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社科论文 > 正文

刍议非遗舞蹈丹巴锅庄的身体叙事——基于“身体民俗”的视角

作者:于蓝清来源:《尚舞》日期:2025-04-01人气:84

1.“身体民俗”:一种全新的视角

20世纪80年代凯瑟琳·扬提出了“身体民俗”这一全新理念,其研究的切入点在于从复合视角出发,探讨身体在民俗活动的中的建构意义,分析身体与民俗二者的关系。此概念的提出揭示了“身体”的二元论:一是“物理性身体”——主要是指人类身体作为自然发展的结果具有自然生命本能的属性,二是“社会性身体”——指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物种,在于生活于社会群体之中具有被社会文化建构的属性。早在我国古代也有关于“身体民俗”的记载,比如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提出“礼仪是身体行为的模式化,身体为国体的象征”,再如《女论语》中的“行莫回头,语莫掀唇”等对身体习俗的规制。凡此种种都体现出身体是民俗抑或是习俗的传达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通过身体表述与传达,可以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的价值得以充分展现,所以“身体”与“民俗活动”两者应以一体的视角来看待各种民俗活动的发展与变化。

“身体民俗”强调隐藏于身体行为背后的内在意义只有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才会显现。那么从“身体民俗”角度,来看待民俗舞蹈,其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或者场景里才能展现,舞蹈的意义也只有在特定的语境和环境中才得以凸显。这就要求,在研究民俗舞蹈时,一方面要观察舞蹈身体的外在呈现,另一方面则是抛除舞蹈身体作为机械化物质媒介的观点,而去探究肢体在当下语境中的叙事表达、作为一种以身体表意的民俗舞蹈,若无法切身实地去体会,就难以对其获得完整的认知。同时身体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符号,它是语言行为的表达,情感沟通的媒介,是民族信仰、民族文化的象征,身体让我们在民俗活动中达到理解文化、共享文化的目的,达到了解地方民俗知识、感知民俗意义的旨归。

 

2.“身体民俗”视角探丹巴锅庄的叙事表达

丹巴锅庄是甘孜州丹巴县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民族特征的舞蹈种类,也是嘉绒藏族的文化瑰宝,充分体现着丹巴嘉绒文化深厚的底蕴和高雅的艺术风采2007 年丹巴锅庄被列为“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融山歌、舞蹈为一体,舞蹈时“舞离不开歌、歌不能没有舞”,具有强烈的程式性与风格性在当地的嘉绒语中丹巴锅庄被称为“达尔嘎”,总体上包含大锅庄“达尔嘎底”以及小锅庄“达尔嘎忍”两类。大锅庄属于传统锅庄,是民间信仰的一部分,通常在年节庙会、宗教仪式以及特定的场合中表演,其演出过程仪式规范众多,具有严整的程式性。小锅庄虽也属丹巴传统锅庄的重要一支,但相较而言形式更为多样,内容展现美好爱情、自然风光等,表演时场所和领舞者性别不受限制,且受时代因素影响较大。同时由于丹巴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族群迁徙活动,内部文化多元并存,所以丹巴锅庄也有流派之分:根据其语系和文化构成的差异,丹巴锅庄可分为嘉绒锅庄(操嘉绒语)、革什扎锅庄(操尔龚语)、二十四村锅庄(操藏语康方言)三大流派。不同流派之间名称、形式、习惯有些许差异,但其总体风格是相一致的。

身体叙事通过身体来阐释事件的意义,而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媒介的艺术,可以说是以身体叙事的主要艺术形式,其用肢体来展现舞技的曼妙,传达文化的涵蕴。从“身体民俗”的角度探析丹巴锅庄的叙事表达,窥察人们如何运用肢体语言以及身体的变化来演绎时代更迭,族群和社会的交错融合,如何用舞蹈语汇来实现人际沟通。这一视角摒弃了将民间文化、民俗活动与其具体语境相剥离的传统单一路径,是还原民俗语境,整合民俗事象,在历史的视野中研究民俗的全新方案。

 

2.1符号性身体: 族群的象征与记忆

传统的符号学理论研究认为: 符号是符号学的核心,其作用是通过一定的标识指称现实现象。身体符号作为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形态,从中能窥探民俗祭祀活动中的内在逻辑结构,反映人们潜意识里所隐藏的社会表达。而舞蹈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系统,单个的动作或步伐是舞蹈仪式过程中必不可少且作为这一仪式行为最为独特的基本单位。在舞蹈过程中身体作为一种文化传递方式,它会根据人们内心的情感、想象以及感性认识来表达实际存在或者存于想象中的事物,传达人们的观点、内心状态以及抽象的概念和文化景象。下面将从三类符号体系探究丹巴锅庄的族群象征和文化记忆。

