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媒理论视域下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一、触媒理论视域下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分析
1.触媒理论概念
“触媒”原是化学中的一个概念,在20世纪30年代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美国建筑师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将其引入城市建设研究当中,并提出“城市触媒”理论。该理论是指通过引进新元素在区域内产生新的触媒点,激活并带动区域现有元素及其他元素的发展,最终生成触媒的“链式反应”,从而促使城市构造更新转换,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触媒理论后来也被应用到乡村建设发展当中。由于乡村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所以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反应非常敏感,而触媒不仅能够提升现有元素的价值或进行有利转换,并且不会对旧元素和环境产生破坏,因此将触媒理论应用到乡村建设当中,一方面能够推动乡村持续、渐进地发展,另一方面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复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新元素,将其引进乡村地区,通过激活乡村现有的触媒元素,并与其他触媒产生联动效应,逐步带动区域整体活力再生,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保护的目的也得以有效实现。
2.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模式
生态博物馆是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遗产进行在地性保护和整体性保护,并且由文化的主人参与文化保护的过程,从而使居民、文化与自然处于稳定和谐的生态关系并推动其向前发展的一种博物馆新理念。20世纪80年代,生态博物馆概念开始引入中国,并在贵州探索出我国第一代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广西开始探索民族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和保护的生态博物馆建设新模式。从2003年至2005年,广西完成了南丹里湖白裤瑶、三江侗族和靖西旧州壮族三座生态博物馆的试点建设并积累下宝贵的建设经验,随后又在2006年至2011年在贺州、那坡、灵川、东兴等7个民族地区相继建成并开放7座生态博物馆,最终完成广西10座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工程。这些分布在广西各地的生态博物馆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共同构建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模式。10座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文化遗产研究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带领与指导下,共同承担起广西民族文化遗产收藏、研究、展示、开发、保护与传承的任务。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核心,联动10座生态博物馆群,从而推动广西民族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因此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又被称为中国第二代生态博物馆。
3.触媒理论下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分析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作为一种外来新元素建设在经济落后的民族村寨,对村寨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具有抢救性保护的积极意义,同时对村寨经济发展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就是生态博物馆发挥触媒效应的表现。结合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特点,参照王鑫鑫、朱蓉提出的触媒类型,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所在村落的触媒分为空间触媒、功能触媒和文化触媒。下面将从以上三个触媒类型出发分析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触媒效应,从而实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触媒主要指村落内的传统建筑、巷弄街道、自然景观等物质性的空间要素,通过激活、塑造这些触媒元素,以点、线、面的形式带动村落区域更新与活化。随着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项目在各个村寨落地,政府安排专项资金投入,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建设县城通往生态博物馆的县乡村三级公路,同时还修建完善了停车场、卫生间等公共设施,为当地居民解决了的用水用电、旱厕使用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第二,发展旅游产业,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功能触媒是村落内的各功能要素,除了当地居民基本的日常生活功能,即居住、交易、耕种等,还有满足外地游客旅游需求的功能,如观赏、饮食、消费等。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推动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同步发展,满足居民和游客的衣食住行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随着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成,民族村寨开启文化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博物馆结合不同民族文化特色发展旅游产业,使所在村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得到极大提升,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来游客的旅游体验感也得到满足。
第三,保护民族文化,提升居民文化自信。文化触媒表现为以传统技艺、生产方式为主的显性文化和以民俗风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为主的隐形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留住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民族生态博物馆的任务和使命。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通过开展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抢救了一批濒临消失的民族文物。同时,通过在村落内设立非遗信息资料库,建立非遗文化示范户制度和传承机制,开展“文化记忆工程”、文化传承班以及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等多种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当地居民通过参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活动,认识到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珍贵价值,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的同时,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也有了显著提高。
二、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困境
尽管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正如苏东海教授所说,建立一个生态博物馆并不难,困难在于如何使生态博物馆得到巩固,从而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生态博物馆建设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专家学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在探索出可行的机制之前,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仍面临很多困境。
1、文化保护载体缺失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遵循“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建设思路,当地居民应是本民族文化的主人,是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核心力量,生态博物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博物馆的建设和管理最终要回归到文化的主人手中。然而,一方面由于居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没有自觉或自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另一方面村寨经济落后,居民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他们为了维持生计纷纷涌向城市,因此无法参与到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当中。居民文化保护动力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面临传统技艺断代、后继无人的窘境。即使在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有政府和专家参与指导,但是村寨空心化、老龄化的问题都导致博物馆找不到适合的本土人才。
