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叙事研究 ——以《历史那些事》为例
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纪录片的一种类型,深受观众喜爱,通过大量运用历史影片、录像资料、历史照片、图片、文物等真实地再现和评述过去的重大历史事件。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从过去单一的电视媒介,到如今的网络视频平台和移动端应用,观众建立了自己的观看习惯和消费模式。各大视频平台开始以网生代的青年群体为目标受众,创作以网络为播放平台的新时代历史文化纪录片。
哔哩哔哩视频网站(以下简称B站)是一个以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体的在线视频共享平台。2018年由B站出品的实验性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第一季,每季共八集,每集30分钟,以给历史开个脑洞为创新,突破模式化藩篱。随后,2019年推出第二季,获得一致好评。2023年中旬,《历史那些事》播出了第三季先导片,很快将与观众见面,重开历史的脑洞。笔者以《历史那些事》为研究对象,分析历史文化纪录片如何脱离模式化的创作思路,跨过知识鸿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历史故事。
历史再现:传奇故事的现代化解读
历史通常以文字记载,过去的故事尘封在遥远的记忆里,而历史纪录片通过对详实的史料进行分析,挖掘出历史故事的传奇部分,通过视听媒介的艺术再现,为观众营造一个历史媒介空间,与历史真实空间并存。如福柯所说:“当下的时代将可能首先是空间的时代。我们处于同在性的时代:我们处于并置、远与近、并排、分散的时代”。《历史那些事》通过碎片化的历史故事和搭建的历史空间场景,为观众提供一个尽情发挥深层想象的历史空间,使历史故事更具延展性。历史时间“延绵性”的特点,让观众可以透视过去,通达未来,获得心灵的启迪。
制作技术的现代化:直观感相的描摹。当人类社会进入视觉文化崛起的当今时代,图像、影像不再被视为分散人们对文本注意力的“次等文化”,相反,它已经成为“文化和历史变化的场所”。由B站自制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那些事》,使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制作精良、结构精巧、画面精美。制作团队用全息投影、3D建模、图形化剪辑等技术,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使历史人物“活起来”的同时,也为观众打造了一种“缺席的在场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历史文化纪录片作为一类影视艺术作品,可以用还原历史的服化道和讲究的构图营造中国古典美学氛围。例如《历史那些事》第二季,利用场景重建、服装、道具、特效等手段,讲述了辛弃疾主张收复故土,却报国无门,含恨而终的故事。以电影质感为观众呈现出极其生动、逼真的画面和场景,再现了辛弃疾文人身份之外的人生追求。
历史再现的趣味性:情感价值的互通。新时代的历史文化纪录片迥异与以往解读历史的视角,关注历史故事中的趣闻轶事。B站自制的历史文化纪录片,采用展现历史名人“生活化”、结合当今流行元素和漫画制作等方式,使得历史文化成为了一个更加亲近有趣的主题,吸引了年轻观众的注意力。深入挖掘历史名人不为人知的“小怪癖”,与青年群体实现情感价值的互通。
正如黑格尔所认为的那样,“特殊的史诗事迹只有在它能和一个人物最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时,才可以达到诗的生动性”。在《历史那些事》中,通过“接地气”的人物生活故事的讲述,北宋文人苏东坡被表征为一个幽默风趣的“吃货”,这与传统史书中描绘的形象不同。正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历史的主要部分本就是这些衣食住行、日常生活的纪录和记述”。例如《历史那些事》中的“怼王”李清照、“弹幕鼻祖”乾隆皇帝、“偷文物”的溥仪、“猫奴”陆游等,以新奇的脑洞打开历史人物的生活,满足观众的审美现代性需求。
播出平台的年轻化:多元解读的创新。B站以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活跃的用户使用率、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以及多元化的内容形式,使历史文化纪录片能得到更好的解读和传播。新媒体社会与后现代文化在去中心化、多元化等方面契合,其特征与年轻人的特质不谋而合,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年轻人注重平等、标新立异、反抗规训等心理。
与传统单向的内容接受模式相比,观众更愿意选择以自我为主体,通过评论、点赞、分享、共创等方式与UP主进行积极互动。小众规模的粉丝群体以共同的爱好形成“虚拟社群”,不断地向外扩大内容影响力,实现“破圈”传播。去中心化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满足感,这也是青年文化对于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反向驯化。B站便捷的反馈机制也能够促进历史文化知识的交流、分享和思想碰撞,为推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从而对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推广和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历史叙述:历史文本的戏剧化呈现
