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背光的艺术衍变
作者:梁浚来源:原创日期:2014-03-15人气:6486
一、研究现状
“佛背光图案,是指画在佛龛内佛塑像身后壁上的装饰。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头光亦称圆光、项光。壁画上的佛像也会有背光,与塑像背光相同”[ 《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前言]。
《佛说造像量度经》说,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身金色相”、“常光相”是指身体经常放射着金色光芒。在佛像产生初期,佛光只是一个光环,随着艺术的发展,佛背光的装饰图案层出不穷、色彩纷呈。
如何表现佛光,《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上仅说明“有云六拏具者……又以和为六度之义。其尺寸色饰。则西番书有上中下之分。且汉地旧有其式。故不具录。”
敦煌艺术的装饰图案,是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中心。自上世纪末起,相关学者就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仅停留在初探的阶段。后来,《南海》杂志第123期发表了薄小莹的《佛光》,这是首次发表关于佛背光的学术论文。2002年《装饰》杂志第4期,刘珂艳发表《浅析敦煌莫高窟背光图案中火焰纹的演变》,是目前为止第一次具体的研究背光的图案论文。
在这期间陆续发表的装饰艺术的论文,对敦煌壁画中佛背光的研究只是提及,未能全面地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一切有待深入发掘。
二、佛背光的整体形制
主尊佛龛内的佛像和各类经变画中的背光图案。二者在理论上没有绝然分别,但是表现作用的不同,导致了两种背光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人们参拜神灵祈求保佑,内心充斥着对神佛的景仰和寄托,主尊佛的背光能更加完美得衬托出神圣之感。主尊佛龛内的背光图案是洞窟背光的精华。
就目前所收集的背光图案,笔者将佛背光整体分为“圆盘形”、“火焰形”、“吉祥图案”和“水波形”四大类,这些类别的历史背景,笔者将依次进行论述。
北凉的275窟的头光和五代20窟的身光都是“圆盘形”。自古印度键陀罗时期,佛雕像就是“圆盘形”背光。早期的莫高窟,用土红涂底,色调厚重、浓丽,使用西域的明暗晕染法突出立体感。
“火焰形”背光最为人知,出现的时间较早,早期色彩运用平淡。至北周及隋代,主尊佛龛层次的增加,使火焰纹得到极至的发展,层层推进的火焰装饰“火光熊熊”,从佛龛内翻卷而出。北凉开始,主尊佛像雕塑的背光就选用了“火焰纹”。西魏的285窟背光火焰纹就有六层。火焰纹纹饰新颖、色彩绚烂,是最富丽的背光形制。
“吉祥图案”是背光艺术的中心,种类繁多,存在于整体背光中,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北魏至唐代达到顶峰,一直延续到元代,是运用最广泛的装饰,有植物纹组合、几何纹组合以及两者的共同绘制。其中较突出的是西魏的249窟以及北魏的257窟。西夏榆林第三窟的主尊佛像背光,以汉传密教经变画出现,为敦煌密教经变的孤例。
“水波折形”是中唐时期突然出现的背光形制。似夏季的湖面,又如雨后的彩虹,将古人眼中的彩虹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盛唐末第148窟的头光尤为经典。自古以来的彩虹,都被人类成为“瑞光”,当时的工匠也许就是借鉴此意来表现神圣的佛祖之光。
三、按期分析
按照洞窟年代排列,我们可以看到:
1.北凉至魏时期的背光是以“圆盘形”/“椭圆形”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无分层、无装饰、质朴、呆板演变出“火焰纹”式样开始层次分明。逐渐吸收印度犍陀罗风格[键陀罗风格:额宽、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颚宽大,肉髻为波状或螺形;衣服有轻飘之感,薄如细纱,线条极为强健;佛像背光为圆盘形,无装饰;佛座多为方台;低级神灵和世俗人物更接近现实。
