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背景、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们党在十八大以后,创造性地提出的重大原则性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团结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背景、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有利于为党员干部做好当前的民族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路径参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背景
(一)涵养于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深厚底蕴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有着“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华儿女一次又一次地抵抗外来势力侵略、维护国家和平稳定、齐心建设共同家园。回溯过去的历史,只有国家实现“大一统”,才能让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思想,是党重视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文化基因,也是后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形成沃土。
(二)得益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指引
《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列宁也主张“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断充实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党在领导人民伟大奋斗的过程中能够科学认识民族问题、重视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
(三)源自于中国共产党重视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
我们党历来都很注重各民族团结,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符合我国现实的民族工作理论,为我国加强和巩固民族大团结奠定了基础。关于民族团结,毛泽东同志强调“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歧视,禁止任何分裂民族团结的行为。可以说,党坚持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价值
(一)进一步丰富党的民族团结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地方主政期间就对如何做好民族工作有过文章论述,并亲自指导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理念的提出,是他对自己多年民族工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可以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宝贵思想财富,为党的民族团结理论增添了新的成果。
(二)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党的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深入挖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重要意义和实践举措,有利于带领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习近平关于民族团结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三)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执政到中央工作,始终关注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情况,并对如何促进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等问题有着深邃的思考,回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探讨其时代价值及实践路径,有利于挖掘我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悠久历史,进一步弘扬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推动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也有利于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传承民族团结精神,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助力献策。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提升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推进民族团结的行动自觉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最根本保证。坚持把民族工作放在心上、抗在肩上,是党的民族工作的职责所系、是光荣所在。要坚持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思想为指引,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干部要认真落实挂钩民族乡等扶贫工作,带头关心关爱少数民族群众,第一时间到少数同胞需要的地方去帮助解决问题。要持续加强和改进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优化民族乡村人才环境,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为民族乡村积极引进人才、全力留住人才、切实用好人才,培养一批能为民族地区实实在在做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
(二)多元协同推进,促进各民族经济向好向快发展
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前,大部分少数民族乡村的产业较为单一,产业链条短,且精深加工的企业数量较少、规模较小,活力不足。可以通过培育民族村“新农人”等方式,支持和推动少数民族群众的创业就业,壮大农村产业发展新业态,用好“民族特色文化”这一金字招牌和“绿色青山”这一宝贵财富,加快推动民族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努力走出一条以品质农业为基础、以创新科技为支撑、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纽带、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之路。
(三)创新文化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标识和代代相传的精神血脉,其地位不言而喻,然而,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仅辐射于本地和周边一部分地区,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可以开发利用的空间还较大。可以加强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宣传较好地区的交流学习,增强引进外地文创开发人才和挖掘本土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突出展示本民族特色文化,搞好文化宣传,推出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拍手叫好的文化体验活动和文艺精品,真正地让各民族文化渐入人心、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要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各族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把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凝聚到一起,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举。”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背景、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有利于推动干部群众树牢“四个共同”理念,不断增强祖国各地各民族的凝聚力,全面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