网生历史文化纪录片注重语言诙谐幽默、图像丰富多彩和引入当代元素,这些新颖的形式都具有吸引年轻观众的特点和优势,能够更好地传达历史文化知识和价值,为网生代文化消费者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历史那些事》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内容、与时俱进的表达方式、生动有趣的互动模式,与大众文化和青年文化相结合,以新奇有趣的方式解构枯燥的历史文本。
以网络流行词奠定活泼的叙事基调。后现代主义强调思想的多样性、语言的相对性和对权威的怀疑,这与年轻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新颖、非传统思维方式的追求相契合。该纪录片每一集的标题都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例如《我在我家偷文物》《一口锅的逆袭》《原来你也是猫奴》《请叫我易安大人》这些标题,融入了流行文化元素、网络热梗或幽默元素,富有创意与反叛性,使其更具吸引力和亲近感,吸引年轻人通过观看视频去探索新的思想和观点。
B站作为中国主流的弹幕式视频分享网站,承载了大量的年轻人和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其中也孕育出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词语。B站自制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将目标受众对准青年群体,以网络流行词与传统解说词相结合的方式,与弹幕文化进行互动,符合B站观众的思维定式,获得了青年群体的认同,同时增强用户粘性。《历史那些事》第二季第一集以《从头开始》为标题,解说通过轻松自如的语调,从现代到古代,从国内到国外,幽默风趣地讲述了历史人物的“秃头”烦恼,使观众与历史人物建立情感联结与共鸣。但大量网络热词的运用,是否会出现受众窄化和小范围群体的“圈地自萌”,从而隔绝非领地受众,这是制作方要思考并解决的一个问题。
以另类化的叙事视角带来全新的故事体验。网络纪录片以丰富的叙事视角和轻松幽默的叙事风格,打破了传统纪录片的语言形态和叙述规则,更加注重观众的感官体验和心理需求。《历史那些事》通过见证者叙事和可分离视角叙事,以历史小剧场和解说历史不断穿插的方式,讲述历史人物故事,给观众带来一种“间离效果”。通过动画、动漫、说唱音乐等不同流行文化“融梗”,以无厘头的方式再现历史。观众在历史故事与历史小剧场的反复横跳中,也不会觉得沉闷枯燥,积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发弹幕与历史人物互动。
此外,《历史那些事》还通过反思性的视角,引导观众思考历史在当下的启示和意义。在第二季中,以女性视角讲述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故事,这种新的视角能够给观众带来对历史的重新认识,并促使他们思考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历史一直以来是被解读的,而解读是根据时代而变化的。以往的历史纪录片重点突出李清照的文学才华和她的情感生活,但这部纪录片强调的是她的自我意识与人生坚持。在历史小剧场中,导演以李清照的《词论》为阐释文本,以现代人的视角,想象她与其他文人墨客的互动场景。引导观众重新审视历史事件和人物,也传达出她作为一位女性,在古代文学圈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以历史细节的悬念丰富故事情节。传统的历史纪录片以宣传教化为主,用大量的史料、空镜头以及专家解说等方式呈现宏大的历史内容。而网生历史纪录片常常采用独特的故事情节、丰富的音效和画面特效等手段,将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展现出来,刻画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与现实的多重意义。《历史那些事》的叙事方式打破了刻板叙事模式,相对于传统的线性叙事逻辑,网生历史文化纪录片通常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即通过剪辑、画面特效等手段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出来。使用多元共生式叙事,能够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能够提高影片的观看体验和艺术价值。
“如果顺序安排上的偏离与某些常规相应,就不会特别醒目。然而偏离的错综复杂,就会使人们尽最大的努力以追踪故事”。《历史那些事》通过倒叙的方式,能够让观众带着问题去理解历史事件。作为拥有文化素质和思考逻辑的“解释社群”,新时代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受众能够对纪录片中传达的美学价值,实现“对应式的理解”,从“观古”到“解古”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历史那些事》以小切口探寻大历史,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多元化呈现,给观众留下通过碎片化历史拼贴完整历史的空白,使观众在主动考古的过程中,与历史人物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实现历史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历史反思:古今互通的内在真理性
