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就业指导机制改革
摘要:通过对近年来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归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些针对性建议,如:高校应具备前瞻性眼光,审时度势,结合企业现有优势和资源采取切实措施开展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政府应将高校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纳入政府职能,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高校;企业;政府;和谐社会;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大学毕业生数目突破历史新高
最近,据中国媒体援引人力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数据,二零一零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比去年的611万多19万人,加上往届未能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那么,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二)“ 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
“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被称为继农民、农民工、下岗工人之后出现在中国的又一群体。之所以把这个群体形象地称为“蚁族”,是因为该群体和蚂蚁有诸多类似的特点:高智、弱小、群居。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作为高学历却低收入的大学生群体,其生存环境却令人堪忧,不仅影响着舆论对受教育与否的观念,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全稳定和和谐发展。
衡量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标准,既要考虑到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同理,大学毕业生的质量、数量及能否顺利就业也影响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和激烈竞争。“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困难很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投入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前一个问题较易解决,而就业问题较难解决,这正是多年来我国对是否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踌躇不前的主要原因。”不论是千名硕士竞争上岗卖猪肉,还是数千毕业生挤破头皮竞聘挑大粪,只源于该工作是公务员岗位,被视为一劳永逸的铁饭碗。这似乎给世人一种心理暗示,一种形势,一种现实:文凭贬值、知识无用。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正以诸多事实冲击着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理性思维。
人们禁不住要发问:“这是社会发展趋势,还是某一时期的假象?”
长期以来,高校只重视培养较少考虑毕业生的出路,这导致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相脱节。而历史发展到今天,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着高校办学质量、效益在社会舆论中的评价优劣与否。
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一定程度的盲目扩招导致的毕业生剧增及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行政限制依然存在而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社会经济发展从而促使企业及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求日益苛刻;传统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素质结构存在欠缺、能力低下;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等等。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归纳而言,有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计划经济的产物;
封建社会形成的“官本位”思想,人们观念里,很大程度上崇尚“学而优则仕”,也造就了中国长期以来的社会风气与舆论传统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即使进入新社会,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也难以一下子改变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加之,我国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高校实行统招统分政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习惯于被动接受就业分配,在这种情况下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也就缺乏必要条件。
其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
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接受重知识灌输、轻实践、乏能力的教育,缺乏必要的科学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指导。由于毕业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初次就业单位不准确、一次就业成功率低等因素都不利于毕业生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工具性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主体意识欠缺。很多大学生甚至毕业前夕仍对自身的发展定位不甚了解。有学者认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学生主体潜能的开发程度与主体需要的层次性相对应。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毕业生而展开,仅限于满足学生的当下就业,就业指导的内容也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收集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传授就业技巧等方面,忽视学生职业的长远发展,此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自己明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
再次,我国高等教育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过度教育是指人们的实际教育水平超过了从事实际工作需要的教育水平。表现为三个方面,大学生失业现象普遍,不能很好地实现其事业成就愿望;与早期相比,接受同样教育的大学毕业生期望和实际薪酬水平下降,出现了低薪求职和无薪求职;市场存在人才高消费现象,即大学生就业大材小用、高才低用现象。显然,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可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根源在于高等教育培养,这就需要构建高校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体系。通过科学招生、科学培养、科学就业,从招生环节开始,根据就业率科学制定招生政策;并在培养过程中,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在就业上,进一步完善就业体系,转变就业观念,开展创业教育等。
过度教育的出现并非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已经达到了绝对饱和状态,而只是一种局部结构的过度,一方面是区域性过度,广大农村和中西部人才缺乏,东部人才相对饱和,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专业之间的结构性过度,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部分专业人才严重过剩,例如出现冷门和热门专业情况等。
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不佳的原因来自多方面的因素,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那就是社会制度制约下的家庭教育。大学生们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代,在大肆扩招的时代接受的高等教育。他们习惯于别人安排好一切,习惯于父母的宠爱、夸奖,不习惯于面对生活,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能力不行。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形成科学、系统、长效的就业指导体系
1、根据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改造传统专业,增设新兴产业的新专业。
高校要科学设置本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并将纳入教学计划,与学业教育同步进行,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教育课程教育体系。对一年级学生而言,重在唤醒他们对职业的谋划,激发他们对未来的思考、期望,并通过具体的心理测试,引导他们认识自我、思考未来,认清自己的不足。
高校要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省级就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协调当地有关部门,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创业。
