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来临,家园是否安全?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3-03人气:1108
4.20日早晨八点,一个慵懒闲适的礼拜六早上,我和家人如往常一样吃着早餐,看着电视,当主持人一脸沉痛地报道四川雅安地震的消息时,我当场愣住,又地震了!
汶川地震的伤口尚未愈合,葬礼般的山崩地裂犹让人心有余悸,想想那时的伤痛,天裂了,地陷了,昔日的家园化为一堆瓦砾,满眼尽是残桓断壁,飞石瓦砾。那时多少汶川人在一夕之间失去了家人,多少幼童失去双亲的庇护。而如今,灾难再次降临,痉挛的大地带着死神的梦魇惊醒了雅安人民的晨梦,也打破了我们对家的安全感。
伤亡人数不断攀升,断裂的房梁,倒塌的废墟埋葬了灾区人民的父母亲友,地震重灾区如修罗场般弥漫着颓败、悲伤和死亡的气息。为什么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家园,在地震面前如此脆弱不堪?
一、夺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房屋
灾难来临后,我们除了悲痛,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救援,减少伤亡,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然而除此之外,还应冷静分析,造成这么严重的伤亡,难道要全都归咎于地震吗?其实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包含多种因素,如震级、地形、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口密度等。而直接给我们带来死亡的,则是房屋的倒塌和山体滑坡,正如学者熊培云感慨的:“夺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房屋。”
比较2010年海地和智利发生的地震,地震时间相隔不到50天,海地震级7.3,智利震级8.8,两次地震都发生在人口密集区,然而两地的伤亡情况却截然不同:处于中美洲的海地死了近20多万人,而智利地震包括首都圣地亚哥在内,受灾人数达几百万,只死了几百人。差别如此巨大,究其原因在于建筑物的质量,智利的房子抗震性能普遍非常高,而在海地,有60%的房屋都属于危险建筑。
经过对比这两次的地震震级和死亡人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再大的地震也震不死人,而有时候震级不大的地震反而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这些人其实是被自己的房屋害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房屋是地震用来夺取生命的凶器,为了减少地震的伤亡率,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房屋的抗震问题。
二、天灾不可避,人祸本可免
地震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携带亲人跑出房屋躲到空旷少建筑物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因为知道我们的房屋并不安全,我们的家很有可能倒塌,房屋建筑在地震来临时并不值得信赖,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汶川地震曾造成300多万家房屋倒塌,1500多万间房屋损坏,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庐山县城老城区大约有一万余户房屋严重倒塌,更加讽刺的是,震中宝兴县灵关镇灵关中学,汶川地震后专门建造的可抗8级地震的校舍,在此次7.0级地震中却受损严重。
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在房屋抗震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抗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这里有一组关于日本历次大地震的震级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
时间 地震 震级(里氏) 死亡人数(人)
1923 日本关东,东京、横滨一带大地震 8.3 140000
1927 丹后大地震 7.9 3000
1933 三陆冲大地震 8.9 3000
1946 南海道冲大地震 8.4 1000
1948 福井大地震 7.3 1000
1964 新泻大地震 7.4 26
1995 神户大地震 7.2 5000
2004 新泻大地震 6.8 31
由表格可以看出,日本自1923那场死亡14万人的关东大地震后,地震的死亡人数徒然下降,以后无论多大的地震(包括还有两次8级以上的),死亡人数再也没有超过1万,再看看下面这组关于我国历次大地震的震级和死亡人数的数据:
时间 地震 震级(里氏) 死亡人数(人)
1920 宁夏海源大地震 8.6 200000以上
1966 河北邢台大地震 7.2 8000
1970 云南海通大地震 7.7 15600
1973 四川炉霍大地震 7.2 2200
1975 辽宁海城大地震 7.3 1300
1976 河北唐山大地震 7.6 242000
2008 四川汶川大地震 8.0 69227
由表格可以看出,1920年宁夏海源地震死亡了20多万人,累累白骨并没有换来我们应对地震的经验,更加没有为建筑物的防震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若说那时政局混乱,国家没有能力顾及这些,尚且可以理解,然唐山大地震的24万人的姓名又换来了什么?
