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马斯·哈代作品中的宗教意识
一、哈代作品中的基督教精神
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根基之一,西方文学家、思想家都会受到基督教教义和《圣经》的影响,哈代也不例外。他青少年时期受到的基督教熏陶更是形成了其作品中根深蒂固的基督教情结,正如哈代的研究专家F.B.皮尼恩曾指出的那样:“没有别的作品,甚至是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像《圣经》那样对哈代的思想和性格有着如此深远而持久的影响”。[1]
1、博爱与宽恕。
博爱是基督教的一条重要教义,包括爱上帝和爱己如人两个层面,要求人们包容、忍耐和宽恕。在《远离尘嚣》中的男主人公加百列·奥克是一个勤劳、善良、博爱的年轻农民,从名字的选取上我们就能看出哈代在其身上赋予的宗教内涵。加百列是上帝宝座前的七个天使长之一,是他向人们宣读了上帝的救赎计划,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未来。在《远离尘嚣》中,奥克就是这样一个天使形象,他对芭丝谢芭的爱是一种“永不止息”的爱,虽然遭到拒绝,但没有心灰意冷,没有心生怨恨,而是默默地支持和关心芭丝谢芭,帮助她渡过生活和感情上的种种打击,他甚至还帮助自己的情敌农场主波尔伍德,正是这种无私而持久的爱拯救了芭丝谢芭,也为自己赢得了爱情和财富。《德伯家的苔丝》中安吉·克莱的父亲是一位传统旧派牧师,有着一颗仁慈宽容的心和崇高的灵魂,是一个几近完美的基督徒形象。《号兵长》也是哈代对基督教博爱精神的一曲赞歌,号兵长约翰正如其名字暗示的那样,是圣徒——施洗者约翰的化身,身上有着多种基督教传统美德。
2、原罪与救赎。
“原罪”一说起源于《创世纪》,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因受撒旦化身的蛇的蛊惑和欺骗偷食了禁果,被上帝赶出伊甸园,并要受到劳动和生育之苦。祖先的罪恶使得人一出生就带有一种罪恶,即为“原罪”。为了洗刷原罪,《圣经》中也给人类指明了道路,旧约中认为通过供奉祭品和血祭可以得到原谅,而新约中说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替人类受苦,人类只要相信耶稣就可以得到原谅,耶稣在这里就成为了救赎的象征。
“原罪”是基督教神学之根本,因为人有原罪,才需要被救赎,基督教才得以存在。尽管哈代后来对基督教产生怀疑,但深深的罪恶感依然在他的作品中游荡。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因为有些祖先戴盔披甲,战斗归来,纵情享乐,糟蹋过农民的女儿们,因此苔丝一生的苦难似乎就是在替祖先赎罪。哈代在作品中多次提到苔丝和其祖先割不断的联系就是对“原罪”说的暗示。苔丝因为被亚雷强暴而被打上了终身难以洗掉的耻辱,她的内心也产生了难以去除的自卑感和罪恶感,她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洁的女人,不能正视安吉的爱,放佛她受到的伤害不是亚雷的错,而是自己的罪恶,在情感难敌理智,接受了安吉的求婚之后,这份罪恶感依然一直缠绕在苔丝的心头。
哈代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怀有一种深沉的罪感,罪感之下那苦难的命运、烦恼的青春、沉溺罪恶的灵魂、畸形的占有欲、人与人的冷酷等,成为哈代笔下永恒的主题。[2]
3、《圣经》意象和典故的使用
基督教文化和《圣经》思想对整个西方文学影响深远,几乎所有的文学家都受到《圣经》的滋养,从中汲取营养,运用其中的典故和意象。《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安吉、亚雷都有着《圣经》原型。苔丝的原型是夏娃和耶稣的混合体,她被强暴失身导致一生的悲惨命运可以从“失乐园”的故事中找到对应,她一生的坎坷经历又和基督耶稣有着相似之处,她对于安吉的忠诚追随、心甘情愿的付出、接受磨难好似耶稣对于上帝的虔诚。安吉的《圣经》原型是“天使”,正如其名字Angel一样带给了苔丝幸福和爱。虽然安吉在刚得知苔丝失身之后难逃传统思想的束缚抛弃了苔丝,但在离家出走见识和阅历慢慢增长后,他能够包容苔丝的过去,返回苔丝身边并带给了苔丝真正幸福美满的日子,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天时间,依然帮助苔丝完成了自身的“救赎”之路。与之相应的亚雷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他狡诈、邪恶,他就像引诱夏娃吃下禁果的蛇一样,一手造成了苔丝的悲剧。
二、哈代的反基督倾向
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哈代正处在思想活跃的青年期,他清楚的看到黑暗的社会现实,看到芸芸众生在水深火热中挣扎,而没有看到上帝出现来解救,加之进化论等各种新思想的冲击,他开始对上帝和基督教产生了质疑,在作品中出现了明显的反基督倾向和异教情结。