洪堡说过,历史反思受到了特定道德关怀的鼓舞,也受到了人们以某种方式想要了解自身本质的愿望推动,这样人们便能为建构一种未来而努力,它比人们自己的现实生活提供的状态更好。“回忆”使人们看到一个未来,应为它在过去与现在的每一种关系中都发现一种“意义”。历史故事在重复的作品中揭示生死之间“延续”的那股力量。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影像搭载了古今对话的异质空间,使古代文化因子与现代文化因子在交流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历史不再是赋予世界的一个连贯的故事形式,而是一个又一个不断更新着的认识层面,它将不断激发我们对于世界作新的思考”。新时代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叙事方面及艺术表达上都有不同于传统历史纪录片的创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挖掘,解释历史故事背后的真相;通过中国故事的当代想象和对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播实现青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古代历史故事的当代想象。历史纪录片需要使用更加贴近现代人的语言,让观众更加轻松地接受和欣赏历史纪录片的内容,才能实现历史故事的当代想象。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不可能有一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的历史,只能有各种历史的解释,而且没有一种解释是最后的解释,因此每一代人有权利去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历史那些事》播出成功后,B站在2022年继续推出以现代考古人视角讲述三星堆文化的历史纪录片《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2023年初,B站与小虫影视联合出品了极具人文主义关怀的历史人文纪录片《惟有香如故》。网生历史纪录片在解读历史时在叙事中引入当代观点,通过现代人的视角来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历史事件的意义,也能够激发观众对于历史事件的思考。
传统文化价值的现代传播。一个时代的文化会影响到相应时期的历史事件。因此,将文化与历史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同时,这种结合也可以展示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事件的态度、解读和影响,突显文化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米哈依尔·巴赫金主张对话主义,认为对话主义“是转型时期文化的特征”“各类语言与文化在转型时期只有通过互相对话与交流,才能同时共存”。《历史那些事》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事件中的文化背景,对国内国外的文化进行比较和联系,从而实现了文化的跨越性和联系性。《惟有香如故》通过人物故事讲述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香道文化,该片采用了解谜叙事、倒叙和插叙等方式,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疑问和好奇心,给观众带来更强烈的观影体验。
集体记忆召唤的身份认同。历史不是一种“公认的传说”,而是个人和人类对其过去的记忆。“青年人追求风格实际上是更深的追求意义和生活模式的认同的一部分。它是青年人成熟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阶段:一种对认同的追求”。《历史那些事》和《唯有香如故》通过对辛弃疾、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以生活化的讲述,给观众极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拉近古今距离。网生代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使青年群体通过影像与历史人物跨时空进行对话。以中国人重“情”的文化心理,让观众体会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实现古今共情。纪录片中展现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使青年群体不断地往传统历史文化资源里深挖,唤醒埋在心底的集体记忆。在传统文化的召唤下,实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
结语
目前,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影视行业重点关注的问题。虽然网生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历史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平衡问题,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过度娱乐化的问题受到一些争议。但总的来说,网生历史文化纪录片以创新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美学价值,为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 《声屏世界》 https://www.zzqklm.com/w/xf/24481.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