在此次的芦山7级地震中,如果说旧城区的旧房屋倒塌尚在情理之中,那么汶川大地震后按8级抗震标准重建的建筑也发生倒塌与损毁,就不得不让人震惊,我们对建筑的抗震标准到底执行得如何,需要我们认真地深思和检讨。
三、实现房子不倒的梦想
汶川地震后,一位专家对灾区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她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愿望。一个孩子就在黄色的许愿纸上郑重地写道:“我要一个家,一个坚固的家。”
“地震了,房子能不能不倒”道出了所有经历过地震灾难的人的心声,其实,地震来临时人们的生命安全,是由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建筑作为保障的。长期从事建筑抗震研究的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认为,房子不倒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他说,四川建筑抗震标准是按照7度设防的。“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设计、施工和建设,楼房遭遇8度地震一般不会倒,即使达到9度的烈度,也不一定倒。”
(一)抗震建筑常识
有关政策要求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的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所谓抗震设防烈度,是指一个地区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即《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值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所以,抗震设防烈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唯一的,一旦确立了工程建设地点,也就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本身与建筑的结构型式等其它因素并无关系。
而抗震等级则体现了具体建筑物在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型式和房屋高度条件下的计算和构造实施要求,所以抗震等级不进和抗震设防烈度有关,还和其他因素有关,如以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为例,同样在7度设防地区,高度不大于24米,抗震等级则为三级;高度大于24米,则抗震等级为二级;而大跨度框架无论高度如何抗震等级均为二级。
地震后,有关人员需要研究探讨房屋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工程上设计建造经得起强震的建筑是减少地震伤亡最有效的方法。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抗震建筑的设计目标,即使发生概率极小的罕遇强烈地震,建筑也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大大减少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什么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抵不住7级地震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抵不住7级地震令人质疑》曾经引起数万名网友热评,文中说“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能够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采用框架结构、整体浇灌的技术建设,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此次雅安地震,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在9度左右。可是,不属于震中的宝兴县,重建建筑居然也不抗震。”
正如作者所说,建筑物的地震中的破坏程度不能单纯依靠抗震级别和抗震设防烈度,但是当年汶川地震后信誓旦旦地说要重建家园,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标准重建的建筑物,却抵不住7级地震,真是让人质疑。
相反,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9.0级大地震,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只有汶川地震的七分之一,而且日本建筑的抗震要求是7级,汶川地震后重建建筑的标准是“8级抗震、9度设防”,为何我们的高标准还不如日本的低标准呢?
有关学者的对比研究证实,标准确实是一个问题(如表格)。基于血的教训,我们应该修改相应建筑设计规范,向高标准看齐。
内容 国家
日本 中国
使用年限 按100年设计 按50年或70年设计
建筑结构型式 60%以上采用钢结构 90%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 90千克左右 60千克左右
受力钢筋的强度 主力受力钢筋为690百万帕斯卡,辅助钢筋为390百万帕斯卡 主力受力钢筋为460百万帕斯卡,辅助钢筋为235百万帕斯卡
(三)加强抗震监管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多数房物的抗震能力不达标,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设计建造这样的房屋,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即便是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也能建造抗震7级的房子。”国家对涉及到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各种细化指标,如配筋率何混凝土强度等级等都有详细的要求,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达到国家的抗震标准,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人大失所望,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造成现在的局面,比如施工人员的素质、监理是否到位等。
研究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房屋倒塌现象,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农民自建房倒塌的情况特别严重,因为目前农民自建房的抗震监管还是一片空白,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引导,做好自建房的抗震监督和管理引导,为农民讲解抗震设防的要求和建房方法。
为了真正实现建筑抗震,相关部门都应加大重视力度,为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指数,在建筑项目启动前,首先需要由地震部门提出设防要求,在地震部门给出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再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最后地震部门参加竣工验收,以最终确保建筑物达到设防的要求。
在抗震监督和监管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智利的做法,智利由于地震频发,智利政府和公众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视,不仅有完善的抗震建筑规范,而且公众还会严格落实和执行,每栋建筑都会刻上设计人员和建筑商的名字,智利在2010年8.8级大地震中,智利的高层建筑只倒塌了一座,即位于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市中心的河岸大厦,一时间全体智利人都盯上“完全不应该倒下的房子”,后来甚至启动诉讼程序,分别起诉建筑施工方和开发商。受惠于严格的建造程序和监督流程,智利在抗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2010年那次大地震中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损伤。
(四)百年老屋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启示
听了太多地震后房屋倒塌的例子,当得知“一座百年老宅历经地震巍然屹立”时,笔者不禁陷入沉思,这无疑是给那些号称“8级抗震、9度设防”而毁于新一轮地震的房屋建造者一个狠狠的巴掌。
芦山发生地震后,众多房屋倒塌,而与周边那些或倒或裂的房屋不同,一所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张家大院”除了屋脊上掉下几片瓦以外,几乎完好无损。地震发生后,里面的居民仍然能像往常一样,生活并没有是受到多大的影响。
“张家大院”上下两层,木瓦结构,而木瓦结构的百年老屋为何比那些用钢筋水泥砌成的现代化楼房还要结实?
