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食品雕刻中的应用
食品雕刻一般指使用特殊的食雕工具,在食用性原材料上运用切、削、旋、雕、刻、戳、镂、挖等手法,制作形态美观、具有特定造型的艺术形态,使食客在进餐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便出现了“精食”和“细脍”的分类。饮食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文化形式,与其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物产、民俗、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诸多要素休戚相关,那些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食品雕刻技艺既可以被视为一种与绘画、雕塑、工艺、文学等相关联的综合艺术形式,也可以被视为探究特定语境下人类社会经济与文明发展的钥匙。
根据学者卫兴安在其著作《食品雕刻图解》中的描述,中国的食品雕刻根据主题的不同,能够被大致划分为五个门类:精雕花鸟、鱼虾水族、吉祥走兽、传说神兽以及工艺人物,每个门类又根据内容的不同被划分为诸多子主题,如“精雕花鸟”这一门类包含喜上眉梢、锦上添花、大展宏图等子主题,而“吉祥走兽”这一门类则包含一马当先、牛气冲天等主题,这些主题一方面体现了中国人对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另一方面揭示了中国人将具有文化寓意的精神情感符号审美化、具象化之后的多元面貌。本文将从中国食品雕刻文化的历史发展出发,从饮食习俗、吉祥符号两个方面对食品雕刻这一技艺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借此挖掘食品雕刻作为传承与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的潜力,为其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应用提供可行的思路。
一、中国食品雕刻文化的历史发展
1.食品雕刻与民族饮食习俗。食品雕刻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通常受到中华民族饮食习俗发展的影响,具有诸多的民族社会属性、民族文化属性以及民族地域属性。本节将结合饮食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食品雕刻文化历史发展中所涉及的地域属性、历史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行梳理,并借此提炼出食品雕刻文化中传统文化符号内容的关键成因。
根据学者何金寥等在《多维视角下中国饮食的地理学解读——以<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美食为例》中对中国饮食习俗的研究,中国饮食习俗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认为这一特征受不同地理分区中的自然属性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居民在食物原料选择、口味设计、形态样式等方面存在不同的偏好。例如,石花膏、绿茶宴等食物之所以在炎热的南方地区广受欢迎,是因为这些食物从功效到口味再到色泽形态均具有一定的清凉消暑的作用;而寒冷的东北地区则偏好酸菜类的食物,这是因为受寒冷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作物在光热条件较差的环境中难以被种植,酸菜这种制作方式能够在秋冬季节延长食物的贮存期限。因此,“气候”“生态”“环境”等地域自然属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地区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食品雕刻这一形式亦呈现出了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元代文学家、艺术家倪瓒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中描绘了江南水乡饮食文化下的食品美学特征。一方面江南多水系,故菜品多以虾蟹为原料,为菜品进行装饰的食品雕刻也多用于辅助鱼虾蟹的形态;而西北地区的作物以小麦为主,多食面点,故其食品雕刻以面点类尤为突出,如山西、陕西一带的花馍、面塑等。
其次,中国饮食习俗的发展还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随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与道德习俗的发展,逐渐多元的文化形式与逐渐成熟的民族风格均对饮食文化内容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随着民族交流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烹饪技术、食材种类也发生了改变,这也是导致中国饮食习俗具有历史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唐代,随着经济的繁荣与对外交流的复兴,诸多外来食材与调味料开始融入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长安居民能够享用到无花果、莴苣等外来食材,诸多基于外来食材的新菜式也应运而生。对于食品雕刻而言,其历史特征一方面会受到食材种类的历史性变化的影响,如莴苣这一外来食品材料能够作为诸多食品雕刻主题的原料;另一方面,受到民族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影响,呈现出不局限于单一地域文化的多元面貌。
