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子庄画风转变的原因
作者:王宇强来源:原创日期:2014-02-20人气:1022
陈子庄,重庆永川人,原名陈富贵,字子庄,又号兰园、南原、阿九等,晚年一直自称“石壶”。擅长山水画,作品多为小品,平淡天真,奇趣横生,耐人寻味。在多年蜀中山水写生实践的基础上,他提出“因景生意、因意立法”的绘画理念,摒弃程式化的藩篱,根据表现不同对象的需要而不断探索,最终创造出一套表达他自己个性的画法。
陈子庄的画风在1968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此前他的山水画以追求奇险、雄强为主,以飞扬、凌厉、奇兀、峭拔、灵宕为特色,用笔也与花鸟画如出一辙,但到了六十年代末画风有了明显的变化,追求平淡、天真、幽微为主,日趋质朴,进入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也许是受到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影响,又或许是受到黄宾虹晚年由“白宾虹”变成“黑宾虹”的影响,陈子庄在六十年代末画风日渐成熟之际,心中逐渐有了要转变画风的想法。但是他对变法不盲从,提出“画家到晚年都想变,但变坏的居多”[[
]]并说“搞艺术如逆水行舟[[]]。
关于陈子庄画风转变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建国后不久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无疑给生活在时代之中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陈子庄亦是其中之一。文革的第二年,“红卫兵”们抄走了他几乎所有的绘画工具,甚至连家中唯一的一张既用来吃饭又用来画画的小桌子也没留下。没有了工具,陈子庄无法画画,但是他却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正是有了这种思考,才使得他画风发生巨大的转变,正如他所说的“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这段不能画画的日子里,陈子庄的主要功课就是读书、看山,包括写生。也正是由于这些想法,使陈子庄从对景写生上升到对景创作的高度,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所以他的山水小品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味道。
其次,家庭变故,生活窘困,使得他的性情心绪发生变化。民国末年和建国初,大环境所造成的人们普遍生活质量低下,而对陈子庄个人而言,他的经济情况也十分堪忧,日渐窘困,生活没有保障。到六十年代末,陈子庄全家的收入只有微薄的六十元钱,而此时他的画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六、七口人的家庭来说,经常到了做饭的时候才发现家中早已无米下炊了。这种长期的、持续的穷困生活令陈子庄这个一家之长不堪重负。雪上加霜的是,1968年夏陈子庄的小儿子溺水身亡,他的妻子因目睹幼儿溺水无法施救而受到刺激,精神失常,给这个本来就很脆弱的家庭以巨大的打击,陈子庄心灰意冷,一度辍笔不画。他的生活仿佛走入了绝境。
第三,画坛和时评的排斥,使得陈子庄孤立无援,立志变法。当时的四川画坛画风保守,对陈子庄的写意画风不认同甚至排斥,认为他画很“野”,使他游离于当时的主流画派之外。这激起了陈子庄内心不服输的倔犟本性,他自信自己的画风是对的,甚至还“野”的不够,还要更“野”一些。这里的“野”,我的理解是画风更加脱俗,更加灵逸,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更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无疑是无法融入到当时的主流中。
总之,六十年代末的陈子庄灾难重重,家被抄了无法画画,收入缩水一大半,画坛对他不认可,小儿溺水老妻疯癫,他的生活越来越困厄。
以上几个方面是从外部客观坏境分析了促成陈子庄转变画风的动因,而促使他画风由奇险雄强转变为平淡天真,却是他在外部客观因素作用下内心主观世界的变化。
和大多数画家一样,陈子庄也希望在艺术上成名,但当时的客观环境使他不被认可,他也只能断了出名的念头;而作为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画家希望通过卖画来增加微薄的收入,却也无法如愿,他也只好断了获利的念头。
在名、利无望的情况下,生活又遭遇如此多的挫折,但陈子庄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却分毫不减,由于没有更多的机会画画,陷入绝境的他反而彻底静下心来思考,澄澈的心怀使得他的心灵达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这种心灵境界是艺术家以达至澄澈的空明的心境来看待世间百事,是专注于单纯创作中的一种胸无旁骛、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至高境界。这种澄澈的心怀使他后来的山水画越画越平淡、越画越天真,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1968年,陈子庄开始改号为“石壶”,并刻了“石壶五十五岁之后作”等数枚印章,以此来纪念这个不幸的一年,同时也在预示着自己在艺术探索之路上将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境界。“他自号‘石壶’,还暗示了承仰于那八位大师的泽被[[]],就是说,我们是一路的。从另外一个层面说,石壶可以盛水,但石壶也许本来就是实心的,油盐不进,因而在虚与实之间,石壶举重若轻,就像一个轻功高手,舍舟登岸,羚羊挂角,只在雪地留下浅浅的印痕。”[[]]