强烈的对比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有关人员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这个老宅虽然有砖瓦,但主体都是榫卯的木结构,7级地震的时候,这些榫卯结构可以吸收、减缓地震的能量,因此,这个老宅主体结构还挺完好。
其实,不管是木瓦结构的老房,还是现代的钢结构建筑,只要设计合理、结构合理,再加上施工严谨认真,同样都可以抵抗强震。如钢结构的摩天大楼,如果能像几个铁棍一样深深地插入地底,即使地震来临,也不能撼动这些“铁棍”,相反,如果偷工减料,该用粗钢筋的地方用细的,该用高标号水泥的地方用低标号的,该用河沙的地方用海沙,或者施工的时候,钢筋拧得不紧,混凝土搅拌得不够火候等等,这样建造的房屋怎能经得起强震的摧残。
错误已经发生,灾难也已经过去,诚然,我们在抢险救灾中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让世界都为之动容,然而大灾过后,我们一定要牢记国殇,为地震的再次来临做好充足的准备,别让伤于地震的同胞的血白流,用坚韧的钢筋铁骨打造我们不倒的家园!
汶川地震的伤口尚未愈合,葬礼般的山崩地裂犹让人心有余悸,想想那时的伤痛,天裂了,地陷了,昔日的家园化为一堆瓦砾,满眼尽是残桓断壁,飞石瓦砾。那时多少汶川人在一夕之间失去了家人,多少幼童失去双亲的庇护。而如今,灾难再次降临,痉挛的大地带着死神的梦魇惊醒了雅安人民的晨梦,也打破了我们对家的安全感。
伤亡人数不断攀升,断裂的房梁,倒塌的废墟埋葬了灾区人民的父母亲友,地震重灾区如修罗场般弥漫着颓败、悲伤和死亡的气息。为什么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家园,在地震面前如此脆弱不堪?
一、夺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房屋
灾难来临后,我们除了悲痛,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救援,减少伤亡,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然而除此之外,还应冷静分析,造成这么严重的伤亡,难道要全都归咎于地震吗?其实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包含多种因素,如震级、地形、建筑物抗震程度、人口密度等。而直接给我们带来死亡的,则是房屋的倒塌和山体滑坡,正如学者熊培云感慨的:“夺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房屋。”
比较2010年海地和智利发生的地震,地震时间相隔不到50天,海地震级7.3,智利震级8.8,两次地震都发生在人口密集区,然而两地的伤亡情况却截然不同:处于中美洲的海地死了近20多万人,而智利地震包括首都圣地亚哥在内,受灾人数达几百万,只死了几百人。差别如此巨大,究其原因在于建筑物的质量,智利的房子抗震性能普遍非常高,而在海地,有60%的房屋都属于危险建筑。
经过对比这两次的地震震级和死亡人数,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再大的地震也震不死人,而有时候震级不大的地震反而会造成很大的人员伤亡,这些人其实是被自己的房屋害死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房屋是地震用来夺取生命的凶器,为了减少地震的伤亡率,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房屋的抗震问题。
二、天灾不可避,人祸本可免
地震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总是携带亲人跑出房屋躲到空旷少建筑物的地方,究其原因是因为知道我们的房屋并不安全,我们的家很有可能倒塌,房屋建筑在地震来临时并不值得信赖,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汶川地震曾造成300多万家房屋倒塌,1500多万间房屋损坏,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庐山县城老城区大约有一万余户房屋严重倒塌,更加讽刺的是,震中宝兴县灵关镇灵关中学,汶川地震后专门建造的可抗8级地震的校舍,在此次7.0级地震中却受损严重。
相比其他国家,我们在房屋抗震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日本地处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抗震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这里有一组关于日本历次大地震的震级和死亡人数的统计数据:
时间 地震 震级(里氏) 死亡人数(人)
1923 日本关东,东京、横滨一带大地震 8.3 140000
1927 丹后大地震 7.9 3000
1933 三陆冲大地震 8.9 3000
1946 南海道冲大地震 8.4 1000
1948 福井大地震 7.3 1000
1964 新泻大地震 7.4 26
1995 神户大地震 7.2 5000
2004 新泻大地震 6.8 31
由表格可以看出,日本自1923那场死亡14万人的关东大地震后,地震的死亡人数徒然下降,以后无论多大的地震(包括还有两次8级以上的),死亡人数再也没有超过1万,再看看下面这组关于我国历次大地震的震级和死亡人数的数据:
时间 地震 震级(里氏) 死亡人数(人)
1920 宁夏海源大地震 8.6 200000以上
1966 河北邢台大地震 7.2 8000
1970 云南海通大地震 7.7 15600
1973 四川炉霍大地震 7.2 2200
1975 辽宁海城大地震 7.3 1300
1976 河北唐山大地震 7.6 242000
2008 四川汶川大地震 8.0 69227
由表格可以看出,1920年宁夏海源地震死亡了20多万人,累累白骨并没有换来我们应对地震的经验,更加没有为建筑物的防震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变化,若说那时政局混乱,国家没有能力顾及这些,尚且可以理解,然唐山大地震的24万人的姓名又换来了什么?
在此次的芦山7级地震中,如果说旧城区的旧房屋倒塌尚在情理之中,那么汶川大地震后按8级抗震标准重建的建筑也发生倒塌与损毁,就不得不让人震惊,我们对建筑的抗震标准到底执行得如何,需要我们认真地深思和检讨。
三、实现房子不倒的梦想
汶川地震后,一位专家对灾区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她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愿望。一个孩子就在黄色的许愿纸上郑重地写道:“我要一个家,一个坚固的家。”
“地震了,房子能不能不倒”道出了所有经历过地震灾难的人的心声,其实,地震来临时人们的生命安全,是由具备抗震性能的房屋建筑作为保障的。长期从事建筑抗震研究的专家、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钱稼茹认为,房子不倒的梦想是可以实现的。他说,四川建筑抗震标准是按照7度设防的。“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标准设计、施工和建设,楼房遭遇8度地震一般不会倒,即使达到9度的烈度,也不一定倒。”
(一)抗震建筑常识
有关政策要求在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的地区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所谓抗震设防烈度,是指一个地区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即《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峰值加速度所对应的烈度。所以,抗震设防烈度对于一个地区来说是唯一的,一旦确立了工程建设地点,也就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本身与建筑的结构型式等其它因素并无关系。
而抗震等级则体现了具体建筑物在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结构型式和房屋高度条件下的计算和构造实施要求,所以抗震等级不进和抗震设防烈度有关,还和其他因素有关,如以框架结构的建筑物为例,同样在7度设防地区,高度不大于24米,抗震等级则为三级;高度大于24米,则抗震等级为二级;而大跨度框架无论高度如何抗震等级均为二级。
地震后,有关人员需要研究探讨房屋于地震中受损倒塌的原因,并加以防范,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工程上设计建造经得起强震的建筑是减少地震伤亡最有效的方法。
“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抗震建筑的设计目标,即使发生概率极小的罕遇强烈地震,建筑也不应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大大减少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什么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抵不住7级地震
《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8级抗震标准重建建筑抵不住7级地震令人质疑》曾经引起数万名网友热评,文中说“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能够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采用框架结构、整体浇灌的技术建设,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此次雅安地震,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在9度左右。可是,不属于震中的宝兴县,重建建筑居然也不抗震。”
正如作者所说,建筑物的地震中的破坏程度不能单纯依靠抗震级别和抗震设防烈度,但是当年汶川地震后信誓旦旦地说要重建家园,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标准重建的建筑物,却抵不住7级地震,真是让人质疑。
相反,日本在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9.0级大地震,但造成的人员伤亡只有汶川地震的七分之一,而且日本建筑的抗震要求是7级,汶川地震后重建建筑的标准是“8级抗震、9度设防”,为何我们的高标准还不如日本的低标准呢?