1、对腐朽的教会和虚伪的神职人员的揭露与讽刺。哈代首先将矛头指向了表面光鲜神圣实则腐朽肮脏的教会,揭露了教派之间的分歧和斗争,揭开了牧师的虚伪面孔。《苔丝》中安吉的两个哥哥都是牧师,“是那种有条有理的教育母机,每年一批一批造就出来无隙可蹈的模范人物。”[3]他们没有牧师应有的公正无私的精神和自我牺牲的勇气,只是人云亦云,毫无个性。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撒旦的化身、苔丝悲惨生活的源泉的亚雷,摇身一变成了牧师,但是不改邪恶本性,再次见到苔丝之后对她死缠烂打,可见其宗教信仰的虚伪。《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怀着虔诚的信仰,一心向往基督寺大学,但由于低下的社会地位和世俗的偏见,他多次被拒之门外,裘德因此而发出了不满的呼喊,哈代借裘德之口嘲笑了教会人员的无知和无能。哈代的后期作品《两份雄心的悲剧》讲述的是两个牧师的悲剧故事。约书亚和科尼利厄斯因为自己的父亲出身技工而且酗酒会影响自己的前程,看着自己的亲生父亲淹死而不去相救,并向妹妹隐瞒了实情,将父亲按无名人士下葬,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基督教教义,但依然受到村民们的尊敬,约书亚成为牧师那天,村民们欢呼雀跃,似乎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这里哈代不仅讽刺了牧师的道德沦丧和虚伪丑恶,更讽刺了社会民众在教会的摆布和蒙蔽之下丧失了辨别公正是非的能力,成为教会的玩偶。
2、对压抑人性的宗教教义的讽刺和反抗。教会主张理性,要求人克服欲念,这实则是一种违背人性的规定。《无名的裘德》中,淑在街头小摊上看到裸体维纳斯和阿波罗的石膏像十分喜爱,买下放在屋中偷偷欣赏,喜爱某种东西本应是人的天性和自由,但这在教会眼中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因此房东不再租房给她。《德伯家的苔丝》中有苔丝私自为私生女受洗的场景,私自代牧师为新生儿行洗礼在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眼中无异于是对上帝的亵渎,对教会的蔑视,但哈代在写这一场景时是怀着极大地赞美,十分感人。
3、带有反叛倾向和异教色彩的情节安排。哈代12岁起就学习拉丁语、法语和希腊文,这为他接触法国和希腊思想打下了基础。哈代阅读过大量的古希腊文学作品,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对于古希腊学说中的以人为本、张扬人的个性、肯定人的欲望等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哈代在作品中却对此表示鲜明地肯定。很多情节的安排带有明显的异教色彩。《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安吉出身牧师家庭,父亲希望他也和自己一样当牧师,他却遵循自己的理想和意愿,对基督教思想加以批判,反驳和质疑那些违背人类发展的理论和教条。在这里,安吉可以看作是哈代的代言人。哈代在描写苔丝最后被处决时的场景更是带有一种异教色彩。苔丝和安吉逗留悬石神庙,苔丝看着石柱和牌坊问道:“他们是在这个地方给上帝供牺牲的吗?”“不是给上帝。”克莱回答道。“那么给谁哪?”“我想是给太阳吧?你瞧,那边不是有一个孤零零的大石头,正冲着太阳放着吗?不信你看,太阳一会儿就从石头后面出来了。[3]哈代在这里隐喻苔丝为了光明和理想而死,她杀死了毁掉她一生的恶人,表明了自己的纯洁和对爱情的忠贞,她有反抗的意识和勇气,已经不再是逆来顺受的耶稣,而是犹如给人间带来圣火和光明的普罗米修斯一般,预言着愚昧、落后、黑暗必将被文明、科学和进步所取代。
三、结语。
哈代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和讽刺并不旨在废除基督教,而是寄希望于基督教的改造,在1902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哈代写道:“如果教会在不久的将来悄悄地将超自然的教义抛弃掉,仅保留‘对至善的敬畏和热爱’这一教义,对此一万人中不会有一人反对。那些被传统教义排斥于基督教大门之外的绝大部分思想家将会加入信徒的行列, 我们神圣庄严的古老教堂就会再度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4]
在反思之后,哈代对于基督教实则是一种理性的超越,他力图呼吁人们剔除教义教条中经不起检验的糟粕,恢复并信仰基督教的真义和精髓。
- 2025年中科院分区表已公布!Scientific Reports降至三区
- 官方认定!CSSCI南大核心首批191家“青年学者友好期刊名单”
- 2023JCR影响因子正式公布!
- 国内核心期刊分级情况概览及说明!本篇适用人群:需要发南核、北核、CSCD、科核、AMI、SCD、RCCSE期刊的学者
- 我用了一个很复杂的图,帮你们解释下“23版最新北大核心目录有效期问题”。
- 重磅!CSSCI来源期刊(2023-2024版)最新期刊目录看点分析!全网首发!
- CSSCI官方早就公布了最新南核目录,有心的人已经拿到并且投入使用!附南核目录新增期刊!
- 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换届,我们应该熟知的10个知识点。
- 注意,最新期刊论文格式标准已发布,论文写作规则发生重大变化!文字版GB/T 7713.2—2022 学术论文编写规则
- 盘点那些评职称超管用的资源,1,3和5已经“绝种”了