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泛娱乐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探究
历经三十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技术全面深入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极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网络空间。然而,在商业资本与文化消费的侵扰下,泛娱乐化日益成为占据当下网络空间的重要思潮。这不仅使网络娱乐原有的价值被歪曲,还深刻影响着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危。因此,审视当前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问题,深入剖析由其引发的风险挑战,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泛娱乐化与意识形态安全
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技术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加高效便捷,但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碎片化特征也加剧了传播进程中的泛娱乐化程度,这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风险挑战。为此,必须准确把握网络泛娱乐化与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阐发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
网络泛娱乐化的内涵本质。休闲享乐、愉悦身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状态与追求。借助网络技术的革新应用,娱乐活动逐渐延伸至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社会功能也在大众狂欢的盛况下被持续放大。然而,当娱乐超越自身边界被泛化时,其内蕴的破坏力将使调侃戏谑的娱乐思维主导人们的价值判断,并最终造成其判断能力的丧失与精神世界的荒芜。甚至在有心之人的利用下,网络空间的娱乐泛化还将成为瓦解社会共识,肢解国家民族的重要手段。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说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为此,必须警惕网络泛娱乐化对事物本身内在表达与精神价值的遮蔽。事实上,人类自古以来就有通过娱乐消遣来满足感官欲望的行为,但以夸张片面的形式来博取流量、吸引眼球的泛娱乐化内容往往是缺乏深度且低俗媚俗的,这极易造成历史经典被戏说、理想信仰被解构、精神生活被异化的消极影响。可见,网络泛娱乐化已经完全背离了娱乐放松身心、舒缓压力的原初意义,其本质上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商业资本所创造的琳琅满目的娱乐产品对大众休闲时间的无限吞噬,因而也可以将其视为一种食利工具,即通过对大众时间的侵占来提高其商业产品的曝光率与接受度,从而实现其在政治、经济或文化领域的扩张意图。
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作用。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更加侧重于国家的军事、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安全。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安全所包含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拓展,除领土、主权、人口、资源以外,还涵盖了经济、生态、文化、科技等众多领域。在此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成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超越了社会成员对个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要求,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双重安全与保障;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安全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上的更为广泛的安全领域,彰显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程度与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可见,作为系统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具备强大的理论根基与指导地位,因而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而言是一道重要的保护屏障。毛泽东就曾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因此,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坚定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下,网络空间已成为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地,而在泛娱乐化的加持下,一切事物都可以被无声地转化为文化消费主义的表现形态,并使其所具有的价值属性在轻佻戏谑的娱乐消遣中不复存在。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应对网络泛娱乐化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二者耦合生发的逻辑理路。在网络泛娱乐化的语境下,媒体的娱乐功能被片面放大,人们的娱乐需求也随之陷入不断满足与无限膨胀的恶性循环中,这无疑会导致传播媒体文化价值的丧失及受众群体思想精神的泯灭,并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进一步的危害。为此,必须深入探究网络泛娱乐化与意识形态安全之间耦合生发的逻辑理路,从而为治理网络泛娱乐化提供科学指导。一方面,就传播内容而言,网络泛娱乐化的情绪性、片段性的话语表达与内容形态极易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理性权威的削弱,从而妨害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当迎合人们感性特征的话语形态以极具隐蔽性的价值诱导突破虚拟空间而融入日常生活,甚至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主导力量时,内在虚无的泛娱乐化表象就在现实层面确证了自身的在场性,这必然会使社会中的科学理性及其价值需求被压制,进而将强调理性价值的主流意识形态推至感官层面的边缘位置,最终造成其影响力与引领力的弱化、消解。另一方面,就传播方式而言,网络泛娱乐化依托技术赋能实现了对娱乐信息的精准化推送,智能媒介的数据算法依据个体偏好进行信息推荐的同时,也将造成对偏好以外信息的忽略,这使娱乐需求下的泛娱乐化内容得到技术支持,从而形成信息茧房,用以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和思想内蕴。同时,相较于传统意义上主流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方式,网络泛娱乐化以看似平等的横向对话方式塑造了事件主体与传播受众的对等关系,甚至为了迎合受众的感官趣味不惜捏造娱乐热点,使人们在真假虚实的舆论造势中掉入早已编织好的意识形态陷阱。