 2.1.1动作性身体符号

在丹巴锅庄中以身体本身作为一种符号象征的传统仪式舞蹈,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模仿动物的各种特色锅庄舞,如:二十四村的“兔儿锅庄”、巴底乡的“鹿子锅庄”以及三岔沟“豹子锅庄”等。就拿“兔儿锅庄”来说是模仿兔子的动作,舞者把双脚并拢,身子微缩,双膝弯曲,竖起两根指头,手背贴在前额一跳一蹦,来模仿兔子的运动形态。诸如此类象形锅庄舞的还有“孔雀锅庄”,“孔雀锅庄”在表演时舞者身体前倾,手指时而拟形孔雀头冠的外表,时而模拟孔雀开屏的状貌,把孔雀高雅、圣洁的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此类借身体来象动物的锅庄舞除了具有对动物赞美的能指意义,还表征出嘉绒人民图腾崇拜的所指意象。此类锅庄可谓是丹巴锅庄舞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在其他藏区是非常罕见的

2.1.2物化性身体符号

丹巴锅庄多是从民间传统仪式活动或者生活劳作中源发而来,所以道具在丹巴锅庄中亦是其舞蹈传意的重要符号。通过对丹巴锅庄道具的深入分析,了解到每一种道具的应用均具有特殊的含义,且在历时和共时角度都展现出其独特的价值意义。在这里就以丹巴锅庄中的“刀枪锅庄”为例。“刀枪锅庄”流传于丹巴三岔沟一带,究其起源在大小金川战争之后。当时驻守三岔沟的羌族屯兵定期会举行正式的军事操练,民族融合中,其日常的军事操练也日渐与嘉绒人民的锅庄舞相结合,从而演化为匠心独具的“刀枪锅庄”。“刀枪锅庄”演出场所和时间确定(地点只能在寺庙内表演,时间仅限于在当地的上八节和上九节期间),表演时领舞男子手持刀,其余男舞者紧随其后,每两人抬一支枪,整个舞蹈人数约为五六十人,气势颇为壮观。其特定的观演时间与空间,道具符号“刀”与“枪”的所指意象都与该仪式舞蹈的内涵意义形成阐释圈:一层是通过挥刀舞枪达到驱邪避灾、送瘟神,二层是通过刀枪舞勾起金川之战的集体记忆。

2.1.3虚拟性身体符号

在丹巴锅庄中还有不少祭祀神明、寻求神明的庇护,体现丹巴人民信仰崇拜的锅庄舞蹈。在此类舞蹈中,身体是符号的载体,其作为人神对话的核心媒介,起着传达意愿枢纽的作用。例如丹巴巴底乡的“墨尔多锅庄”,此锅庄是嘉绒神山信仰的体现,是当地族群文化现象的一种表达。墨尔多是嘉绒藏区群山之首也是整个嘉绒藏族信仰的寄托。墨尔多锅庄当中朝拜山神的动作多次出现,体现出当地特有的神山信仰观念。当今虽然科技发达社会进步,人们对于未知世界有了重新的审视,然而这样的神山信仰并未伴随技术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而是完成了从神圣世俗的转变。在此虚拟的神明是当地人内心情感的寄托,动作符号是人们信仰观念的传达。

 

2.2社会性身体: 文化的表述与传承

 本文所谈的社会性身体是从“身体民俗”的视角把身体放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去解构身体的叙事传导功能,探讨身体如何将社会文化进行建构,在这里此“身体”非“彼身体”理身体),而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身体。从这一概念出发,民俗舞蹈中的身体就不单单是舞蹈形象的缔结体,而是其叙事表达的基本媒质,民俗仪式和文化集体记忆的存储媒器,弘扬民俗舞蹈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的传播媒体。

