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白山黑水间的抗联主题绘画
一、赋予重大历史责任的我国主题性绘画
作为围绕重大题材,跟随时代发展,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主题性绘画在世界的艺术发展中从未间断过,它在绘画的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其它的题材绘画所无法比拟的。我国的主题性绘画早在汉代时期的壁画、画像砖中就已经出现,在绘画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之后,其数量和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如南北朝时期《女史箴图》《北齐校书图》,唐代的《步辇图》《历代帝王图》,宋代《清明上河图》、《晋文公复国图》、《折槛图》、《采薇图》;元代时期的主题性绘画很少,明代时期的帝王像、反映皇族和贵族生活的主题创作也非常频繁。清代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强大的皇权控制下,出现了大量的歌功颂德和教化的主题绘画,例如《万树园赐宴图》《姑苏繁华图》《盛世滋生图》等。
在我国真正的历史主题性绘画是在近代才开始的,在近现代的绘画中,随着西方的画种及艺术观念的介入,丰富了历史主题性绘画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油画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上体现出了强大的优势。
建国前后时期,出现了一批以现实主义表现民族危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伟人形象的巨幅主题性绘画,如徐悲鸿的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壮士》、潘鹤的《艰苦岁月》、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吴作人的《过雪山》、罗工柳的《地道战》、全山石的《英勇不屈》、冯法祀的《刘胡兰》等,国画《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王盛烈的《八女投江》等;这些作品画幅尺度大,以历史为题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为我国后期的现实主义历史主题性绘画的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具有现代主义的艺术观念和风格也冲击着主题性绘画。主题性绘画的反映内容、艺术观念、形式处理都有产生很大变化, 比如闻立鹏作于1979年的《红烛颂》,就是运用了象征主义表现方法。在近几年,特别是二十世纪最后十几年,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时代,国家资助的大型主题性绘画越来越少。在2005年、2009年和2011年,国家为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建党90周年和建国60周年,组织画家深入生活、考察、走访、写生,创作出一批杰出的历史主题性作品,这几次展览活动,一方面反映出了国家对历史主题性绘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我国当代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创作实力,同时也反映出了主题性绘画创作在当今中国的强大的艺术魅力。
二、东北抗联主题绘画的创作历程
东北抗日联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北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它是东北人民在那个时期为保家卫国,捍卫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艰苦斗争的自卫武装。他们在长达十四年的长期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白山黑水之间,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可歌可泣的一页。
表现东北抗联为主题的绘画基本上与抗日联军斗争史同步,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期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在领导东北人民进行英勇顽强的抗日游击战争中,就积极创办画报,把画报作为鼓舞教育人民大众、团结抗日进步力量、消灭敌伪反动势力的有力武器。50年代,东北地区抗联题材主题性绘画创作几乎是伴随着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的研究进行的。王盛烈在1957年创作的《八女投江》就是这个时期代表,该幅画的造型运用中国的传统笔墨,结合西方的素描造型,充分表达了新的意境,对60年代的中国画人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全国范围内涌现了形式多样、数量繁多的表现东北抗联的主题性绘画。70年代末至今又一直成为国内一些画家(多数为东北画家)表现的重要主题,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画家群体,作品也颇为丰富多彩。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伴随地方志编纂与地方党史研究风潮的兴起,东北地区在保护和弘扬抗联文化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同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丰硕的成果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作品。如祝林恩的《冰趟子战斗》,于国琴的《不朽的碑——悼念杨靖宇将军》,铁牛的《浑江作证》,孙恩同的《一曼小屋》等。
进入21世纪之后,抗联主题性绘画伴随着我国对历史主题绘画的重视,抗联主题绘画也进入了新的时期。这个时期抗联主题代表作品有袁武所创作的《抗联组画》(2004),戴成有的《抗联纪事》(2005年),骆根兴《抗联露营》(2005),许洪涛的《抗联三十六路军日记》(2007),王可刚、王东明、高星创作的巨幅壁画《东北抗日联军组画——白山黑水抗联魂》,这些作品都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三、抗联主题绘画的表现内容与形式