网络泛娱乐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
在新的发展阶段上,网络空间于各族同胞而言,不仅是情感信息的传达地带,也是需要共同守护的精神家园。为此,需要从社会、高校和公众三个维度探析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现象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从而更好关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国家安全总目标。
网络泛娱乐化对社会价值观念的消解。网络空间的泛娱乐化以大肆渲染网红明星的绯闻轶事、极力炒作公众关注的热点事件来提高相应话题的点击率和讨论度,并用精心搭建的舆论温床释放人们的非理性情绪,从而为不良价值的入侵大开方便之门,这使社会价值共识在错误观念的引导下被不断解构。实际上,泛娱乐化内容本身是没有精神内核与思想价值的,这使它不得不附着在具备价值意义的对象上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属性和现实存在,因此对有价值象征意义的事物进行娱乐戏谑的行为就成为了泛娱乐化实现自身的重要渠道。其结果便是,泛娱乐化在找寻价值载体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成为滋生价值虚无主义,以及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具。特别是在网络虚拟空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娱乐外衣的遮蔽下更加难以辨识,这使人们的社会价值认同在日常娱乐的过程中被悄无声息地离散,最终造成其价值观念的分歧,乃至分裂。同时,互联网技术也为泛娱乐化的扎根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人们不仅沉醉和奔波于层出不穷的娱乐应用,而且也热衷于做各大网络平台的先行者,这使娱乐内容长期主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从而使人们成为资本与技术相结合来获取经济效益的手段。可以预见,如对这一现象不加以防范,资本的逐利本性必将不断压缩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并将持续加剧社会价值观念的消解风险,从而使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更加难以维护。
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育人工作的分解。当人们长时间地浸泡在虚拟空间时,“短频快”的娱乐节奏不仅会麻痹人的精神感官而提高快乐的阈值,同时也会掏空受众的碎片时间使其沦为流量变现的工具。因此,为实现“吸睛”与“吸金”的双重目的,娱乐产品的话语表达和内容呈现会更加注重感官刺激,因而也就更加能够获得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青睐,这使高校教育理念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下被逐渐分解。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在长期接触网络泛娱乐化的过程中,极易受到娱乐思维的影响和干预,使其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出现了在学生群体之间高唱无用功的论调。这使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引导式教育受到了严峻挑战,极大地削弱了教育者应有的话语权威,同时也使高校的文化教化功能,特别是对大学生进行的“入耳、入脑、入心”教育,被“无乐不欢”的思维模式所弱化。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裹挟下的西方社会思潮在娱乐的幌子下以更加巧妙的形式渗透于大学生的思维场域,这导致学生群体的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在多元异质的文化思潮中遭受扰乱和侵袭,从而使高校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棘手性更加凸显。与此同时,为提高课堂“上座率”和“抬头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形式娱乐化、内容空心化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教学内容应有的科学严谨性与深刻学理性,从而鼓动了泛娱乐化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不良风气。
网络泛娱乐化对公众理想信仰的瓦解。网络空间的建构为泛娱乐化思潮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活动场所,并使其日渐成为塑造社会精神风貌与文化格局的新兴力量。然而,由网络泛娱乐化所支配的产品内容主要以零散化、浅表化、庸俗化为显著特征,这一网络环境的渲染烘托使公众正向积极的价值需求被掩盖,而使其卷入看似充实、实则虚无的娱乐狂欢中。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泛娱乐化所营造的感官刺激并不是以发挥娱乐价值本身为目的的,相反,充分挖掘娱乐内核对其而言只是一种方式方法,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刺激式消费,以实现经济获利。因此,网络泛娱乐化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并不是公众内心世界所真正需要的,而是经过任意剪辑包装而成的虚幻世界。在这里,一切严肃认真的、立意深远的思想探索,都将在泛娱乐化贫瘠的土壤上消失殆尽。同时,网络受众对直播、游戏等娱乐活动的参与,也将赋予其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二重身份,但在身份的来回切换中,受众却时常发出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追问,这导致其深陷“当下轻松惬意、事后追悔莫及”的思想折磨中而难以自拔。可见,网络语境和泛娱乐化的叠加使公众精神领域的奢靡和颓废交织并行,从而助推了人们思想认知与理想信仰的奔溃瓦解,而当公众失去崇高理想和科学信仰的有效引领后,价值认同危机与思想道德滑坡的消极境况将会接踵而至,并不断危害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
网络泛娱乐化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应对之策
网络泛娱乐化对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流价值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冲击,为此,不仅需要充分认识其负面影响的作用机制,更要从社会、高校、公众三个层面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举措,从而努力实现对网络泛娱乐化的有效治理和对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维护。
