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认知域安全:现实风险与治理路径
随着数智时代技术的爆发性增长,认知域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国家层面的信息战与外部干预,到社会层面的舆论极化与算法偏见,再到技术层面的人工智能滥用与深度伪造,乃至个人层面的信息过载与隐私泄露等引发的认知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挑战了传统的治理模式,还对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民主决策和个体自由构成了严峻考验。因此,如何在多层次、多维度上实现有效的认知域安全治理,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亟需解决的核心课题。
一、数智时代认知域安全的现实风险
信息战与外部干预加剧政治动荡与国际冲突风险。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信息操纵已成为跨国对抗的新手段。一些国家或组织通过虚假信息、深度伪造和网络舆论操控,试图干预他国政治、影响公众认知或削弱国家形象。例如,在某些国家大选中,外部势力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误导性信息,改变公众决策方向,直接威胁民主制度的正常运行。此外,信息战的技术门槛不断降低,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黑客)也获得了更便捷的操控工具,进一步加剧了认知领域的安全挑战,形成更为复杂的全球性安全隐患。
算法偏见与舆论极化引发社会稳定风险。社交媒体平台利用推荐算法,精准推送个性化内容,却往往忽略信息筛选中立原则,形成“信息茧房”和“回音壁效应”。用户持续接触与自身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屏蔽与其立场相悖的内容,这种分裂极易造成社会舆论的两极化。在极端情况下,错误或情绪化信息的快速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或暴力事件。例如,某些国家在疫情期间爆发的反疫苗运动、恐慌性抢购以及抗议行动等。这种数字技术引发的社会共识瓦解,不仅损害公众的认知独立性,也严重挑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
人工智能与深度伪造等新兴技术存在滥用风险。随着深度学习与生成对抗网络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图像、音频与视频的生成能力上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度伪造技术不仅能让虚假信息看起来极为真实,还能实现高度个性化的内容制造,诱导个体产生错误判断或情感反应。技术的滥用可能会导致社会对信息真实性的广泛怀疑,进而破坏信息生态的信任基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也可能被用作网络攻击工具,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工程学攻击、身份盗窃或个性化的认知操控,从而影响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安全局势。
信息过载与隐私泄露导致认知失调风险。目前,社交媒体、新闻平台和即时通讯工具的信息流量,已远超人类日常认知处理能力,导致个体容易受到虚假信息或情绪化内容的误导,无法有效辨别真伪。这种信息过载不仅损害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削弱其判断力和决策能力。此外,隐私数据的大量泄露也为认知操控埋下隐患。一些机构通过非法手段收集用户数据,并结合心理学与行为学分析,精准实施有针对性的认知干预,如个性化的广告推送或行为诱导。这种深度操控剥夺了个体的认知自由与独立性,将其置于技术与商业逻辑的完全控制之下。
二、数智时代认知域安全的治理路径
在国家维度上,要以法律与政策为基础进行有效治理。国家维护认知域安全,应完善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框架,确保信息流通的规范与安全。一是,立法应明确虚假信息的界定及其法律责任,构建清晰的信息审核与惩处机制,确保违法行为得到有效制裁。二是,政府应加强跨部门合作,建立联动机制,强化对互联网平台的监管,特别是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透明度等领域,防止信息滥用。三是,推动国际合作,积极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播带来的跨国挑战。通过系统的法律与政策设计,既能保障公民言论自由,也能有效防范信息泛滥对社会稳定的潜在威胁。
在社会维度上,要构建多元化社会监督与参与机制。随着数字技术的更迭发展,单靠政府与技术平台的治理已难以应对虚假信息的广泛传播,社会的主动参与与监督变得至关重要。一是,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信息验证与纠错,通过提升民众的媒体素养,激发全民对信息真实性的关注。二是,非政府组织、学术机构和社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其在信息监督和公共讨论中的作用,尤其在揭露虚假信息、倡导信息透明度和责任追究方面。三是,社交媒体平台应开放更多的公众举报和反馈渠道,增强透明度,确保信息传播的多元性和真实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多层次的防护体系,确保信息流通的透明与公正。
在技术维度上,要构建以算法与平台治理为核心的科技规制。数字技术是驱动认知域安全形成与变化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强对技术发展方向的监管,确保技术进步始终符合社会的长远利益。一是,审查与规范算法的设计与应用,避免其被用于恶意操控信息或放大虚假内容。二是,平台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审核机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筛选和甄别内容,同时确保审查过程透明,避免算法本身成为信息偏见的源头。三是,明确平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监督与管理责任,确保平台对传播虚假信息承担应有责任。通过科技与监管的深度融合,确保技术进步成为社会福祉的推动力,而非社会问题的催化剂。
在个体维度上,要不断加强认知能力建设与信息素养。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提升个体对信息的甄别和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各层面的认知安全与信息治理。一是,通过教育全面提升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信息辨别能力,帮助人们在信息海洋中筛选真实、有效的内容。二是,通过提升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增强个体应对情绪化信息和认知压力的能力。三是,加强隐私保护意识,教育公众如何有效控制个人数据的共享与使用,避免过度暴露于数据采集与操控之中。有效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和信息素养,不仅能提升信息判断力,更能为社会带来一个更加健康和理性的环境。
文章来源: 《重庆科技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5273.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