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中原舞蹈与南北方舞蹈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李乐来源:日期:2014-01-10人气:1970

民间舞蹈作为古老而又富有青春活力的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生命活动、生存需要同在。56个民族的舞蹈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而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以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示着民族的特色,中原民间舞蹈深邃的历史渊源和兼收并蓄、广纳博彩的开放精神,使得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感也是多重的、亦美亦丑、亦刚亦柔、色彩丰富、风格多元,使舞蹈之美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审美层面 。中原民间舞蹈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内容丰富,七忠于人民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斗争,表现他们的思想、理想与愿望。无论气球、庆祝或是纪念,配合着节奏与音乐,接着舞蹈书法情绪,尽情释放人们身体里的能量。

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

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发展模式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基本模式。而中原地区的舞蹈文化也吸收了周边优秀的文化精髓,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与传承,形成了我们现今丰富的舞蹈文化内涵。在现当代,中原舞蹈艺术仍然显示出勃勃生机,众多民间舞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并在民间开花结果,融入了民风民俗,成为了婚丧嫁娶、迎神庙会等场合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民间舞蹈富于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同时这些民间舞蹈中还保留有大量中国古代艺术的信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自古以来中原的舞蹈艺术都走在全国的前列,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代表着中华舞蹈艺术的最高水平,在封建社会中原地区还扮演着舞蹈文化交流中转站的重要角色,更为重要的是,还是封建时代汉民族舞蹈文化和其他民族舞蹈文化、中原舞蹈文化和西域舞蹈文化交融发展的重要基地,比如洛阳地区的龙门石窟中的雕像和绘画便可以清晰地表明这一点。龙门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这是一个由鲜卑族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初建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北魏孝文帝将都城迁到河南洛阳,将大量西域舞蹈艺术和少数民族舞蹈带入到河南,促使了舞蹈文化的大融合和大交流。在今天洛阳龙门石窟中,可以看到大量的“飞天”图案和雕塑,这种从西域传来的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在这里却显示出大量的中原特色,无论其服装、头饰、体态、舞蹈道具等均具有典型的中原地区舞蹈艺术的特点。

中原舞蹈艺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集中代表,另一方面又是南北方舞蹈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相融合的汇集点,对中国舞蹈艺术的繁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原民间舞蹈传承发展着中华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关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各地现存百余种民间舞蹈类型,仅郑州一带就统计出几十余种传统民间舞蹈。包括灯类、鼓类、伞类、扇类、船类、龙类舞蹈等等,并经常在民间上演。中原民间舞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发展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       

    然而南北方舞蹈文化之间是存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人文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巨大变化的,其形成的舞蹈文化类型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增添色彩。北方地区舞蹈类型主要以秧歌类为主。“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其中一些内容留有远古习俗的印记。而如今的秧歌已成为广大群众几日的自娱性舞蹈,也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它既有表演性又有自娱性生手人民喜爱。如东北秧歌中的二人转、地秧歌、高跷秧歌,山东秧歌中的鼓子秧歌、胶州秧歌等。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和黄土高原等地区。这一广阔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明显的一致性,其地形绝大部分为河流冲积的平原和黄土高原,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古代以黄河中游中原民族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类型文化中心。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北方风格多样的秧歌类舞蹈。南方地区舞蹈类型主要以灯类、花鼓类舞蹈形式为主,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深深扎更与广大农村。经过发展逐渐成为人民节庆、春会、庙会等传统风俗活动中的一种仪式。铿锵的节奏和健美的美韵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寄托和精神支柱。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南地区,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包括安徽地区的安徽花鼓灯、云南贵州等地的花灯和花鼓戏,艺术形式上都表现出民间舞蹈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主要特征是以优雅之舞韵、清秀之舞姿、轻巧之舞步洋洋洒洒的风格,表现南方“鱼米之乡”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生活,代表了南方舞蹈文化的主流。