2、建立完备的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讲座,为不同年级的在校生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课程,为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进行自身能力评估,指导学术做好职业规划、提供择业建议,撰写个人简历等;
就业指导服务的滞后:机构能力建设落后,难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信息、政策法规咨询、就业协议书指导、求职技能、职业生涯指导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更谈不上传递社会需求、支持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整合。
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是一项专门化的工作,它是一项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等多种学科的职业,因此,对工作人员要求应该比较高。
3、精心设计见习制度
至于自主创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说,这是解决就业的好途径,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还需要多项配套政策跟上。杨伟国说,“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这一政策对创业的确有帮助,可降低创业企业的管理成本,但目前的关键是大学生尚缺乏创业能力。杨伟国表示,大学生不缺创业精神,但是高等教育长期以知识教育为主导,学生在独立思考、操作上的训练不足,其创业能力的提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
3、建立用人单位的信息咨询库,及时更新和完善为大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定期与用工单位和企业交流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数据库,为毕业生提供获取实践经验的机会,培养工作能力,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跟踪指导,为毕业生提供与用人单位实体交流洽谈的经验和就业机会。
(二)借鉴国外做法,企业结合自身实际和优势,为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机会。
1、观念先行: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价值观、世界观。
中国学生的思想局限性:传统官本位思想,铁饭碗,公务员的报考人数
2.、外国高校及政府的做法。
德、法等多国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非常重视和关注,但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些国家高校并不需对此负任何法律责任和义务。而高校把本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内生发展的原动力和保障。政府也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评价学校实力的指标,并与高校获取政府的财政拨款挂钩。
据统计,德、法两国约占企业总数的80%以上的中小企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非常可观。无论是国内国外,无论是国有大中小企业还是私营中小型企业,都十分重视保持与政府、高校的合作,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选拔各种人才,促进企业发展。
(1)企业为高校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资助科教团队参与企业科技研发,定期选送技术人员到高校接受理论知识培训。
(2)企业提供带薪实习岗位,定期向劳务部门和高校信息系统发布就业或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方便在校学生选择岗位。比如德国的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以及法国的阿尔卡特公司每年都向高校毕业生提供数以千计的实习岗位。
(3)企业高管人员介入高校决策层,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参与制定教学计划及招生计划。
(三)政府履行保障社会稳定的职责,开拓多种渠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和氛围。
1、打破户籍制度,推进人才合理流动,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效能;
针对部分城市的保护主义,国务院出台七措施扶助大学生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加强高校毕业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
①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偏远地区创业。
②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③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④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⑤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⑥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⑦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2、制定有效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体制;
目前,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就业信用缺失问题。一方面,源于部分毕业生缺乏信用意识,法律观念单薄,,存在“骑牛找马”就业心态导致儿戏对待就业协议。误认为双向选择就是自由择业,没有明确认识到“双向选择”行为的对等性和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力,这直接造成三种影响:1.本人首次就业目标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造成本人时间的浪费;2.对用人单位而言,对新员工的培训和上岗需要一段时间,由于毕业生的离职,造成用人单位时间和资源的双重浪费,不利于用人单位内部员工的稳定和企业文化的长盛;3.由于毕业生的信用而造成企业对高校的不信任和不支持,不利于高校和企业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输送合作关系。另一方面,毕业生在已做好择业和就业的准备的情况下,高校须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避免用人单位以不当理由拒绝接收毕业生。高校在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时候也须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政府需颁布法规,明确规定高校、企业、学生的三方权益和义务,制订对就业者利益保证、公平竞争的法规,促进就业的有效和规范。
3、积极履行政府职能,为毕业生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规范的毕业生资源配置体系,建立更加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择业和流动的限制。拓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积极开放非公有制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的潜力,在户口、人事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一些鼓励毕业生到私营、个体、三资企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浙江、江苏等地为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工作,实行户口档案与工作分离的办法。允许大学生在乡村工作而户口仍留在城镇,都有其可借鉴之处。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in recent years, summarized the causes of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students, and mad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such as,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the forward-looking vision, Combined with existing strengths and resources of businesses to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carry out effective career guida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bring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into the functions of government, concerned about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s,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Career Guidance;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Enterprise; Government; Harmonious society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2003年就业形势及对策的报告[Z].2003.
[2]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借鉴[J].中国高教研究2007.(01)
[3]卢亚丽、李志祥.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就业指导体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4]陈楚泉、符志刚.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5]易玉梅.主体性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