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潮州大吴泥塑文创产品开发的价值和策略研究

作者:陈晨,韩冰来源:《新美域》日期:2025-03-28人气:73

一、大吴泥塑发展现状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当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也在积极探寻更具保护成效的途径与措施,旨在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促进其以更高标准和丰富的形式融入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在此背景下,大吴泥塑近年来对作品形式做出了诸多改变,不断探索创新工艺品设计的道路,力求与现代审美及年轻受众的需求相契合。以吴维清为代表的大吴泥塑传承人,在多年的匠心制作中,始终致力于改良制作工艺,而且,他还勇于创新作品形式,推出了富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并积极与各类机构展开跨界合作,共同探索新的作品形态。此举不仅让大吴泥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二、大吴泥塑的艺术特色

1、大吴泥塑的人文属性

大吴泥塑起源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鼎盛时期产品曾远销东南亚一带。大吴村早期以生产戏曲、民俗人偶及绘制戏曲脸谱的泥塑著称,其中以“翁仔屏”系列泥偶的制作技艺最为精湛和最具代表性。据潮州市浮洋镇的相关书籍记载,大吴泥塑工艺在清乾隆至宣统年间达到鼎盛时期,成为该村的经济支柱。岁月熏陶,潮州人文化理念的烙印,也深深地影响着艺人的泥塑艺术创作

传统的大吴泥塑以人物塑像为主,题材丰富,门类繁多,作品设计朴实、直观、真实,常取材于戏曲(图1)、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们生活中谐趣的人物情景造型,泥偶形象惟妙惟肖,鲜活灵动,真实地反映了民间乡土文化及乡村百姓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蕴含浓烈的潮州乡土气息。在2008年广东省博物馆收录了来自传承人吴光让的由一百三十多个造型组成的大吴泥塑系列作品《潮州人生礼俗》,作品中包含了潮汕人从新生婴儿到老年人等不同年龄阶段所经历的礼俗场景,这一系列作品直观生动的向观众展现了潮汕地区的民俗风情。

究其根源,大吴泥塑受到潮州地区的宗族、伦理风俗影响,传递出忠悌孝信、崇德向善等人文思想,成为浓缩潮州本土文化的具象表现与实物载体。同样,大吴泥塑也反哺它的发祥地,成为了当地民众情感寄托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和认同。

2、大吴泥塑的功能属性

大吴泥塑展现了潮州人民独特的审美与创造力,作品造型多样,从神话人物到戏曲角色,无不栩栩如生,色彩丰富,技艺精湛,集艺术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实际用途主要为把玩器具和装饰摆件,其作品的题材丰富。 

大吴泥塑作品中也常蕴含道德教化思想,如歌颂英雄,鞭挞邪恶,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造型往往遵守传统文化中广受认可的面容形象,或庄重或憨态可掬或慈祥亲切,色彩浓烈具有传统风味,大吴泥塑蕴含潮汕文化精髓,是增强同乡认同感的符号,也是乡土文化传播的载体。

3、大吴泥塑的技艺特点

大吴泥塑的制作流程颇为复杂,每件作品要经过雕、塑、捏、贴、刻、印、彩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贴塑”技艺是其区别于其他泥塑技艺的独特且标志性的造型手法。贴塑,即将泥料压制成片,再经折叠塑造为衣物形态的一种技艺,能赋予人物服饰更为生动的动态效果、立体形态及质感,主要应用于戏曲人物服饰的装饰与塑造。“彩绘”是又一大特色。泥塑匠人强调“开脸”,是用颜料为人物勾绘五官,五官作为表情符号,往往是一个角色的性格标志,用最敏感细微的方式传达着角色的性情、风格与情绪反应。如今,国家级传承人吴维清携手其子吴漫,新老匠人并肩协作,不仅致力于传统泥塑技艺的传承,还勇于创新,设计出了多样化的泥塑形式。

 

三、大吴泥塑文创产品的价值与策略探析

1、延续技艺精髓,深融时代与生活

2021年,大吴泥塑传承人吴维清和儿子吴漫与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制作了泥塑形象《大吴泥塑·兔帅》,这一作品是将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的IP形象“兔爷”,赋予大吴泥塑的传统技法与工艺,进行再创作的成果。一般传统的大吴泥塑单个尺寸较小,题材主要为潮州传统的戏曲人物,但兔帅是一个全新的题材,且尺寸不同以往,达到了55*60*55cm,是传统作品尺寸的三倍。 

在近距离的观看中,吴漫运用精湛的“贴塑”技艺,不难发现兔帅所穿着的大甲,由上衣、甲肩、腿裙、靠旗等四十三种部件组成,以及铠甲上金光山纹的细节。其中在兔帅膝盖部位,塑造一颗猪头形象,生动立体、趣味十足。兔帅的背后佩戴着四面三角甲旗,同样也是武将身份的重要象征,甲旗上刻有传统龙纹,有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将传统文化显露得淋漓尽致。在兔帅的制作过程中,除传统的泥塑技法和潮汕戏曲元素外,吴漫认为创作不应拘泥于材料的选择,要丰富泥塑表面的材质,故而在泥塑烧制以后,还进行了贴箔,使泥塑有了一种铜铸的质感。

