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浅析清代外销瓷器装饰纹样上的中国情节

作者:魏一凡来源:原创日期:2014-02-26人气:1621
 

一、清代外销瓷器产生的背景
十七世纪中叶,清政府实施海禁政策。这时候,许多欧洲的瓷器商人,便将目光转向了亚洲其他国家,以满足欧洲瓷器市场的需求。公元1683年,景德镇重新开窑。清政府采取了有利于外贸出口的的政策。欧洲商人又开始同中国的瓷器贸易,中国的瓷器又开始源源不断地销往欧洲各地。中国生产的外销瓷器运销欧洲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内瓷外销。就是原本国内市场销售的瓷器外流,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和瓷绘装饰艺术。二是特瓷专销。根据国外消费者的需要订制的,由他们提供图样,中国制瓷商再按照图样制作。《景德镇陶录》记载:“洋器,专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商多粤东人,贩去与鬼子互市,式样奇巧,岁无定样。”
仅17世纪上半叶,就有大约300万件中国瓷器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被运载到荷兰和世界各地。这当中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欧洲各个国家的订货专供国外需要而特制的。那时,流入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不多,欧洲人仅仅是被动地认识和接受中国的瓷器文化,订制的瓷器数量相对较少。瓷质、纹饰图案和造型负载了瓷器文化的全部内容,瓷器上的纹饰图案是文化信息的萃集之处,文化碰撞与交流往往通过这种直观的形式来完成。中国瓷器上所描绘的纹饰图案,实际上是从当时的民族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积淀中提炼出来的各种文化符号。因为不熟悉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语言表达形式。欧人只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瓷器上不同的图案纹饰,却不能透过瓷器图饰的表象,去感知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中国传统绘画在外销瓷器纹饰上的表现
清代乾隆时期烧制的东方博士图瓷盘属秞上彩陶器,盘子的边缘处画有对称的六条鱼,但是形状和颜色却各不相同。还画有一只鸟,这些鸟儿有的展翅欲飞,有的举头仰望,还有的低头觅食盘内中心处。描绘有四名博学之士。其中三人围坐在一张小桌边,桌上放置一个瓷盘。这三个人穿着不同的衣服。左侧的男子身穿袈裟,是和尚的打扮。中间的男子身穿红色百花纹长袍,头戴幞巾,一副儒家学者的打扮。右边男子身穿蓝色黄花纹长袍,一副道士的打扮。这三个人的背后还站着一名男子,也是和尚打扮。画面中四个人的身旁有花草,树木和禽鸟。这件瓷器是乾隆时期在景德镇烧制的,但是它使用的画面是当时荷兰一个著名的设计师普朗克专门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定制瓷设计的四套作品之一。普朗克设计的这一图案最初画面中只有三个人,背后站着的那个和尚是后来加上去的。据专家介绍,这幅图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人画的《三酸图》。
《三酸图》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它源自宋代的话本故事。描绘的是宋代的佛教禅师邀请大文豪苏东坡与山谷道人黄庭坚平常桃花醋的场景。从这件博士图瓷盘上的图案可以看出,普朗克的设计应该就源于中国古代的《三酸图》。图中几名博学之士身上分别穿着儒士、和尚和道士的服装,而《三酸图》里的大缸在普朗克设计的图案中变成了桌上的青花瓷盆,《三酸图》中三人手中拿的勺子在这里则变成了鱼。据专家推测,这可能是普朗克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错把勺子看成鱼。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画家根据《三酸图》这个题材创作了许多艺术作品,不久这些作品开始在亚洲广为传播。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家们在吸收中国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本国人的想象,创作出许多具有当地元素的《三酸图》作品。
三、中西方艺术文化的融合在外销瓷器纹饰中的表现
清乾隆年间,欧洲流行中国风。当时欧洲人喜欢对想象中的各种中国元素进行改造,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风格。它对欧洲当时的室内装饰、绘画、陶瓷生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初中国外销瓷上的装饰图案全部都是由中国画工设计的,后来为了适应欧洲人的审美需求,西方的设计师开始自行设计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图案。然后再拿到中国窑厂进行专门定制。使得瓷器既保留了东方情调又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情趣。
清代外销瓷上的图案绘制技法也采用了很多欧洲绘制技法。据寂园叟的《陶雅》中记载:“乾窑瓷器,不但画碧睛棕发之人,其于楼台花木,亦颇用界算(画)法,命日洋彩。”乾隆六年脂红大篆款的洋瓷巨盘,“盘心画海屋添筹之属,仙山楼阁,综渺凌虚,盖参用泰西界画法也。敷彩之精,用笔之奇,有匪夷所思者。”
清乾隆时期,广州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是外国人和船只不允许进入广州内域,他们只能在位于珠江沿岸的十三行夷馆与中国人进行贸易往来。所以与十三行有关的画作非常多。这些画作也被描绘在了一些瓷器上。收藏于英国不列颠博物馆的十三行外景图潘趣酒碗上的图案是一副记录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夷馆场景的历史画卷。碗的外壁描绘了众多的贸易货栈,这些贸易货栈沿着城墙和珠江见的狭窄河岸而建。门面很窄,画面中商船停靠在港口,清代装扮的中国商人和身着礼服的欧洲商人在码头进行着交易。碗上的建筑均层次分明,十分写实。结合了西洋绘画的透视和解剖技法。
有“仿玉”之称的中国外销瓷,不单单是中西贸易的一种方式, 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清代的部分外销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于欧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不仅是研究欧洲国家历史的重要文物,也是中国与欧洲国家友好往来的见证。中国外销瓷不仅影响了中国陶瓷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成长。中国外销瓷的输出,促进了中国制瓷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外销瓷的输出,极大地推动了欧洲制瓷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