引领社会价值风向。网络娱乐走向泛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对娱乐本身的价值引导不足,二是对网络空间的监管力度不够。因此,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娱乐的引领作用,以日益完善的监管机制和丰富优质的娱乐内容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是纠偏网络泛娱乐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一方面,面对暗潮涌动的网络空间,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特别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娱乐的统领作用,既要从创作源头赋予娱乐内容以崇高价值,也要为广大受众提供娱乐辨识与选择的价值遵循,从而确保网络娱乐的正确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网络泛娱乐化是资本与技术勾连生成的,倘若忽视资本的逐利本性,则很难从根源上实现对网络泛娱乐化的有效治理。为此,必须对网络空间进行由内而外的监管约束。就内部而言,必须增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将符合社会共识与主流价值的信息推送设定为优先级别,不断扩大高质量娱乐内容的供给,同时革新技术手段,实现对娱乐内容的智能化管理和精准化治理,构建娱乐生态自我保护机制。就外部而言,应当以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为保障,与时俱进加快网络立法进程,以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和严厉的网络惩处措施,遏制资本在网络空间的无序扩张。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规范约束并不意味着僵化管理,还应当适时增强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以更好激发资本和技术的活力要素,使网络娱乐市场健康持续发展。
坚守高校育人阵地。当下,网络空间所兴起的泛娱乐化不仅耦合各类西方社会思潮,而且正以隐蔽无声的形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其背后暗含的价值体系更是假借绚丽多彩的娱乐内容实现对受众群体的精神洗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对于思想观念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网络泛娱乐化极易使其掉入幻境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本真把握。面对这一局面,高校必须坚守育人阵地,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塑造灵魂、激励精神的价值功能。为此,思政课教师绝不能仅把学生的“抬头率”和“出勤率”视作课堂的不二指标,而应当将学生的“获得感”和“使用感”放在首位,做到以内容制胜,打造学理深厚、意味深长、形神俱佳的思政课堂。对于其他各类课程来说,也应当始终保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使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深入学生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从而形成抵御网络泛娱乐化的课程合力。此外,坚守高校育人阵地还需要严格把控校园媒体平台,坚决抵制泛娱乐化倾向。这要求校园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必须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善于明辨泛娱乐化思潮的表现形式,在运用校园媒体平台时做到把握分寸,保持警惕,并能在保留传统宣传媒介的基础上,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宣传的丰富与创新,积极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同时,以制度体系、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涵养高校主流价值文化,并以此为学生提供合理健全的娱乐基础设施和丰富健康的文化实践活动,也是坚守高校育人阵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面。
提升公众理想素养。网络泛娱乐化的推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状态,具体来说,网络空间主流价值的缺位是导致娱乐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资本与技术的结合下,大量“金玉其外”的娱乐产品涌入公众视野,然而目不暇接的娱乐市场却因其“败絮其中”的思想内容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娱乐需求,甚至从根本上剥夺了人民享有高质量、高水平娱乐内容的权益。可见,应对网络泛娱乐化,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不仅需要从供给端入手规范娱乐市场、优化娱乐内容,同时也要着眼需求端,努力提升社会公众的理想信念和精神素养。对此,应该首先满足社会公众在理想信念方面的需要。在网络泛娱乐化的持续影响下,社会公众对短暂快感的极度追求不仅使其在狂欢过后感到身心俱疲,更易在潜移默化中造成公众理想信念与价值信仰的流失变更。为应对这一态势,必须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的挖掘与升华。例如,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先进典型事迹的深入宣传,塑造生动鲜活的榜样形象,并以此为力量激发社会公众的正向价值需求,从而展现熔铸理想信念于生活,筑牢信仰之基于内心的积极社会面貌。其次,必须满足社会公众在精神素养方面的需要。以提升娱乐内容质量为主,推动受众群体娱乐品味与精神需求的高层次跃升,并辅之以知识科普类的视频直播或答疑应用来提升公众对海量信息的有效甄别与价值筛选能力。同时,也要鼓励公众主动开展自我教育,加强理论学习,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知识提高其思想境界,从而自觉抵制网络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
结语
网络空间作为社会公众极为重要的实践场所,正以颠覆性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网络泛娱乐化对公众思想认知,特别是从多方面对社会主流价值的离散和销蚀,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为此,必须要深刻认识网络泛娱乐化演进的内在机理和时代表征,并在把握其本质规律与发展动向的基础上,锚定社会价值风向、紧抓高校育人阵地、加强公众理想素养,从而形成社会、高校、公众三位一体的联合发力模式,以共同应对网络泛娱乐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从而为坚定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蓄力赋能。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