大量中日合拍纪录片,例如1979 年中日合作的《丝绸之路》、1987年的《黄河》、1983 年《话说长江》。这类纪录片在视觉效果上仍限制在以文字文本为主体,这也是文人参与纪录片制作所衍生出的特性,但由于日本放送局NHK的参与,带来了许多技术、艺术上的帮助,较之前视觉效果有一定提升。例如《丝绸之路》中,呈现出鲜艳的色彩搭配,出现了海报设计,信息条包装,地图标识包装等视觉表现形式。
再推至平民化时期,以1984纪录片《望长城》开始,掀起了新纪录运动,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纪录的镜头都开始转向对于个体、底层民众、边缘群体的关注,以一种自下而上的视角重新书写历史。这种风格转向的缘由,部分原因是受当时电影界第四代导演的纪实美学影响,其次与安东尼奥尼导演1972拍摄的纪实类纪录片《中国》也有渊源。在此期间,出现了《沙与海》《流浪北京》《彼岸》《阴阳》《纪录片编辑室》等纪录片。这类纪录片将纪实美学作为自身的创作信条,追求绝对的真实、纯自然、临场感,在视觉设计上只包含镜头语言的设计及简单的文字排版。
从整体看,纪实美学阶段在创作上整体都在追求内容、思想、艺术的高度,提倡纪录片回归到真实记录本体。创作者尚未具有视觉设计的意识,首要考虑的是有意义而非有意思,在制作中缺乏摄影与剪辑技巧,且无视视觉美感和规律,纪录片总体冗长、乏味,缺乏表现力与感染力。
视觉包装发展时期。这阶段以2010年为起点至2019年新冠疫情前为主要时间段。在此期间,纪录片的视觉设计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首先是民间资本的介入革新了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形势,创造者也开始对于纪实性的反思——是否用镜头去实拍就是纪录片的本质?纪录片与监视器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影像无法抵达观众?由此逐渐开始思索纪录片创作的其他形式。同时2011年,设计学从文学中剥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到2012年为止,近2000高等院校开设了设计学科,设计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与软件技术的更新迭代,间接反馈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创作者通过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不仅保证了画面的观赏性,也运用视觉特效更好的服务于内容。例如2010年纪录片《颐和园》通过特效真实重现了这座皇家园林,通过艳丽的色彩,精美的构图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再往后《舌尖上的中国》《河西走廊》《寻味顺德》《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梵高》《杀马特我爱你》等纪录片,无论是特效应用,信息条包装,色彩搭配,字幕包装,镜头语言方面都较早期纪录片有较大发展,且独具特色。《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华美的海报而爆红出圈;《杀马特我爱你》中靠独特的字幕设计、特效包装在观众脑海中迅速建构记忆点。
先锋探索时期。该阶段主要定位2019疫情后至今,用当下话语来解释就是后疫情时期。这段时期,互联网成为纪录片传播的主要阵地,流媒体平台纷纷涌入纪录片创作的赛道,观众的审美需求和视觉文化水平在日益增长。在这种环境下,各种形式的纪录片呈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了桌面纪录片《青年理工工作者生活研究所》、动画纪录片《大唐帝陵》、手机记录片《无际蓝》、短视频纪录片《早餐中国》《此画怎讲》等各种实验性纪录片,以及大量网生纪录片例如《守护解放西2》《我在故宫600年》《沸腾吧火锅》《棒!少年》等。为了给观众带去更多维的视觉体验,这些纪录片的视觉设计在不断创新,破除边界,追求先锋性,赋予了纪录片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以网生纪录片《守护解放西2》为例,在制作上向综艺视觉设计的风格靠近,通过艺术字的创意运用,碎片化的镜头语言,浮夸的边框特效,艳丽的色彩搭配等先锋的视觉表达迅速抓住了当下观众眼球,并于2020年荣获指尖榜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作品。
视觉设计在当下纪录片中的运用
当下大部分纪录片处于接受美学的理念下,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相应观众的审美喜好,然后针对纪录片的内容题材、意义诉求、视觉风格进行设计,从而确保影片流入市场后能有良好的收视率、回报率,确保纪录片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观众已经厌倦无止境的道德说教与意义诉求,他们更多追求的是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娱乐至死的平面文化,是即时的审美快感。而绚丽多彩的视觉效果,则是构建这种后现代主义净土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通过B站2020年出品的纪录片《守护解放西2》的视觉包装为案例,分别从字幕包装、色彩搭配、镜头语言、动漫包装四个方面,去审视视觉设计对纪录片影像的一种崭新诠释,及对社会视觉文化的重新建构。
