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视域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徐雨田来源:《河南经济报》日期:2025-02-14人气:416

新时代,创新领域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点,高层次创新人才成为大国角逐的关键力量。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是先进的、科学的、发展的人才观,深入阐释研究其科学内涵,并用于指导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以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加快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一、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的内在意蕴

人的本质是自然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将人才与人的本质紧密联系,人的本质理论是人才观的理论基石。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肉体及其表现特征是其存在基础,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是其存在形式,从事实践活动是其生存发展的手段和途径。人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社会关系中的人。

人是生产力要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物质力量,其中人是处于支配地位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是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依附体,革新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社会需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的发展也要受环境的限制。同时,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自觉的、有意识的实践能动地去改造环境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人的发展与环境的变化是相互促进的。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中最本质的思想。这里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成为“高度文明的人”,其中,实践是重要途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坚持的主张,认为人通过实践活动克服“异己力量”,实现自我发展,同时人的价值也通过实践的方式得以体现。

杰出人物的形成是一项群众性运动。一方面,杰出人物来源于人民群众。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具体的,是在人民群众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民群众是最大的杰出人物资源库。另一方面,杰出人才服务于人民群众。杰出人物通常有更先进的思想理论和技术水平,是人民群众政治思想和经济利益的代表,其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群众需求。

二、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输送创新人才的重任。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以下问题:

首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未突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育人理念的偏差会导致教学行为的错位。部分高校的培养目标存在片面化倾向。过分注重学科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创新思维、逻辑思维等深层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和持续深究的后劲。同时,在培养取向存在表层化现象。高校在培养取向上更多是以成绩为主,在升学推荐、评先评优等环节仍将成绩作为主要筛选标准,导致学生难以去质疑和挑战传统观念,自主探寻创新潜力意识淡薄。

其次,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压力未缓解。环境是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个多元化、开放、富有挑战性的育人生态有利于创新培养。当前高校培养主体受制于外部环境的现实压力。在深度“内卷”环境下,大学生由于缺乏科学的个体认知和就业观,容易受到发展空间的挤压,成为唯成绩、唯论文、唯绩效的奔忙者。同时,培养资源缺乏与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更多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配置,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导致学生难参与资源购置全过程,缺乏自主使用权。

最后,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未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系统的战略规划。部分高校在培养战略上重短期攻关轻长远布局。注重短期实现成果突破,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仅在给定范围内得到锻炼,忽视了可持续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创新积累和潜能发挥。同时,在培养模式上重学科导向轻协同培养。由于创新能力培养并未单独设置课堂教学,导致不同学科间在创新教育上呈现割裂现象,缺少沟通联动和协同培养机制。

三、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人才梯队。高校教师应以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为理论指导,以教育之力将学生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需要紧密联结,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一)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着眼于人的本质实现,将人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认为人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创造历史和幸福的根本力量。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科学人才培养理念,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关于创新人才培养。学校的系统化教育是依托书本建立起的知识层级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更多是用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去组织和利用知识,搭建网状的能力圈层。要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培养学生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既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上下功夫,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

二是为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着眼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需求,以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让学生接触学术前沿和研究成果,拓宽其知识的宽广度和可迁移能力,激发学生对新事物、新观点的敏锐感知和积极追寻。

三是作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聚焦个性化发展需求,鼓励学生善于发散思维,通过有意义地突破常规思维和行动,形成新颖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成果。在课程学习中注重阐释学科发展脉络,搭建学科知识框架,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将创新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

(二)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强调环境对于人的意识和属性的影响,个人创造力要依赖环境的支持。学校应努力营造创新型的人文环境,给创新人才培养提供环境支撑。

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具有良好支持力的学术环境。学校要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科学、前沿技术和新兴学科的发展,突出实践导向,将各种科学精神融入实践课程,内化为创新人才的精神驱动力,外化为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并且加强海内外各高校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学术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同时,鼓励学生采取多元视角,破除权威思维定势,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思维。

另一方面,要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风气。要加大对于人才创新创业的投入,给予学生一定的设备、平台和资金支持,为人才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使得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同时,积极举办各学段、各类别创新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活动,建立青少年人才发现、保护和引导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储备。

(三)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马克思恩格斯人才观中最本质的思想就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系统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校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要改革学校的人事制度和培养制度。一方面解决学术单位的行政化问题,形成学科机构内部决策、管理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完善教学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的缺口,深耕创新教育,建立创新培养规则和标准,加设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将创新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

第二,要建立不同学科间的人才流动机制和人才共享机制,协调创新人才生态布局,满足各领域各地域的人才需求。人才流动既要向重点学科和领域倾斜,也要实现政策覆盖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同时构建人才数据共享平台,辅助政府对就业问题的宏观调控,打造创新人才新格局。

第三,丰富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拓宽人才评判视野,实现以成绩为单一标准到多元化、差异化评价的转换,将创新成果列入考评体系,突出学术导向。鼓励自主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建立创新容错机制,解决人才后顾之忧,为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开辟学术研究的绿色通道。


文章来源:  《河南经济报》   https://www.zzqklm.com/w/qt/34236.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京师(新乡)律师事务所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