有关学者的对比研究证实,标准确实是一个问题(如表格)。基于血的教训,我们应该修改相应建筑设计规范,向高标准看齐。
内容 国家
日本 中国
使用年限 按100年设计 按50年或70年设计
建筑结构型式 60%以上采用钢结构 90%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单位建筑面积用钢量 90千克左右 60千克左右
受力钢筋的强度 主力受力钢筋为690百万帕斯卡,辅助钢筋为390百万帕斯卡 主力受力钢筋为460百万帕斯卡,辅助钢筋为235百万帕斯卡
(三)加强抗震监管是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多数房物的抗震能力不达标,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设计建造这样的房屋,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即便是三级资质的建筑企业,也能建造抗震7级的房子。”国家对涉及到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各种细化指标,如配筋率何混凝土强度等级等都有详细的要求,若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达到国家的抗震标准,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人大失所望,究其原因,有很多因素造成现在的局面,比如施工人员的素质、监理是否到位等。
研究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的房屋倒塌现象,我们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就是农民自建房倒塌的情况特别严重,因为目前农民自建房的抗震监管还是一片空白,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引导,做好自建房的抗震监督和管理引导,为农民讲解抗震设防的要求和建房方法。
为了真正实现建筑抗震,相关部门都应加大重视力度,为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指数,在建筑项目启动前,首先需要由地震部门提出设防要求,在地震部门给出安全性评价报告的基础上,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再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最后地震部门参加竣工验收,以最终确保建筑物达到设防的要求。
在抗震监督和监管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智利的做法,智利由于地震频发,智利政府和公众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十分重视,不仅有完善的抗震建筑规范,而且公众还会严格落实和执行,每栋建筑都会刻上设计人员和建筑商的名字,智利在2010年8.8级大地震中,智利的高层建筑只倒塌了一座,即位于智利第二大城市康塞普西翁市中心的河岸大厦,一时间全体智利人都盯上“完全不应该倒下的房子”,后来甚至启动诉讼程序,分别起诉建筑施工方和开发商。受惠于严格的建造程序和监督流程,智利在抗震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2010年那次大地震中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损伤。
(四)百年老屋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启示
听了太多地震后房屋倒塌的例子,当得知“一座百年老宅历经地震巍然屹立”时,笔者不禁陷入沉思,这无疑是给那些号称“8级抗震、9度设防”而毁于新一轮地震的房屋建造者一个狠狠的巴掌。
芦山发生地震后,众多房屋倒塌,而与周边那些或倒或裂的房屋不同,一所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老宅“张家大院”除了屋脊上掉下几片瓦以外,几乎完好无损。地震发生后,里面的居民仍然能像往常一样,生活并没有是受到多大的影响。
“张家大院”上下两层,木瓦结构,而木瓦结构的百年老屋为何比那些用钢筋水泥砌成的现代化楼房还要结实?
强烈的对比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有关人员经过仔细的研究,发现这个老宅虽然有砖瓦,但主体都是榫卯的木结构,7级地震的时候,这些榫卯结构可以吸收、减缓地震的能量,因此,这个老宅主体结构还挺完好。
其实,不管是木瓦结构的老房,还是现代的钢结构建筑,只要设计合理、结构合理,再加上施工严谨认真,同样都可以抵抗强震。如钢结构的摩天大楼,如果能像几个铁棍一样深深地插入地底,即使地震来临,也不能撼动这些“铁棍”,相反,如果偷工减料,该用粗钢筋的地方用细的,该用高标号水泥的地方用低标号的,该用河沙的地方用海沙,或者施工的时候,钢筋拧得不紧,混凝土搅拌得不够火候等等,这样建造的房屋怎能经得起强震的摧残。
错误已经发生,灾难也已经过去,诚然,我们在抢险救灾中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让世界都为之动容,然而大灾过后,我们一定要牢记国殇,为地震的再次来临做好充足的准备,别让伤于地震的同胞的血白流,用坚韧的钢筋铁骨打造我们不倒的家园!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