网感十足的字幕包装。在《守护解放西中2》字幕设计主要涵盖了信息条字幕设计(地名、人物、案件等信息)、标题设计、解说词字幕设计、片尾职员表字幕设计等。因为是警务类纪录片,采用的是字体呈现方正、端庄的特征,字体颜色搭配以红、蓝、白为主,凸显了警务纪录片的职业特征。同时后期又对文字进行了动态立体的设计,通过字体透视的改变、高光阴影的处理、浮雕效果、大小变换、创意排版等风格处理,使文字呈现活泼、诙谐的网感效果,更具有视觉的冲击力,整体风格使观众摆脱了对于警局严肃、正统的惯性想象。通过视觉的反差设计,达到对于权威的去神化,营造出一个观众与创作者、警察平等轻松的交流氛围,颠覆了以往纪录片中高高在上的讲述者视角。
赛博朋克的色彩搭配。赛博朋克,是“控制论”与“朋克”的合成词,多指对"高度机械文明"的反思,通常建立在反乌托邦的文化思潮上。后来延伸到艺术领域,演变为一种视觉美学风格,以街头的霓虹灯、高楼建筑,高饱和的红、蓝、绿的色彩搭配作为视觉标识,给人于未来、虚幻的视觉联感,在近现代被大量年轻人推崇备至。而《守护解放西2》在色彩的搭配上,就是以赛博朋克伟风格参考,以高饱和的红色、蓝色为主色调,搭配长沙解放西丛立的高楼大厦,五颜六色的霓虹灯牌,完美将电影中对于未来赛博朋克城市的视觉效果复刻出来,不断刺激着观众的视觉神经。同时大量红与蓝的色彩搭配运用到画面、字幕、标题各方面,不仅形成兴奋活泼的视觉心理、完成了画面风格的统一,更与警局标志色形成呼应奠定了纪录片主题基调。
多元破碎的镜头语言。以往纪录片中,观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无休止的长镜头与固定镜头。导演期望用连续的时空去展现绝对真实,但绝对真实是否存在呢?纪录片领域其实是有一个假说:当摄影机对准一个人的时候,只要对方意识到了摄影机的存在,即便导演不提任何要求,但这个人的行为也会因为你的拍摄而发生一些改变。也就是说,你以为你是在记录真实的画面,可其实你拿起摄影机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干预了一切真实。那这种不确定的真实是否还值得创作者牺牲作品的观赏性为代价去获取?网生纪录片的创作者给出了我们答案。《守护解放西2》由平均只有3秒至5秒碎片化的镜头组成,通过远中近特多景别的快速切换、急促的镜头运动营造出一种紧凑、明快的节奏感和氛围感,带给观众畅快淋漓的视觉快感。同时画面中大量监控录像镜头的运用,使得影片在保持观赏性的同时弥补了真实性的不足,甚至这种监控镜头下的真实对于观众而言比长镜头更具有说服力。
先锋性的动漫包装。纪录片记录的是真实生活,动漫是编织虚无缥缈的梦,本应该是互不兼容的两种影像却在《守护解放西2》中相互摩擦,迸溅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纪录片中,为了表现两人正在通话,导演会使用两个大头贴漫画形象配合手机录音,表现双方主体之间的的交流。同时在每集纪录片的片尾,导演都设置一个大话解放西的动画短片作为衍生产品,在人物、内容剧情上都与前文相呼应,视觉风格也与整体保持统一的风格。它不仅起到了补充内容的作用,同时幽默、新颖的视觉形式也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尤其是在以动漫为主要产业的B站。动画与纪录片的结合在纪录片历史中寥寥可数,《守护解放西2》的成功尝试是具有先锋性的,不仅它开拓了纪录片视觉创作的边界,也为当下纪录片视觉设计的变革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纪录片视觉设计转向的主要价值
纪录片视觉包装设计在近些年的变革所带来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首先是对于纪录片商业价值的重新赋能,革新性的视觉包装凭借可观的收视率与回报率,让纪录片与市场相链接起来,推动国内纪录片产业链的完善,让纪录片在经济持续下行的环境中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其次是对观众的重新抵达,以往纪录片中粗糙、乏味的视觉体验,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审美需求,致使纪录片观众大量流失。纪录片导演一昧的追求真实、艺术性,忽视观众的需求,最终陷入孤芳自赏的困境。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说,当艺术作品失去观众,再优美的文章也如同一张废纸,再杰出的影像也形同虚设,无法抵达,作品便不再存在艺术价值。而当下对于纪录片视觉设计的变革,正是回应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打破了视听壁垒,让纪录片的表达形式贴合时代,并重新将观众拉回到屏幕前,让纪录片的艺术价值再次回归。
最后是对于纪录片边界融合的探索,2021年贾樟柯在回应B站视频博主关于电影是否会在未来某一天被短视频取代时,贾樟柯是这样说的:“在短视频之前,流媒体、电视都曾试图谋杀电影,但都没有成功,反而越发壮大。因为电影这个艺术,学习能力是很强的,它向戏剧学习过、向文学学习过,恐怕现在也到了向短视频学习的阶段,我不觉得电影会消亡。”纪录片其实也和电影一样,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吸收其他艺术的表达技巧,从而内化成属于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形态。像当下纪录片的视觉设计通过对于综艺、动画的学习,就是对纪录片边界的一次伟大探索。
结语
面对当下纪录片视觉设计的流变与转向,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方面我们为纪录片的重振旗鼓而感到欢欣雀跃,另一方面也要时刻关注泛娱乐化对于纪录片本体的侵蚀,并积极寻找对策。只有在商业性与艺术性、视觉表达与意义诉求中取得相应的平衡,纪录片才能在悬崖峭壁之间稳步前进。最后,在记录片的视觉设计飞速革新的现下,我们更应该谨记纪录片创作的初衷——纪录片是把光投向黑暗的地方。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