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从选择开始,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0373-5939925
2851259250@qq.com
我要检测 我要投稿 合法期刊查询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正文

对传承弥渡花灯的几点思考

作者:中州期刊www.zzqklm.com来源:原创日期:2014-05-21人气:1667
弥渡花灯名曲《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蜚声海内外,《双采花》、《梳妆调》、《一压三》等花灯曲调在省内外传唱引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民间老艺人的离世,面对外来文化的浸入和现代音乐的普及,弥渡花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做好弥渡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当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探究根源,结合实际,抓住特点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传承方式:

(一)传统师传

所谓“传承”,就是指传习、传播和继承,也就是说在不脱离产生特定文化那个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中进行该文化的传习、传播和继承活动。

1、传、教、带的传承。俗话说:“老人不传古,小辈不懂古”。顾名思义,这种传承方式没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主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老者口传相授给年轻人,年轻人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你教我,我带你,以此将之传承下去。

2、家族传承。这种传承是以家庭为单位,有明显的师承关系,长辈传于晚辈,一代代相传下去。

3、灯班传承。歌者舞者通过实地表演口传身受将自己的技艺教授给传承者,表演的过程就是传授过程,表演场地也就是传授的场地。

(二)交流活动

1、祭祀活动。从花灯戏的发展史上来看,花灯最早的功能是进行祭祀娱神的,就是在祭祀神灵的日子,用花灯来载歌载舞,这时群众都参与进来,在表演过程中进行传承。

2、节日表演。各个地方的花灯文化特点不尽相同,每逢节日喜庆的时候,民间自发的进行花灯表演。最为隆重的是正月十五密祉元宵闹灯节,成为“元宵花灯”。百余只灯班聚集在密祉,斗龙舞狮,相互竞技。

3、沟通学习。各区域之间花灯有所差异,艺人之间相互学习,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艺。

(三)利用媒体作为传承手段

1、将脍炙人口的花灯歌舞制作成VCD、DVD等录音录像制品,通过电台、电视台宣传推出面向全国发行。如: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把花灯团创作的花灯健身操《跳灯乐》,积极向社会健身团体进行推广。

2、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征集相关歌曲、歌词作品,进行音乐创作比赛。例如弥渡县曾成功的开展了“我是《小河淌水》故乡人”歌曲征集活动,向全国广泛征稿,共收到了95首歌曲作品和5首歌词作品。

3、精心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歌舞节目,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大力宣传。例如以弥渡原生态花灯民歌为题材而编排的《弥渡山歌》、《小河淌水》、《十大姐》等一批歌舞节目,被中央电视台录制为“民歌中国•魅力弥渡”节目播出以后,不仅向全国观众献上了花灯民歌文化盛宴,而且大大提高了弥渡花灯文化的知名度。

4、三月街“民族街”、“茶花节”、“开海节”、“大理国际影会”是大理的隆重节日,在节日里完成大型晚会和广场演出,通过媒体采访以及宣传报道展示出弥渡花灯的魅力和知名度。

(四)弥渡花灯进校园

在生活中,弥渡花灯是弥渡乡土文化的重要代表。从2008年9月起,弥渡花灯作为音乐教材走进弥渡县中小学校园。此举对普及、传播弥渡花灯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教材为了能适应各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根据孩子的音域和接受能力,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编写出了小学(一至三年级)、小学(四至六年级)、初中3个不同阶段的音乐教材。教材充分展示了音乐曲调、舞蹈、器乐、灯彩、艺人等内容,用图文、图谱结合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弥渡乡土音乐的地方特色,做到了贴近生活,易学易会,使学生在课堂上也能享受到弥渡花灯的魅力。

在实施弥渡花灯进校园的工程中,除了让弥渡乡土音乐教材走进校园,每周一节花灯音乐课之外,还要求学校每周组织学生做一次花灯健身操,使学生在音乐、舞蹈中更加深入了解和热爱家乡的本土文化,从而增强其传承弥渡花灯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同时,音乐教师应担负起传播、教授学生弥渡花灯的重任,认清形式,不辱使命的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积极探索实际教学与花灯民歌相结合的路径,认真研究当代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创新地将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相结合,并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比如:开展一些有关弥渡花灯的讨论,让学生在搜集民间资料的探索过程中深入了解本土文化;音乐教师还可以讲解一些花灯小戏和情景剧,用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关注,不断推陈出新,寓教于乐;利用传统节日和周末组织学生晚会演出,节目以传统花灯民歌和现代歌舞相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具有特色的节目挑选出来,作为学校的保留节目推荐到县级州级的大型文艺晚会当中。这样不仅使弥渡花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底蕴在学校中得到生动展示,还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有了广泛的青年学生民众基础,让年轻一代强化传统记忆,守护乡土文化的精神家园。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0373-5939925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851259250@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段266号中州期刊联盟 ICP备案号:豫ICP备2020036848

【免责声明】:中州期刊联盟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版权所有:中州期刊联盟(新乡市博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关注”中州期刊联盟”公众号
了解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核心期刊为何难发?

论文发表总嫌贵?

职院单位发核心?

扫描关注公众号

论文发表不再有疑惑

论文写作全系列课程

扫码了解更多

轻松写核心期刊论文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