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运用历史文献探究黄帝文化

作者:蔡杰来源:原创日期:2014-03-31人气:1369
随着学者们对黄帝文化的关注和研究,黄帝文化的来源和发展成为诸多研究方向中的重点。众所周知,以黄帝为代表的先民们所处的黄帝时代并没有文字记载,那么研究黄帝文化该从那里着手。笔者在文中以众多历史文献的记载为研究对象,试着运用历史文献学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期探究黄帝文化的来源。 一、历史文献中关于“黄帝”的记载 在众多的历史文献研究中,我们先来探究关于“黄帝”最早的记载。范文澜先生认为“这些传说多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1]我们不必考究“附会”二字是否妥善,就时间概念来讲,是可信的。按《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载:“黄帝始见易系、鲁语上。”[2]轩辕始见于《大戴礼记·帝系》。 《大戴礼记》是西汉戴德编纂的记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原八十五篇,今存三十九篇。《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第六十二载:“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於三百年乎?……孔子曰:‘黄帝,少典之子也,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慧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豹虎,以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历离日月星辰,极畋上石金玉,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3] 这一段记载要算我国历史文献中对“黄帝”最早的记载了。 接着,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引用《大戴礼记》记载到:“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4]在这段记载中,把“慧”写作“徇”,“徇”是疾的意思;“齐”是迅速的意思。“慧”是智慧,都是指反应快,聪明。《史记》中又写道:“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事起于传说的黄帝,迄于汉武帝,具有很高的权威,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历代学者注释,校注、考证者甚多。 对于“黄帝”注释者也不例外,并越来越丰富,以至出现各种不同的见解。 《集解》徐广解释黄帝曰:“号有熊。”《索隐》注“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故也,亦号轩辕氏。”《集解》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国语》云:“少典娶有娇氏女,生黄帝、炎帝。”皇甫谧《帝王世纪》又云:‘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又以为名,又以为号。”东晋王嘉《拾遗记》云:“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母曰‘吴枢’,以戊己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时有黄星之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二十二载:“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郑氏‘武公’徙居之,故曰新郑矣,城内有遗祠,名曰章乘是也。”明代《广舆记》载:“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清代吴乘权等辑的《纲鉴易知录》中载:“黄帝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姓公孙,国有熊(今河南新郑)故号有熊氏。 从上边列举的部分历史文献可以看出,自西汉到清代,解释、探讨“黄帝”者不乏其人,其内容也越来越多。到清朝光绪年间《御批历代通鉴辑览》中,对黄帝的记载,已经达到较完善的程度了,对黄帝的记载十分详尽:“黄帝轩辕氏: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宝见电光绕斗,感而有孕)生帝于轩辕之邱(在今河南开封府新郑县)故曰轩辕氏,姓公孙(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国于有熊(即新郑。杜佑典,新郑,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故亦曰有熊氏。诛蚩尤,于涿鹿(山名,在今直隶宜化府保安州南)蚩尤好兵喜乱,作刀戟大弩,以暴虐天下,兼并诸侯,攻炎帝榆罔,榆罔逊居涿鹿,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军士昏迷,帝为指南车以示四方。(陈殷日,车上用子午盘针,以定四方,是为指南)遂擒蚩尤而戮之。”[5]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概地了解到,自西汉《大戴礼记》、《史记》之后,历代文人对“黄帝”解释、增补,评述者越来越多,至清代《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大概为资料较齐全的了。对黄帝阐述更为详尽,几乎把各项发明创造和伟大功业全都归到黄帝及其那个时代了。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历代文人对于黄帝的文献资料不断修改、增删,有的甚至出入甚大,但认真分析鉴别一下,也可分出一个大概的脉胳。 二、历史文献中关于“黄帝”功绩的记载 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中,除了黄帝本人的记载外,同时,还有许多历史文献也记录了以黄帝为代表的先民们所创造的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笔者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后,将相关记载黄帝时代历史文献分为以下几类: (一)历法制定 《史记》载:“按系本(即《世本》)及《律历志》,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历,大桡作甲子,隶首作算数,容成综此六术,而著调吕。”