冯其庸评价陈子庄山水画时指出:“人们初次接触到他的山水画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浑厚的味道,一种不同凡响的新鲜感,一种强烈的绘画个性”[[]]他所说的清新的味道,不同凡响的新鲜感指的就是平淡、天真、自然。这里的“平淡”,是指人生修养中最高境界。中国的儒释道都是向内的哲学,一切修为都是指向人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着创新的思想,对自己要敢于否定,进而变革、创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技法与艺术境界。我想不仅是艺术创作如此,在从事其他各个领域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陈子庄的画风在1968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此前他的山水画以追求奇险、雄强为主,以飞扬、凌厉、奇兀、峭拔、灵宕为特色,用笔也与花鸟画如出一辙,但到了六十年代末画风有了明显的变化,追求平淡、天真、幽微为主,日趋质朴,进入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也许是受到齐白石“衰年变法”的影响,又或许是受到黄宾虹晚年由“白宾虹”变成“黑宾虹”的影响,陈子庄在六十年代末画风日渐成熟之际,心中逐渐有了要转变画风的想法。但是他对变法不盲从,提出“画家到晚年都想变,但变坏的居多”[[
]]并说“搞艺术如逆水行舟[[]]。
关于陈子庄画风转变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由社会大环境造成的。建国后不久爆发的文化大革命无疑给生活在时代之中的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陈子庄亦是其中之一。文革的第二年,“红卫兵”们抄走了他几乎所有的绘画工具,甚至连家中唯一的一张既用来吃饭又用来画画的小桌子也没留下。没有了工具,陈子庄无法画画,但是他却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正是有了这种思考,才使得他画风发生巨大的转变,正如他所说的“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这段不能画画的日子里,陈子庄的主要功课就是读书、看山,包括写生。也正是由于这些想法,使陈子庄从对景写生上升到对景创作的高度,通过大自然画自己,通过物质画精神,走上了创作的道路。所以他的山水小品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味道。
其次,家庭变故,生活窘困,使得他的性情心绪发生变化。民国末年和建国初,大环境所造成的人们普遍生活质量低下,而对陈子庄个人而言,他的经济情况也十分堪忧,日渐窘困,生活没有保障。到六十年代末,陈子庄全家的收入只有微薄的六十元钱,而此时他的画也卖不出去,对于一个六、七口人的家庭来说,经常到了做饭的时候才发现家中早已无米下炊了。这种长期的、持续的穷困生活令陈子庄这个一家之长不堪重负。雪上加霜的是,1968年夏陈子庄的小儿子溺水身亡,他的妻子因目睹幼儿溺水无法施救而受到刺激,精神失常,给这个本来就很脆弱的家庭以巨大的打击,陈子庄心灰意冷,一度辍笔不画。他的生活仿佛走入了绝境。
第三,画坛和时评的排斥,使得陈子庄孤立无援,立志变法。当时的四川画坛画风保守,对陈子庄的写意画风不认同甚至排斥,认为他画很“野”,使他游离于当时的主流画派之外。这激起了陈子庄内心不服输的倔犟本性,他自信自己的画风是对的,甚至还“野”的不够,还要更“野”一些。这里的“野”,我的理解是画风更加脱俗,更加灵逸,这也使得他的山水画更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思。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无疑是无法融入到当时的主流中。
总之,六十年代末的陈子庄灾难重重,家被抄了无法画画,收入缩水一大半,画坛对他不认可,小儿溺水老妻疯癫,他的生活越来越困厄。
以上几个方面是从外部客观坏境分析了促成陈子庄转变画风的动因,而促使他画风由奇险雄强转变为平淡天真,却是他在外部客观因素作用下内心主观世界的变化。
和大多数画家一样,陈子庄也希望在艺术上成名,但当时的客观环境使他不被认可,他也只能断了出名的念头;而作为一个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画家希望通过卖画来增加微薄的收入,却也无法如愿,他也只好断了获利的念头。
在名、利无望的情况下,生活又遭遇如此多的挫折,但陈子庄对艺术追求的执着却分毫不减,由于没有更多的机会画画,陷入绝境的他反而彻底静下心来思考,澄澈的心怀使得他的心灵达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这种心灵境界是艺术家以达至澄澈的空明的心境来看待世间百事,是专注于单纯创作中的一种胸无旁骛、悠然自足的人生态度,是艺术家进行创作的至高境界。这种澄澈的心怀使他后来的山水画越画越平淡、越画越天真,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1968年,陈子庄开始改号为“石壶”,并刻了“石壶五十五岁之后作”等数枚印章,以此来纪念这个不幸的一年,同时也在预示着自己在艺术探索之路上将进入另一个全新的境界。“他自号‘石壶’,还暗示了承仰于那八位大师的泽被[[]],就是说,我们是一路的。从另外一个层面说,石壶可以盛水,但石壶也许本来就是实心的,油盐不进,因而在虚与实之间,石壶举重若轻,就像一个轻功高手,舍舟登岸,羚羊挂角,只在雪地留下浅浅的印痕。”[[]]
冯其庸评价陈子庄山水画时指出:“人们初次接触到他的山水画的第一个印象,就是一种扑面而来的清新浑厚的味道,一种不同凡响的新鲜感,一种强烈的绘画个性”[[]]他所说的清新的味道,不同凡响的新鲜感指的就是平淡、天真、自然。这里的“平淡”,是指人生修养中最高境界。中国的儒释道都是向内的哲学,一切修为都是指向人的内心世界。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我们也要时刻保持着创新的思想,对自己要敢于否定,进而变革、创新,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技法与艺术境界。我想不仅是艺术创作如此,在从事其他各个领域时也是同样的道理。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