]的造型手法。
2.北周至隋朝时期的佛背光已经发展成相对完善的装饰图案。北周的主尊佛,其“火焰形”背光内部的装饰,多为“天人千佛”题材,火光形态小,色彩较北魏时期丰富。隋代佛龛的佛背光出现“火光熊熊”的效果,多层次的火焰纹由龛内翻卷至龛外,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在色彩运用上出现大面积的朱砂填色,烘托出浓烈神圣的氛围。
3.唐中期,大量出现了以“吉祥植物纹”组合的佛背光。忍冬纹、卷草纹、宝相花纹的联方排布,复杂的三角纹、卷云纹、折带纹组合的出现。这些背光多绘制在大菩萨身后,如莫高窟159窟的文殊变和普贤变。到了晚唐,出现的 “水波纹形”。由石绿、朱砂、石青三种颜色绘成,使虚幻的佛背光达到神秘的效果。晚唐的85窟、12窟、14窟、9窟以及196窟都有表现。
4.五代沿袭的唐代“水波纹形”背光,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画面中。这类背光的出现、审美目的、延续时间为何较久等等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5.宋代佛背光的形式归于拙朴。除了少数洞窟中绘制几何纹背光外,其余几乎都是“类椭圆形”。设色简单,金粉勾勒出三层光圈。宋代的洞窟壁画大多显得粗糙,大量洞窟二次绘制,导致大量唐代壁画也被损毁。
6.西夏时期的部分经变画的技法超越了宋代,在“吉祥植物纹”的基础上增添了“水波折形”。由于西夏文化受汉文化的影响,佛教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故其洞窟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多种文化融合的特征。
7.元代时期新修及重绘的洞窟只有十余座。以3窟和465窟为代表,整体的装饰风格明显的带有密宗色彩,背光中的卷涡纹即是藏传佛教装饰艺术的代表。
四、结论
添加中原地区石窟艺术资料,将对应的历史时期做比较,找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是否属一脉相承。
结合图录资料以及文字信息,运用美学知识分析各类背光的艺术特点,总结佛背光艺术在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衍变,求得其价值的体现。
“佛背光图案,是指画在佛龛内佛塑像身后壁上的装饰。背光包括头光和身光,头光亦称圆光、项光。壁画上的佛像也会有背光,与塑像背光相同”[ 《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前言]。
《佛说造像量度经》说,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其中“身金色相”、“常光相”是指身体经常放射着金色光芒。在佛像产生初期,佛光只是一个光环,随着艺术的发展,佛背光的装饰图案层出不穷、色彩纷呈。
如何表现佛光,《佛说造像量度经解》上仅说明“有云六拏具者……又以和为六度之义。其尺寸色饰。则西番书有上中下之分。且汉地旧有其式。故不具录。”
敦煌艺术的装饰图案,是研究敦煌壁画艺术的中心。自上世纪末起,相关学者就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但仅停留在初探的阶段。后来,《南海》杂志第123期发表了薄小莹的《佛光》,这是首次发表关于佛背光的学术论文。2002年《装饰》杂志第4期,刘珂艳发表《浅析敦煌莫高窟背光图案中火焰纹的演变》,是目前为止第一次具体的研究背光的图案论文。
在这期间陆续发表的装饰艺术的论文,对敦煌壁画中佛背光的研究只是提及,未能全面地对图像进行整理、分析,一切有待深入发掘。
二、佛背光的整体形制
主尊佛龛内的佛像和各类经变画中的背光图案。二者在理论上没有绝然分别,但是表现作用的不同,导致了两种背光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人们参拜神灵祈求保佑,内心充斥着对神佛的景仰和寄托,主尊佛的背光能更加完美得衬托出神圣之感。主尊佛龛内的背光图案是洞窟背光的精华。