“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拾遗记》谓,“轩辕考定币纪,吹玉律,正璇衡。” 这些历史文献的记载,为进一步发展原始的农耕、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础。 (二)农耕和粮食种植 《国语•鲁语》曰:“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黄帝内传》载,“黄帝升为天于,地献草木,述耕种之利,因之以广耕种。”《古史考》说:“黄帝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黄帝作瓦甑。”《广韵》说:“黄帝之臣雍父作杵臼。”《管子·轻重戊》:“黄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腥,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三)布帛衣裳 《礼记•土冠礼疏》:“黄帝作冕旒。”《三礼图》亦说:“黄帝作冕。”《古考史》说:“胡曹作衣裳服九章。”《太平御览》说:“伯余作衣裳”,“于则作扉履”。在居住方面归功于黄帝的也不乏其例:陆贾《新语》的《道基》篇道:“天下人民,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鸟兽同域,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班固《白虎通》:“黄帝作宫室以避寒暑,此宫室之始也。” (四)水陆交通 《古史考》云:“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臣共鼓、货狄作舟。”《汉书》谓:“黄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 (五)文字医卜 《广韵》载:“沮涌、苍颉作书。”《世本》宋忠注:“沮涌苍颉,黄帝之史官。”《授神契》云,“苍颉视龟而作书。”《周礼·外史疏》云:“苍颉造文字。”《淮南子》云:“苍颉作书,天雨粟,鬼夜哭。”《说文》:“黄帝之史官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初造书契。” 《帝王世纪》:“黄帝命雷公岐伯经脉,旁通问难八十,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述经》十八卷。” (六)音乐器物 《通典》载:“巫咸作铜鼓。”《吕氏春秋》;“黄帝使荣缓造钟。” (七)兵器农具 《初学记》谓:“挥作弓。”注:“挥,黄帝臣”。《经典释文》引《世本》云:“垂作铫铧。”《诗•臣工疏》:“垂作铫。”《玉篇》:“垂作规矩绳。”《逸周书》说:“黄帝穿井。”《事物原始》云:“尹寿作镜。”注:“黄帝臣”。 (八)原始国家体制 《帝王世纪》载:“黄帝,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至此,我们从众多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后人将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功劳全归于黄帝时代或以黄帝为代表的先民们,这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黄帝文化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运用历史文献学探究黄帝文化 前边已经讲过,轩辕黄帝的出处,最早见《易系》、《鲁语》、《大戴礼记·帝系·五帝德》。《史记》在引用《大戴礼记》后,又写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於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又说:“黄帝崩、葬桥山。”此时,尚未明确指出,“轩辕之丘”“桥山”在何处。《世本·卷一帝系篇》一书中也载:“黄帝居轩辕之丘。” 到了晋朝,黄甫谧在《帝王世纪》中提出:“少典氏又娶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上承火,位在中典,故曰黄帝。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这里明确提出:“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国于有熊”、“居轩辕丘”,后又作了解释:“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晋王嘉《拾遗记》中也载:“黄帝出自有熊之国。母曰昊枢,以戊巳之日生,故以土德称王也。” 此后历经宋、元、明、清至今,历代学者都引用或提出:“轩辕丘在新郑,有熊国在新郑。”且不说宋元,拿明朝为例:明天顺五年《大明一统志·古迹》已明确记载:“轩辕丘,在今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此后的《河南总志·古迹》、《天下名胜志》、《御批王凤洲纲鉴会纂》、《御批历代资治纲鉴》、《纲鉴正史约》、《新刊通鉴辑要》等多部典籍都认同这一观点。到了清代,《新郑县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大清一统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纲鉴易知录》、《历代帝都考》、《历代纪年·五帝纪》、《帝王甲子纪》、《竹书纪年集注》、《竹书纪年集征》、《广舆记增订·古迹》等典籍更加明确地提出:“轩辕丘在新郑,古有熊氏之国在新郑,黄帝生此因名。”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清代学者郭表恒《历代帝都考》明确地提出“黄帝生寿丘(开封府新郑县)”不独有偶,清代又一位学都陈逢衡《竹书纪年集征》引郑环曰:“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  除上所述,还可在许多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关于黄帝生于轩辕丘,即河南新郑的依据,并且建国于有熊,亦在河南新郑。这样,就基本确定黄帝出生于新郑、建都于新郑的观点,黄帝文化则也来源于此。如果我们将历史文献学与其他学科(文物学、考古学、地方风物)结合起来,进行结合的分析、探讨、研究,就能了解得更加清楚这一问题,由于笔者另题进行专项研究,这里不再赘述。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认定,黄帝出生在河南新郑,并建都于新郑,确定的说新郑是黄帝故里、黄帝故都,是黄帝文化的重要来源,这一观点的确立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黄帝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