    中原地区的民间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和多人舞。不管哪种表演形式,大多数舞蹈都离不开道具。不用任何道具,徒手而舞的舞蹈是很少的。运用道具进行表演是中原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离开道具,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舞蹈演出。古人葛天氏“三人操牛尾”而舞,刑天氏手持干和戚而舞,在头上和身后饰马尾而舞,以及戴假面的舞蹈都离不开道具。中原地区的民间舞蹈常用的道具有手巾、扇子、各种各样的灯、小手鼓、车、船、轿及服饰、面具、头饰等多种。虽然有些道具很小,很不起眼,但却是舞蹈演出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扇子和手绢在舞者的手中可变化出各种花样,较细致地刻画出姑娘们聪慧活泼,心灵手巧的人物性格。舞中的丑角用的道具,它能帮助塑造丑角滑稽而顽皮的性格。《肘阁》和《抬阁》是典型的道具舞蹈,全舞没有一句唱词,没有一句对话,全凭静态的造型赢得观众,突出的是道具制作的精巧、演出的惊险和别出心裁。就连模仿动物生活习性的《狮子舞》、《龙灯舞》、《鹬蚌舞》、《赶犟驴》等也离不开艺人们精心制作的道具。离开了道具,便无法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舞蹈形象。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是中原民间舞蹈的又一个特点。歌和舞都是用来抒发思想感情的,在感情无法用语言表达时,便用唱歌进行表达。而用歌唱仍无法表达时,人们便以手和身体的有节律的舞动来表达。此即《毛诗·大序》中说的“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中原地区的舞蹈,大多都是舞中有歌,歌中有舞,边舞边歌,又歌又舞。歌和舞结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最高形式。如《划旱船》、《花鼓舞》、《打棒棒鞭》、《顶灯》、《刘海戏金蟾》、《跑场子》、《推小车》、《挑花篮》、《捻伞》、《八美图》、《秧歌灯舞》、《扑蝴蝶》、《挪花盆》等都是歌和舞相结合的舞蹈,舞蹈中的歌词多是民间长期流传的歌谣,浅显易学,词白意明,群众一听就懂。所唱的旋律多是地方小调,旋律流畅,节奏平稳,一学就会,很受群众的欢迎。歌舞结合,边歌边舞的艺术形式热烈欢快,表现力丰富,并且符合中原人民的欣赏心理和欣赏习惯,因此能长期流传不衰。

中原地区是汉族人民的集中地,这里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有风格和表演形式上的不同。其传承和发展了南北方各地区、各民族优秀舞蹈文化因素,从而更深层发展中原舞蹈。比如麒麟舞,南北方的麒麟舞蹈文化各有特点,展现着民族特色。素有“北方麒麟”之称的黄骅麒麟舞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大威猛,闪、转、腾、挪之间展示着表演者高超的技巧,高难的动作与北方人豪爽侠义的性格特征相吻合。它与江苏、湖南等地小巧玲珑的“南方麒麟”相映成趣,共同演绎和诠释着这种华夏民族优秀民间舞蹈艺术的底蕴与内涵。而在开封兰考县、商丘雎县一带的麒麟舞,承载着汉民族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它既吸收了“北方麒麟”外形的高大威猛又秉承了南方麒麟表演形式上的细腻精致,使当地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和瑰宝。再如豫南花鼓灯,它是中原地区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集音乐、舞蹈、曲艺、戏曲等艺术种类于一身的民间歌舞。它产生于田间地头,以豫南民间小调、山歌等曲调为基础演变而成,并与插秧锣鼓结合。主要取材于淮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舞蹈满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既有北方刚劲爽朗的特点,又有南方柔美风韵,形成了热烈、奔放、迅捷、灵巧、优美、细腻的艺术风格。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文明古国,漫长的岁月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造就了我们现今的生活。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我国众多的民族发展成为今日具有各自语言、习俗、文化、宗教信仰等独具特色的人文状况与景观。而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舞蹈,历经了数千年漫长岁月的发展历程,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优秀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外在因素,不断地进行融合、发展。民间舞蹈文化是舞蹈学科的一个分支,今日流传在中华大地异彩纷呈的各族民间舞蹈,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们与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爱情和婚姻生活等紧密结合,深深渗透在人民的生活中,广泛的撒播在人们的心里。

参考文献:

1、 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 李北达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舞蹈[M] 中国社会出版社

3、 刘晓真 中国世界舞蹈文化[M] 北京时事出版社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