综上,通过对民族饮食习俗的演化特点的探究,可以总结出中国食品雕刻文化具有地域性、历史性的特征,其形式面貌、制作原料、审美风格均受到地域风俗、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这一观点,本文将从地域民俗特征、时代性文化特征两个角度对食品雕刻中吉祥符号的历史性发展进行讨论。
2.食品雕刻中的吉祥符号。传统吉祥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通常具有一定历史继承性,蕴含着民族文化中特有的祝福寓意。中国食品雕刻的历史形态多脱胎于具有一定地域性、历史性的吉祥符号,具有一定的时代与地域特色。本文将从地域性特征与时代性特征两个角度,以发展的视角对食品雕刻中吉祥符号的应用进行阐述,提炼、归纳出食品雕刻文化历史性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传统文化符号要素。
根据学者贾夕平等在论文《基于符号学视角的传统吉祥纹样设计表现研究》中的研究,中国的吉祥纹样通常遵循谐音、隐喻的原则,拥有一套特定的符号系统。可以从隐喻内容的角度对这些符号进行分类,分为福、禄、寿、喜、财、吉、和、安、养、全十种类型,遵循谐音等隐喻性原则,能够匹配相应的符号对象,如:桃子、仙鹤多代表寿,葫芦代表福、禄等。不同地区的居民对这些符号的使用偏好也不同。例如藏族人民更崇尚“和”这一品质,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常见《和睦四瑞图》这一吉祥符号,寓意平等友爱、互尊互重、和睦相处、团结尊老。同样,在不同时代的语境中,对吉祥符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隋唐时期,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创造出了如宝相莲花、唐草纹以及陵阳公样等依托独特时代语境而诞生的民族新纹样。至清代,吉祥符号体系的已经发展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程度。
食品雕刻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多用于宴席、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吉祥符号在食品雕刻中的应用多辅助于特定的宴饮场景,用来传达与亲情、友情、礼仪相关的审美文化内容。例如在体现亲情文化的寿宴中,食品雕刻多以“福”“禄”“寿”为主题,可以选择“福禄双全”这一吉祥纹样,即蝙蝠与鹿的形态组合,来传达祝福;或选用“寿比南山”主题吉祥纹样,通过“寿星”与“寿桃”的组合形态表达关于“寿”的祝福。同理,在婚宴主题中,可以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爱情与幸运的鸟类吉祥符号来进行食品雕刻设计,如喜鹊和梅花的组合“喜上眉梢”、两只鸳鸯的组合“成双入对”等来烘托宴席氛围,增加婚宴的审美意趣。食品雕刻中对吉祥符号的使用偏好与吉祥符号这一文化形式在历史中的发展程度息息相关,均受到了特定的地域文化、风俗礼节与时代性文化特征的影响,呈现出了较为多元的面貌。
由此可见,食品雕刻不仅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民族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对食品雕刻的历史发展进行探究,不仅发掘了其作为民族饮食文化的多样化面貌,还发掘了食品雕刻这一形式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巨大潜力。在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食品雕刻中的继承与发展能够增添当代饮食场景中的文化意蕴,也能够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创新传播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食品雕刻中的场景化应用与传播应用两个角度,为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食品雕刻中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思路。
二、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食品雕刻中的创新应用
1.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食品雕刻中的场景化应用。传统文化符号在当代食品雕刻中的使用能够为宴饮、节日、庆典等场景增添文化韵味与审美意趣。结合当前饮食文化的发展现状,当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在食品雕刻中的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形式。
(1)菜肴点缀。食品雕刻在当前的日常餐饮活动中多作为特定冷热菜品的点缀。在冷菜中,食品雕刻主要用来衬托冷盘,增加冷盘食物的艺术感染力,提高冷盘食物形态的审美价值。吉祥符号在冷盘食物雕刻中的应用,能够增添食品的文化意蕴,丰富食品的文化寓意,提高食客的食用体验。食品雕刻在热菜中的应用一般针对一些汤汁较少或无汤汁的菜肴,尤其是对于具有一定主题的造型菜或宴席的头菜,这些菜不仅需要满足食客的审美需求,还需要契合宴饮的主题,使用餐的礼仪形式与菜品内容有相得益彰之妙。具有一定的主题性并带有祝福寓意的吉祥符号能很好地满足此类菜品的食品雕刻需求,如烟台名菜“仙鹤戏参,便是通过在食品雕刻中运用“仙鹤”这一象征福寿的吉祥符号来起到强化宴饮主题、美化食品造型的效果。