《大吴泥塑·兔帅》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更赋予传统文化以创新性的表达。兔帅威严霸气的形象与精细入微的“贴塑”技艺相得益彰,每一片泥塑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同时,作品中对龙纹甲旗等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视觉层次,更让观众感受到潮州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件作品证实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相互融合,能够提升传统手工艺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竞争力,为传统手工艺品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2、融合趣味性、可复制性,激发手工潜能

文创产品不仅要有创意,更要有市场,潮州市艺成潮绣研究院和吴维清工作室合作出品的《有角》,作品包含“广东新青年”和“英歌新青年”两个系列,由林淳爽和吴漫主创,以潮绣剧装和大吴泥塑跨界合作的潮玩作品,探讨传统工艺和当代价值的表现性,探索工艺美术的语言边界,表达有棱有角的锐气和态度。

“广东新青年”系列选取代表广东的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提炼三种文化的共性与个性,重塑广东当代青年的精神价值,其中阿广、阿潮、阿客三只小角代表了广东的三种不同的文化。“阿广”以醒狮和粤语歌为符号;“阿潮”取材于火龙、鲤鱼舞、蔗灯等节日题材;“阿客”以客家建筑和迁移路线为灵感。

《有角》作为一款接地气的潮玩,不仅是一次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大胆尝试,更是对传统文化价值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的典范。它巧妙地将潮绣剧装的细腻与大吴泥塑的质朴相结合,生动诠释了广府、潮州、客家三大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精神,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鲜活生命力。以其独特的形式拉近了当代年轻人与传统非遗文化的距离。作品以潮玩为载体,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巧妙融合,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底蕴又不失时尚感的角色形象,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的桥梁。通过潮玩这一贴近年轻人生活的载体,降低了非遗文化的入门门槛,使更多人能够轻松领略古老技艺的魅力。同时,作品在角色设计中融入广东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以简洁明了的形象呈现,增强了观众的共鸣与亲切感。其背后则蕴含故事性和文化寓意,使每次观赏都成为文化学习和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有角》系列吸引了众多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分享,形成了良好的口碑效应,并获得了主流媒体的认可。《有角》的成功为非遗领域提供了跨界融合的范例和可复制路径。其他非遗项目也可借鉴其经验,融合不同制作工艺,打造更具活力的非遗文创产品。

3、拓宽文创新边界,研发新形式产品

传统大吴泥塑往往以雕塑、摆件等形式呈现,给人以静态美的享受。而红桃粿文创口哨系列(图6)则打破了这一常规认知,红桃粿文创口哨系列是吴维清的设计创意,其子吴漫主理生产,外形是极具潮汕地区民俗文化符号的红桃粿,结合国家级代表性项目潮州大吴泥塑中的“土叽咕”种类进行创作,并注册专利。

传统技艺多以繁复、精细的工夫来体现匠人的独特价值,当代艺术、当代工艺则更倾向于造型的创新设计,靠简洁的美感来打动受众。红桃粿作为潮汕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将其与潮州大吴泥塑这一国家级非遗相结合,并创新性地转化为口哨这一日常用品,将泥塑艺术转化为可吹响、可互动的实用品,极大地拓宽了文化表达的边界。

4、彰显地域文化特色,传统与现代联动策略

地域文化特色不仅是地区独特身份的象征,更是非遗技艺传承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在构建标志性商业IP的过程中,保留并弘扬地域特色显得尤为重要。文创产品如《兔帅》、《有角》、《红桃粿口哨》,通过精妙地融入潮州文化元素,不仅赢得了本土文化爱好者的青睐,更拓宽了受众群体,使潮州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保留地域文化特色,并非排斥创新,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联动,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形态。在此过程中,保留特色与创新并行,促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形成新文化形态,既推动文化发展,又促进经济繁荣。理应在倡导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度融合,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新业态。这一过程中,要秉承保留特色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为文化延续和经济繁荣注入新的活力。

将非遗技艺视为文化资源,结合创意设计与活化策略,转化为实用且具观赏价值的现代日用品,是传承发展的关键。此过程旨在恢复手工艺产品的使用价值,并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特别是审美价值。第一,非遗技艺活化时,需坚守地域特色,通过形式或内容的创新,或两者兼具,赋予古老技艺新生命。此举不仅使非遗技艺贴近当代生活,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还促进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的对话,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联动。第二,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对非遗技艺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审美和市场需求。并通过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标志性商业IP,提升文创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消费者关注和购买。第三,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加大对非遗文创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第四,注重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和文创产品设计人才,特别是在校园,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开展“非遗文化”讲座或论坛,筛选优秀学生传承非遗技艺,将原来传承教育发展为正规课堂教育,进一步扩宽技艺教育途径,提升相关非遗的传承人的数量,为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综上策略,可以更好地彰显地域文化特色,推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技艺的活化传承,为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非遗技艺作为无形的文化力量,其保护已成为时代之需。通过研究大吴泥塑的多个文创产品及其技艺转化,发现非遗的活化传承需多领域协同创新,融合不同非遗技艺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推出新颖设计产物。非遗技艺资源如同宝库,为文创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与灵感源泉。“非遗”的文创模式,将非遗技艺转化为设计与创意的文化资源,通过再设计使其焕发新生,巧妙融入当代生活。该模式的推广与实践,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对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有着现实意义。


文章来源:  《新美域》  https://www.zzqklm.com/w/qk/29468.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