表达人类社会真、善、美,揭露丑恶,发扬正义,对人类崇高精神的不懈追求是艺术创作者的强大精神动力,主题性绘画在反映时代的精神主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历史和社会责任感。“记录、反映、状写、表现特定时代的人和人的生存环境, 人和人的精神状态的作品应该成为一个时代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① 作者不仅要反映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事件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最终达到达到形式与内容及精神上的统一。它的创作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为艺术家张扬艺术个性,抒发创作情感,弘扬时代精神提供了强大的空间。
抗联主题绘画,是我国当代主题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弘扬抗联精神的重要艺术形式,也是抗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联主题的作品绝大部分是由东北本土画家和一部分部队画家所创作的,因此,抗联主体绘画的风格就明显带有东北地域特色,那就是追求一种阳刚和力度的美,体现出博大的气势。这也是东北辽阔的地域和东北人所具有的开放与豪迈性格的体现,是精神和地域的巧妙结合。
在艺术表现上,为了更加真实地再现情景,创作手法多采用现实主义,有的作品在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带有一定的理想化和表现主义色彩。在东北地域一年长达近半年的积雪,这种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东北所具有的独特的黑、白自然色彩。这种自然的色彩给画家以中国画水墨造型、升华为主观的黑、白艺术色彩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和体验过的画家所具有的感受。
王盛烈在1957年创作的《八女投江》就是这个时期代表,根据史实创作的著名革命历史画。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使画面中的人物和环境更加接近真实,他冒着严寒,踏着冰雪,对当时抗联根据地进行考察,体验生活,并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也正是在此基础上,画面中体现了人物、环境、细节的真实感,使情感与意境、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该幅画的造型运用中国的传统笔墨,结合西方的素描造型,充分表达了新的意境,对60年代的中国画人物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袁武所创作的《抗联组画》(2004),摆脱了以往的英雄主义模式,“所追求的确实不是在讲一个戏剧化的故事,而是高度尊重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② 作品中灌注了作者对抗联战士的理解:表达了英勇不屈的抗联精神。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抗联战士们抵抗着寒冷、饥饿与疲惫,他们衣服褴褛,帽子和脸庞挂了厚厚的霜雪,犹如冰雕雪塑般屹立在人们面前,充满了悲剧的崇高力量。该作品的艺术内涵“人物从假、大、空,高、全的套路里解放出来,并因其表现性的真实,而具有了人道主义的光辉。” ③ 其艺术表现手法已超脱了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 而是融入了“自然主义”的真实再现与表现,是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结合体现。袁武说:“从这幅画起稿之初,我就想画寒冷,想画严寒中的银灰色天空,想画风雪中的混沌的天地。想画寒冷中的民族英雄,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够面对这幅画感受到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年代里,我们的抗联战士的处境。我希望今天的人们能时常地缅怀他们,因为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这个民族。”④
由王可刚、王东明、高星为 创作的巨幅壁画《东北抗日联军组画——白山黑水抗联魂》气势宏伟,由众多人物和连绵起伏的高山组成的画面,犹如一道万里长城,高低起伏,交替错落,疏密相间,形成了强烈的形式感和震撼力。大面积的灰色窜插于在黑白之中,形成了强烈的韵律和动势,呈现出苍茫与恢弘的气势。在背景和人物之间,人物和人物之间,形成了强而有力的整体,犹如磐石般张扬着力量。在技法表现上,融汇了西方的素描造型和中国传统的水墨大写意和的技法,人物的形象塑造结实严谨,整体效果强烈。
骆根兴以抗将领李兆麟创作的《露营之歌》“ 冷风便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 ⋯ 团结起,夺回我河山”为参照而创作的《抗联露营》。为使环境与人物更接近历史现实,到东北的“ 九.一八事变”纪念馆查询资料,并走访了一批专家,画了5副素描稿,认真听取了抗战馆领导和专家们的修改意见,得到靳尚谊、詹建俊等专家的具体指导,为人物的创作和环境的塑造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该幅画中,抗联战士在东北的密林深处,寒冷的冬夜,雪地中战士们聚集在篝火旁抗拒着寒冷和饥饿,期待着黎明的到来。在色彩的处理上,运用了强烈的冷暖对比和纯度对比关系来暗示黑暗与黎明、痛苦与希望,烘托画面的主题。
【参考文献】
① 冯远 “ 21 世纪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研讨会” 《美术》 1999.11
②③ 傅京生 袁武的创作方式及其思想渊源 《收藏》 2006.12
④ 袁武:《我画“抗联”》 《当代美术家档案资料·袁武卷》华艺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北京,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