就目前所收集的背光图案,笔者将佛背光整体分为“圆盘形”、“火焰形”、“吉祥图案”和“水波形”四大类,这些类别的历史背景,笔者将依次进行论述。
北凉的275窟的头光和五代20窟的身光都是“圆盘形”。自古印度键陀罗时期,佛雕像就是“圆盘形”背光。早期的莫高窟,用土红涂底,色调厚重、浓丽,使用西域的明暗晕染法突出立体感。
“火焰形”背光最为人知,出现的时间较早,早期色彩运用平淡。至北周及隋代,主尊佛龛层次的增加,使火焰纹得到极至的发展,层层推进的火焰装饰“火光熊熊”,从佛龛内翻卷而出。北凉开始,主尊佛像雕塑的背光就选用了“火焰纹”。西魏的285窟背光火焰纹就有六层。火焰纹纹饰新颖、色彩绚烂,是最富丽的背光形制。
“吉祥图案”是背光艺术的中心,种类繁多,存在于整体背光中,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从北魏至唐代达到顶峰,一直延续到元代,是运用最广泛的装饰,有植物纹组合、几何纹组合以及两者的共同绘制。其中较突出的是西魏的249窟以及北魏的257窟。西夏榆林第三窟的主尊佛像背光,以汉传密教经变画出现,为敦煌密教经变的孤例。
“水波折形”是中唐时期突然出现的背光形制。似夏季的湖面,又如雨后的彩虹,将古人眼中的彩虹刻画的淋漓尽致。其中盛唐末第148窟的头光尤为经典。自古以来的彩虹,都被人类成为“瑞光”,当时的工匠也许就是借鉴此意来表现神圣的佛祖之光。
三、按期分析
按照洞窟年代排列,我们可以看到:
1.北凉至魏时期的背光是以“圆盘形”/“椭圆形”为主,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无分层、无装饰、质朴、呆板演变出“火焰纹”式样开始层次分明。逐渐吸收印度犍陀罗风格[键陀罗风格:额宽、鼻梁隆起通入额部,眼大,唇薄,下颚宽大,肉髻为波状或螺形;衣服有轻飘之感,薄如细纱,线条极为强健;佛像背光为圆盘形,无装饰;佛座多为方台;低级神灵和世俗人物更接近现实。
]的造型手法。
2.北周至隋朝时期的佛背光已经发展成相对完善的装饰图案。北周的主尊佛,其“火焰形”背光内部的装饰,多为“天人千佛”题材,火光形态小,色彩较北魏时期丰富。隋代佛龛的佛背光出现“火光熊熊”的效果,多层次的火焰纹由龛内翻卷至龛外,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在色彩运用上出现大面积的朱砂填色,烘托出浓烈神圣的氛围。
3.唐中期,大量出现了以“吉祥植物纹”组合的佛背光。忍冬纹、卷草纹、宝相花纹的联方排布,复杂的三角纹、卷云纹、折带纹组合的出现。这些背光多绘制在大菩萨身后,如莫高窟159窟的文殊变和普贤变。到了晚唐,出现的 “水波纹形”。由石绿、朱砂、石青三种颜色绘成,使虚幻的佛背光达到神秘的效果。晚唐的85窟、12窟、14窟、9窟以及196窟都有表现。
4.五代沿袭的唐代“水波纹形”背光,几乎出现在每一个画面中。这类背光的出现、审美目的、延续时间为何较久等等问题,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
5.宋代佛背光的形式归于拙朴。除了少数洞窟中绘制几何纹背光外,其余几乎都是“类椭圆形”。设色简单,金粉勾勒出三层光圈。宋代的洞窟壁画大多显得粗糙,大量洞窟二次绘制,导致大量唐代壁画也被损毁。
6.西夏时期的部分经变画的技法超越了宋代,在“吉祥植物纹”的基础上增添了“水波折形”。由于西夏文化受汉文化的影响,佛教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故其洞窟的装饰风格,呈现出多种文化融合的特征。
7.元代时期新修及重绘的洞窟只有十余座。以3窟和465窟为代表,整体的装饰风格明显的带有密宗色彩,背光中的卷涡纹即是藏传佛教装饰艺术的代表。
四、结论
添加中原地区石窟艺术资料,将对应的历史时期做比较,找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是否属一脉相承。
结合图录资料以及文字信息,运用美学知识分析各类背光的艺术特点,总结佛背光艺术在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衍变,求得其价值的体现。
热门排行
推荐信息
期刊知识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