2、运营经费投入不足
运营经费是生态博物馆建设以及各项活动正常开展的保障,然而民族生态博物馆除了广西自治区文化部和广西民族博物馆每年下拨经费外,当地政府提供的业务专项经费非常少。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仅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拨款,难以维持建筑修缮、人员薪资、文物修护等各项工作持续进行。为解资金问题,地方政府尝试发展旅游业,但是旅游商业化导致一些外来文化逐渐侵蚀传统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出现异化的危机,这样的旅游开发行为与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开发难度大、开发尺度难以把控,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最终只能依靠公共财政补贴,从而导致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以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陷入资金瓶颈当中。
3、法规条例滞后明显
法律法规是对民族文化遗产最有效的保护形式。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制定了《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工程项目建议书》和《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等指导性文件。此外,像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也制定环境保护条例和旅游管理制度来保障博物馆的运营。尽管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证各项工作能够正常开展,但是这些管理条例存在滞后问题严重并且实施效力低下,也没有针对博物馆发展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对文化遗产制定整体性的保护规划,因此不能对博物馆的长远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有实质性的指导作用。
三、触媒理论指导下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由于传统民族村寨具有封闭和保守的特性,而生态博物馆是西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所以两者在融合的过程中难免会暴露出问题。但从触媒理论出发可以看到,生态博物馆的触媒效应对民族村寨发展、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以触媒理论作为指导,使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触媒类型相互联动,能够有效解决博物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策略。
1、巩固文化传承载体,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性
针对文化载体缺失的问题,应该充分发挥“功能触媒+文化触媒”的联动效应。首先,居民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要鼓励居民参与文化学习与保护活动,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激发青少年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另一方面支持居民通过旅游产业创业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满足居民精神和物质需求。其次,要让传承人在文化传播中增加收入、获得尊重并取得相应的社会地位,从而提升传承人的文化自信,加深他们与社会的联系,促进非遗传承的可持续性。在功能触媒和文化触媒的协同作用下,满足居民就业发展与生活生产的需求,使他们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珍贵价值和意义,自觉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与管理当中,让文化主导权渐渐回归到居民手中,这也变相解决了本土人才缺失的问题,为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打下良好基础。
2、推进民族文化开发,探索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新路径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在适度开发与活化利用当中探索出一条新路径,在这过程中,应当发挥“文化触媒+空间触媒”的触媒效应,激活广西民族文化的活力与生命力。第一,要在合理且适度的前提下开发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利用文化触媒重塑村寨文化氛围,并且利用民族特色农副产品、民俗文化创新设计旅游产品和文化展演项目。另一方面,合理规划和改造村寨空间,尽量保留传统建筑的使用方式和村寨的民族风貌,并结合周边业态打造民宿体验区。通过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使外来游客收获极具人文内涵的观光体验,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第二,随着博物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要探索出一条数字化发展道路,通过与科技触媒的联动,实现信息资源采集和文化展示宣传数字化。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可以利用数字化数据采集、信息可视化技术等先进技术,提升信息资源采集和利用效率,同时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展示方式,为观众提供多元的参观体验。在文化宣传上,10座生态博物馆都建设在经济落后且偏僻的村寨上,因此要灵活运用新媒体网络平台,将广西民族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在更大范围产生影响。
3、政府专家支持引导,强化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保障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要持续巩固发展其建设模式,在探索未来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需要得到政府和专家的支持和引导,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触媒和专家触媒的双重效应,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竖起坚实的后盾。一方面,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要有所扶持。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法规和机制,还要提升其运行效力。同时,针对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特色制定中长期发展目标和整体性保护规划,使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在运营管理和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资金方面,除了保证每年的运营经费按时下拨以外,也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方式拓宽博物馆的资金来源渠道,保证资金能够满足博物馆各项活动正常开展。另一方面,专家应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出现的问题保持关注和重视,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避免出现“重前期建设而忽视后期发展”的现象。只有深入推进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研究工作和体制机制建设,才能有效地将各民族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下去。
结语
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1+10”建设模式极具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生态博物馆联合体建设道路,为其他地区生态博物馆建设提供极具意义的参考范本。基于触媒理论,整合分析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的空间触媒、功能触媒、文化触媒,能够进一步探索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策略,从而推动广西各民族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可持续发展。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府、专家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给予关注和支持,还需要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投身到文化保护和传承当中,只有将文化主导权回归居民手中,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初衷和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文章来源: 《文化产业》 https://www.zzqklm.com/w/wy/32640.html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