(2)餐饮业环境装饰。随着当代餐饮业及旅游业的发展,食品雕刻作为一种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形式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其雕刻原料从传统的瓜果、蔬菜、面点、蛋类以及肉制品扩大至黄油雕、奶油雕、糖粉雕、琼脂雕、冷冻原料雕刻等诸多新型食品材料的雕刻,应用场景也从传统的宴饮餐桌延伸到了餐饮空间的环境装饰、旅游场景的装置艺术品、超市或购物市场的环境装饰等诸多场景。吉祥符号的使用不仅能够为宴席增添文化内涵,也能够为更加多元的公共场景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素材,起到宣传企业或地方文化的作用。
由此可见,食品雕刻这一艺术形式不仅在当代生活场景中延续了其自身的传统价值,还在旅游文化、企业宣传、环境装饰等诸多领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传统文化符号作为食品雕刻的重要形式主题,能够为食品雕刻的当代应用带来更加丰富的文化韵味以及更加契合中国受众的审美形象。在食品雕刻应用场景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民族文化符号能够通过食品雕刻的应用得到拓展,被传播与普及到愈发多样化的场景中,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2.食品雕刻作为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在当代语境下,食品雕刻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需要考虑继承与创新两个维度。就食品雕刻的文化继承而言,首先是要结合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发展特性,对食品雕刻内容、题材、载体的地域性与时代性进行有重点的、系统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符号可以作为归纳食品雕塑主题发展历程的重要线索,为对食品雕刻文化内容的研究与发掘提供参照。其次,是对食品雕刻中饮食文化的原真性的保护,这就需要食品雕刻这一学科在教育和实践过程中,侧重于对其在传统饮食场景中的应用的考察,以及对雕刻主题的真实含义的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符号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广泛应用的文化内容,在染织、刺绣、雕刻、瓷艺等诸多领域均释放出了非凡的文化魅力。关于食品雕刻中文化原真性的研究可以从传统文化符号的普适性入手,面多诸多传统文化及艺术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流与实践,以更加全面地还原其文化内涵。
食品雕刻在当代语境中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不仅要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还要遵循其历史性发展规律,结合新的地域与时代特性实现创新发展。结合上文中关于食品雕刻历史性发展和当代应用的相关内容,具体创新策略如下。(1)拓展食品雕刻的使用场景。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以及雕刻材料的完善,将食品雕刻作为一项具有独特审美特征与文化内涵的传统艺术形式衍生到餐饮产业之外的领域,如大型展会、家用装饰、公共空间等,通过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与应用需求的复杂化来释放食品雕刻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巨大潜力。(2)拓展食品雕刻的应用空间。适应当前国际化发展的趋势,在保持食品雕刻的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将其视为中国传统餐饮文化中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为其发掘具有跨地区影响力的传播与应用平台,使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趋势中实现传播实践与创新发展。(3)深入当代中国食客的饮食文化观与饮食审美观,以传统文化符号为线索,对当代食客的饮食接受偏好进行调查与研究,以此来拓展食品雕刻的创新思路,实现对食品雕刻中文化内容的普及。
三、结语
本文以传统文化符号这一文化内容为线索,对食品雕刻的历史性发展以及当代创新实践进行了梳理,提炼出了食品雕刻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审美产物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以及食品雕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的传播价值,为其在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历史性的理论基础与可行的发展思路。
文章来源: 《中国食品》 https://www.zzqklm.com/w/qt/2940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