作为一种身体表述实践,丹巴锅庄舞承载着丹巴嘉绒人的共同的族群记忆和文化观念,其所表述的文化记忆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表层文化涉及是丹巴锅庄舞的形式构成。从时间以及场合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锅庄舞一般在宗教节日和一些特定的场合(诸如:婚礼、房屋竣工、成人礼等)表演;从程序上看,丹巴锅庄有严格的程式规范,跳之前会有“煨桑”“喝咂酒”“念经”等仪式操练;从舞蹈本身来看,锅庄唱词的音调、旋律、音色作用于听觉感知,锅庄动作的舞姿、步伐、队列作用于视觉感受;这些要素共同熔铸出嘉绒跳锅庄这一习俗的外在形态。第二,隐在文化指向的是丹巴锅庄内蕴的族群文化记忆,比如不同锅庄唱词所蕴含的不同意义:有表达丰收喜悦的,有传达伦理道德……再如仪式所蕴含的内在文化:煨桑是向上敬神,跳锅庄是向下镇邪,婚俗锅庄以舅舅为核心的仪式活动显示出嘉绒藏族以妇女为中心的传统。从隐在层面可以看出丹巴锅庄舞并非是单纯的民间娱乐性舞蹈,而是集舞蹈、歌唱、与信仰观念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表述行为

丹巴锅庄承载着嘉绒藏族从古至今的文化形成与嬗变,从中我们可以探寻属于这个民族独有的人文精神内核。在丹巴人民看来,跳锅庄并非一单立的文化事象,与之相关联的事项还有宗教信仰、神山崇拜和祭祀仪式等,这些事物的共同点都在于与嘉绒民间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而锅庄舞与这些文化事项相联结,成为传承嘉绒文化的重要途径。

 

3.“身体民俗”视角下丹巴锅庄的变迁与转化

 当今城市文明的发展进化使丹巴地区的经济与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迁,不少依靠于传统农耕生活的藏民选择进城务工,再加之现代教育的发展为丹巴带来了丰富的信息,拓宽了当地嘉绒人民新的认知体系。这一转变意味着丹巴锅庄的身体构架在不断地改变,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丹巴锅庄表现形式、仪式构架以及所依附的社会语境、传承时空、信仰空间。

 

3.1形式的变迁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为了弘扬丹巴锅庄这一传统文化,解决其在现代文明冲击中的传承问题,丹巴县政府和文化部门在传统锅庄的曲调、舞步和动作的基础上开始编创“新锅庄”。与传统锅庄相比,这种新型锅庄加入了许多现代舞蹈的元素没有复杂的仪式程序,无需盛装出席,也没有涵义深长的唱词,整体动作简单欢快,学习容易,其形式类似于当今具有娱乐性质的广场舞。目前,这种全新的锅庄舞开始在丹巴县的各个乡镇流行,受众群体逐渐扩大,成为年轻人最受欢迎的锅庄。笔者曾前往丹巴地区,亲眼观看了一场新型锅庄舞表演,虽从这样的新型锅庄舞中还能窥探到传统锅庄的只言片语,但是传统锅庄的文化内涵却已发生了改变。新型锅庄与传统锅庄之间所呈现的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身体在这里演化为新的表现形式其所涉及的文化价值也产生了新的转向。

 

3.2时空的变迁

就时间和场合而言,丹巴锅庄与许多资料上所描绘的随处可见、随处可跳的景象是相悖的。锅庄舞有着严格的程式规范,时间地点的选择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价值,在当地人看来跳锅庄这一行为与传统宗教节庆、农耕时节以及婚俗典礼、房屋竣工有着紧密关系,是在神圣和世俗的二重时空背景中展开的。但是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推动,促使锅庄舞的时空构架也在开始发生部分变化。时间上,从在固定的年节庙会,宗教活动上表演延伸到国庆节、劳动节以及政府为展示丹巴风貌的拟定的“嘉绒风情节”都可表演。空间上,从特定的跳锅庄场合:寺庙、祭坛或因仪式需要而被赋予神圣性的空间延伸为随处可跳。总的来说,当今现代化的触角已日益渗透到丹巴的城镇与乡村,锅庄舞的时空构架中,身体所表征的传统信仰、文化观念与现代城市文明产生了交织融合。

 

4.结语

  民俗学将“身体”引入其研究视角的做法为我们拓宽了一条考察民俗文化和民俗舞蹈的路径。从民俗学角度探究丹巴锅庄,可以看到丹巴锅庄是嘉绒人民族群记忆的符号,信仰观念的表达跳锅庄这一身体表述实践是实现嘉绒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途径。当今,社会语境的繁杂,城市文明的席卷,给跳锅庄这一活动带来了新的冲击,其身体表述也相应地产生了新的变化。作为舞蹈文化研究者的我们,不仅要探析传统舞蹈的外在表象,更要去深究舞蹈体所表征的文化意义,所以从身体的角度探析民俗舞蹈中的所隐含民族文化,挖掘其背后深藏的族群记忆是研究传统舞蹈的应以广为推行的方式。


文章来源:  《尚舞》   https://www.zzqklm.com/w/wy/26862.html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